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陜西臊子面,為什么一定要把湯留著?為什么不能喝?


所謂回湯,就是尊敬的長輩和尊貴的客人吃完碗中的面條后,將其食剩的湯再倒回湯鍋,吃幾輪后要重新加進配菜和調料。等客人吃飯后,主人才開始吃飯。

這種“回湯之俗”,則集中彰顯了周文化中的和諧性思維。它啟迪做人不能太“裂味”,而必須恪守原始生命共同體所氤氳的“生命統一性的觀念”(卡西爾語),造成一種不分你我的家族式團結,以便應付外來的挑戰。說到底,回湯之禮表達的是主客同樂、尊卑同樂、長幼同樂的和諧元素。

當然,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分餐制風生水起,不少人談到岐山面的這種吃法,往往認為不衛生。然而,有人卻認為這種面食流傳三千多年而不衰或許還有其科學道理,不斷沸騰的湯鍋的高溫可能正是保證其衛生的重要原因。

最近幾年,岐山臊子面在吃法上也兼容并包,聽取各方意見做了一些改進,比如前面貴客食用后的湯水也不再倒回湯鍋,至少在感覺上讓食用者能夠輕松愉悅起來。 岐山臊子面由一種地方美食逐漸演變為一種飽含諸多和諧元素的文化現象,是有其復雜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岐山這個周原文化發祥地之土壤為依托,以周文化為起始,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岐山臊子面始終保持著其比較純潔的品性,以至于在今天這個追求和諧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它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更值得大家期待。 岐山到現在“過事”(指家里婚喪嫁娶等隆重儀式)一定要吃面,而且吃面的順序很講究。即便是流水席,也一定要排個先后順序,一般來說,先上桌子的是親戚朋友,這充分體現了周禮的規范,岐山有句俗語,叫“有理不打上門客”,如果別人到你家里,不管你自己多么有理,也一定要保持對對方的尊重,因此,在岐山調和矛盾靠的不是法則,而是禮教,這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在酒席上,安排親戚朋友先吃飯,誰都不會有異議,大家會自覺遵守。如果這時不該上席的人坐在席面上,大家都會笑話他。親戚朋友吃完后,就要招待村上人“坐席”,這又是岐山風俗中的“先外后內”原則,先招呼同村人吃飯,最后才能輪到自家人。這也是岐山地方的“禮數”。岐山“過事”還講究“親門”。所謂“親門”就是血緣關系非常近但是又非三代以內血親的,統統歸于“親門”。岐山人不論做什么事情,都首先要找“親門”,這就是“家”觀念的集中體現。親門之人,因為可能的血緣關系,將他們都聚攏在一起,大家團結互助。回湯之俗折射的正是這樣一種以家為本的團結意識。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種風俗的形成最初都是一個簡單直接的理由。過分的進行文化渲染,給人的感覺是生拉硬套。其實原因就一個,物質匱乏的條件下,又要照待客人,還要顧及主家面子,。

  2. 臊子面和老湯都是好東西,但是尊敬長輩和客人,也要聽下他們的意見吧,他們有選擇湯或者不湯的權利,作為晚輩和客人也有選擇吃或者不吃的權利,真正的尊重是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是用傳統和禮節去綁架對方,所謂客隨主便。陜西人路過

  3. 算了,看完這個風俗,連試食都無興趣了。

  4. 因為窮不得已而為之的舊習,別亂吹。

  5. 反正我覺得陜西的面不好吃……不僅不衛生,口感也不如甘肅,青海,新疆的面食……尤其那油潑辣子面,褲帶面……口感真差,面條一定要圓柱形,口感才最好……因為人天生喜歡吮吸圓柱形的物體……

  6. 吃不慣,去西安一周餓了一周

  7. 這不是陜西臊子面,是岐山臊子面。不衛生就是不衛生,那是窮和缺水形成的陋俗。岐山在原上,吃水比較難,再加上過去人都窮,舍不得浪費,行成的一種生活習慣。和耀縣的窩窩面是湯形成的原因有相同之處。切不敢再吹了,丟人。

  8. 如同火鍋老油

  9. 萬一碗里有口水,鼻涕怎么辦

  10. 乾縣酸湯面回鍋湯才香,說不衛生的都是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