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門被稱為蒸菜之鄉,為什么蒸肉卻是別的地方的特色菜?

大陸南北的飲食,以烹飪手法而論,煎炸蒸煮燉燜炒。而其中的一個蒸字,講究頗多。北人慣蒸主食,南人善蒸菜肴,蒸氣給我們帶來的美味,滋養了我們的先人近萬年,現在蒸菜在有些地方非常風行,湖北的天門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天門也因悠久的蒸菜歷史和濃厚的蒸菜文化氛圍,被稱為“蒸菜之鄉”。

2010年4月28日在首屆大陸(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的開幕式上,時任大陸烹飪協會會長蘇秋成給時任天門市市長張愛國授牌

天門蒸菜的歷史,如果以石家河一帶古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甑算起,應當有了不下5000年的時光。除陶甑外,這里還出土了稻種的遺留物以及雞、鴨、豕、魚的殘骨。從考古發現可知,隸屬于稻作文化圈的天門先民是很富有智慧的,他們用陶甑蒸制白飯時,在白飯上放入雞蛋或蘿卜,白飯和菜同鍋蒸熟,可謂即省時間,又節能源。按照今天烹飪工藝的分類,這當是大陸烹飪中最早的清蒸法。

后來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講述的清蒸的烹調方法和清蒸鳊魚的做法,又當是天門清蒸法的歷史延伸。到了夏商周時期,這里又出現了青銅甗(大陸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這是陶甑的演變,由陶質轉為青銅質,蒸的速度加快了,蒸的方法也有了相應的改進。到了漢代,鐵釜出現了,天門的蒸法又有了新的延續。

石家河遺址中出土的漢代陶甑

經漫長歷史傳承而逐漸形成了完善的蒸菜體系。當地還有漢代王匡王鳳農民起義食蒸菜的傳說。王莽代漢后,天災頻繁,民不聊生。西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鳳兄弟揭竿白湖,遭地主武裝和官兵合擊,被困糧絕。盡管農民多靠挖野荸薺和野菜充饑,但他們聞訊后,仍踴躍獻出準備度饑荒的一點糧食,以濟義軍。然而杯水車薪,無濟于事。于是王氏兄弟命將士們將這些糧食磨成米粉,拌合野菜甑蒸,竟使難以下咽的野菜成為可口食品。從此,這種蒸菜法四處傳開,人稱“匡鳳菜”、“綠林菜”。可見,早在漢朝天門就有了粉蒸菜。

天門的蒸菜不僅行于市井平民,而且也與寺院結得深緣。東晉高僧(西元314—366)支遁是佛教大陸化時的標志性人物,也是大陸般若學創始人,頓悟學倡導者,他在天門駐足于西塔寺時,就對當地的蒸菜情有獨鐘。在他的影響下,蒸菜在寺院僧人中流行開來。到了唐代,茶圣陸羽和他的恩師智積禪師,因長住于天門西塔寺中,朝夕與寺院旁的荷湖相伴。他們喜食湖藕,又創造出了清新爽口的藕蒸菜。此后陸羽的藕蒸菜從寺院傳到民間,老百姓由此得到啟發,蒸菜品種慢慢地多了起來。

民國以來,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天門蒸菜傳承在曲折中發展前進,培養出了不少天門名廚,倪菊佴、倪海清到盤籠大師畢騾子等等,他們將天門蒸菜推廣開來。

2014年5月9日播出的《舌尖上的大陸第二季》家常篇中“天門三蒸”驚艷亮相,節目中說道,天門“無菜不蒸”確實不假。

2014年8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行政司服務一處考察組來到天門,專程對天門蒸菜進行品鑒,考察組對炮蒸鱔魚、封蒸甲魚、桔瓣魚氽等多道天門名菜表示高度認可,認為“天門九蒸”代表著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達到了國務院禮賓標準。考察組還組織廚師學習天門蒸菜技藝。8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行政司通過湖北省政府接待辦,從天門組織食材和配料進京。天門蒸菜正式進入國務院禮賓菜單,走上接待外賓和國家重要客人的餐桌。

在天門,關于蒸菜的活動層出不窮。天門市已舉辦過多次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2010年4月28日,天門市隆重舉辦了首屆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在這屆蒸菜節上,天門被大陸烹飪協會授予“大陸蒸菜之鄉”稱號,揭開了天門蒸菜產業化發展的序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活動上的“天下第一蒸籠狀元蒸”揭幕,直徑2.8米,高1.5米,內盛168道蒸菜,可供萬人同時品嘗。

