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一到年關是:大人愁,小人歡。大人愁的每人只分了八斤麥子,手中又沒錢(我們這日值八分)。大年二十九蒸饅頭還得摻三成白棒子面,三十吃頓包子,大年初一包餃子,一人一斤干面,少了不夠吃,過了初二就見不到白面了。[捂臉][捂臉][捂臉]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年代,一到年關是:大人愁,小人歡。大人愁的每人只分了八斤麥子,手中又沒錢(我們這日值八分)。大年二十九蒸饅頭還得摻三成白棒子面,三十吃頓包子,大年初一包餃子,一人一斤干面,少了不夠吃,過了初二就見不到白面了。[捂臉][捂臉][捂臉]
你說的是實話。
那年代,除夕吃頓熬肉菜,初一包頓帶肉的餃子。來客了,四個至八個小碟的酒菜,小碟小到炒一個雞蛋就滿了,喝口幾分錢一兩的燙酒,高待了。能有什麼呢?看家飯依然是紅薯玉米面大稠粥,當地叫\
那時候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將來能當官當工人,就能吃上白饅頭。經歷的點贊。
每人分7斤麥子?喝西北風長大的?
一年分八斤麥子?\n地里產什么?喝風長大的?\n看一下義大利人七二年拍的記錄片〈中囯),專拍中囯最貧困山區,就感到,中囯人良心大大壞了!說如此不通假話。剛好拍的是河南
臨沂大妹子說她家過年白菜素餃子,姊妹五個四個文盲
六七十年代大多數為溫飽問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