老媽說70年代海里的小海鮮有的是,人們都不稀得吃,是真的嗎?

真的這樣。我73年,出生在渤海灣邊的一個靠海的小漁鎮,在這個小鎮上度過了童年時光。

小鎮以漁業為主業,我家人親戚都不是漁民,都在鎮上的單位上班。記憶中,梭子蟹基本常年都吃,從秋季開海,一直吃到第二年春末禁漁期,禁漁期還有咸蟹子,蟹醬的海產品。家家都有大缸,缸里腌的咸蟹子,咸魚,能吃一冬天。其余的像渤海對蝦,鮮蝦秋天我都吃夠了,只吃蝦干。像毛蛤肉干,蝦米,蝦皮等小海鮮,直接不值錢,常年有。

我媽媽在運輸公司上班,就是從港口的船上往各倉庫,冷藏廠,門市部運貨的單位。我時常跟著媽媽去單位玩,有時媽媽在碼頭上忙,我們就在一邊的海鮮加工廠玩,加工廠的空地上曬滿了魚,毛蛤肉,大對蝦。日常玩的就是和小伙伴在蝦皮山打滾,捉迷藏,就是曬蝦皮,曬好了堆成山,又暄又厚,時常鉆里邊玩,不過被大人看見是要被罵的。

我家附近有一條河,和海相連,到夏天這條河是兩岸孩子們的樂園。下午,漲潮的時候,孩子們弄個小漁網,別上幾個螃蟹皮,蛤蜊肉,扔在河里,在一旁玩耍,過一會兒,把網子一提,巴掌長的小魚活蹦亂跳,一會就能裝滿小桶,運氣好的話,能捉到洄游的鱸魚。不過這些魚,我們是不吃的,都是回家喂鴨子和鵝,小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養雞鴨,我家的雞都飄了,不稀得吃魚,只撿米粒吃,鴨子吃得歡,很敬業,天天下蛋。

出牡蠣的季節,小河兩邊的河堤上,堆滿了如山的牡蠣,那時的牡蠣又大又重,最小的也有鞋子般大,牡蠣是免費吃的,但得自己去開,鎮上的藥材公司和水泥𠂆只收牡蠣皮。大牡蠣開肉很麻煩,皮厚重,肉又不多,得帶上刀,錘子,桶,很費力氣。一般鎮上的人工作忙,懶得去開,有閑得沒事的,才去開牡蠣。

至于魚什么的,一年四季都有的吃。就是海豚,小鎮的漁市上都賣過,當地人叫“豬魚”,說肉多脂肪厚,不好吃,反正我沒吃過。皮皮蝦直到大陸中才吃,以前嫌皮扎嘴,用來漚肥。我讀國中時,污染嚴重了,海產品產量少了,才吃皮皮蝦。八十年代中期,污染嚴重了,海產品少了,小鎮漁業蕭條了,直到近十年,治理污染見成效,小鎮的漁業才恢復了,但怎么也回不到以前了。

從小吃這么多海鮮,自家花錢買的很少,因為左鄰右舍,爸媽的同事朋友很多是漁民,這家給點,那家送點,就夠吃了。我從小成績很好,班里的有同學常抄我的作業,我的收獲就是,誰想抄我作業,就事先往我兜里書包里塞蛤蜊肉干,蝦干,蟹肉干,墨魚干等小零食,我也飄了,這些小海鮮直接吃夠了,誰給我餅干糖果什么的,我能幫他寫作業。

有時和我老公講這些,把他饞得不得了[呲牙][呲牙][呲牙]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都是過去式了!當初蝦爬子個個又肥又鮮還帶籽,煮熟了沒人吃拍拍喂鴨子🦆,皮曬干拍碎拌在雞食里喂雞🐔,雞不下軟皮蛋;打蝦季節,純野生大對蝦煮一大盆全家人圍著吃;大飛蟹更不用說了,聽父輩們講,出海下網最怕遇見這東西,掛網,遇到這種情況誰也別想睡覺,都得起來清網,一不小心被夾一下疼的嗷嗷直叫…蝦怪當時哪有人吃,好吃的人挑大的,只要大腿和肚子,其它全扔掉,那個時候的大連人哪個吃的不是“渤海刀”啊…現在可好了[偷笑]當時有句話:大海不干,水產公司不倒,現在來看,大海沒干,水產公司黃了[笑哭]

  2. 那時是運輸問題,海邊人才能吃到,現在是全國吃。

  3. 小時候蜆子螃蟹🦀皮皮蝦都是用盆裝上來吃。那時候是真便宜。

  4. 最早有印象吃的海鮮是皮皮蝦,老家那邊叫蝦婆

  5. 再也回不到從前了。七十年年有句話叫臭魚爛蝦一毛八,著實便宜,一大鐵揪幾毛錢,里面什么都有。唉!那時光再也看不見了。[捂臉]

  6. 坐標天津。我媽說她們小時候,四五十年代吧!皮皮蝦沒人吃。她們去看電影看戲,手里拿的零食是煮熟的對蝦,海水煮的,咸桿兒的,一根竹簽子上串一對兒,一毛錢一對兒。還有個老太太告訴我說,以前最窮的家吃的也是對蝦咕嘟豆腐。現在哪兒找對蝦去!我問過家在塘沽的同事,她說對蝦撈上來,沒等上岸就有人買走了,市場上根本見不著。

  7. 我媽58年的,小時候逮了螃蟹和魚喂豬,因為沒有油沒有鹽水煮很難吃

  8. 大陸就是人多,全部吃光,維護環境,避免污染,讓環境越來越好,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小海鮮吃。

  9. 我家也是,那時候海膽沒人吃,我阿公他們漁民特別不喜歡,扎腳,拿回來曬干了,喂雞[捂臉]傍晚退潮我媽就給我們幾個孩子拿個搪瓷盆去海邊撿,回來亂七八糟鍋里一倒,八月十五坐在炕上看著被渤海灣刀魚染的海浪,月亮一照就試一條銀色的,一層層的

  10. 那時候我們這里螃蟹做綠肥!就是種地的肥料!座標當時名稱:山東省煙臺市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