天下第一蒸籠狀元蒸

2011年12月28日,天門市隆重舉辦了第二屆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高規格的全國蒸菜邀請賽、蒸菜理論交流會暨《天門蒸菜與健康》首發式、獨具地方特色的拜師儀式、投資2600萬元的集餐飲、品茶、觀賞于一體的天門蒸菜美食街等,讓來自全國各地的來賓耳目一新。

2012年1月,由天門市蒸菜美食文化協會制定的《天門蒸菜制作標準》完成。大陸烹飪協會副會長、國家名廚專業委員會主任高炳義表示,這是目前大陸首部系統、成熟的地方蒸菜制作標準。同年9月,天門市又順利舉辦了第三屆大陸(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

日前,第四屆蒸菜節剛剛落下帷幕。在蒸菜節上不僅有專場文藝表演,還有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廣東等地80多名烹飪大師比賽蒸菜絕活兒;有上百道形色各異、味香四溢的蒸菜免費品嘗,還有各種蒸菜器具、工藝手法現場鑒賞。

2011年,第二屆天門蒸菜美食文化節

在天門蒸菜全國邀請賽上,廚師在制作蒸菜

作為大陸蒸菜之鄉,天門民間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架蒸籠不請客”的說法。擁有千年歷史的天門蒸菜過去以清蒸、粉蒸和炮蒸三法為綱,現在已經拓展出包蒸、釀蒸、封蒸、扣蒸、造型蒸、干蒸等技法,統稱為“天門九蒸”。天門蒸菜以“滾、淡、爛”為基本風味。蒸出的菜品可以盡可能保留菜肴的原形原味,能最大程度保存各種營養素,口味鮮香,口感清爽,蒸菜適用面很寬,菜品層出不窮,雞鴨魚肉谷蔬無所不蒸。

造型主要有傳統造型(如肉圓、魚圓等)、藝術造型(如南瓜盅、西瓜盅、鳳凰展翅、孔雀開屏等)、刀功造型(如粉蒸鳳凰魚等)和盛具造型(如梅花型、五角星等)四種。這四種造型手段使天門蒸菜呈現出千姿百態、不落俗套的造型藝術風格。

蘆筍百花–第二屆天門蒸菜節菜品

燈籠魚氽–第二屆天門蒸菜節菜品

鳳凰鱸魚–第二屆天門蒸菜節菜品

梅菜象眼肉–第二屆天門蒸菜節菜品

天門是茶圣陸羽的故里,是大陸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正是在他的故里,蒸菜飄香。茶飲與蒸食的巧妙配合,使天門成了養生的勝地。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沔陽二蒸這么出名,它根在哪里?天門人常喊幾蒸,又有幾道能在全省掛名?

  2. 只聽說過沔陽三蒸,也吃過沔陽三蒸,還是不錯的。

  3. 說的再好還是沔陽三蒸是江漢平原代表菜。編故事要講究邏輯,石家河遺址具體多少年作者都不得而知,幾千年前石家河是三苗族群,根本不存在蒸菜,而且那時候江漢平原全是湖底,第二,王匡都能編出來,綠林好漢是在京山,山里水都看不到,那里還能發明蒸菜?更談不上蒸水產。第三,陸羽十一二歲受不了寺廟和戲班奴役,偷跑到浙江湖州,直到青年才接觸茶,一個兒童怎么去發明蒸藕,綜上所述,蒸菜在你描述中有三個時代發明,到底哪一個是真的呢?讀者可不好騙的噢?\n說道蒸菜的起源還真是有記載來自于元末陳友諒夫人在湖區為戰士們采摘就地的菜蔬水產用磨細的米粉拌勻后蒸出來的美食,當時天門同屬沔陽,飲食習慣風俗完全一致,所以天門的蒸菜來源于沔陽。至于到如今兩地分立,天門為了撇開沔陽蒸菜印記,編造各種歷史,申報蒸菜之鄉,但熟悉歷史文化的人只會記得“沔陽三蒸”,因為它是歷史傳承,是江漢平原的非物質文化。

  4. 沒什么好爭的,沔陽三蒸和天門蒸菜都是古荊州的特色

  5. 天門蒸萊就是沔陽三蒸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