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上海菜這么甜,當地人卻沒有胖的?

一直以來,上海人給壹周君留下的印象就是愛吃甜的!就連燒紅燒肉也要丟幾塊冰糖!但是上海人不管男女,都挺苗條的,因為,魔都人民其實飲食比較克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胡吃海塞呢,而且在KEEP的路上揍得很遠。

但其實上海菜,是大陸的主要地方風味菜之一 。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所謂本幫,即本地。以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后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肴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本幫菜烹調方法上善于用糖,別具江南風味。

為什么上海菜這么甜,當地人并沒有很胖?其實,上海人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愛吃甜!而且上海作為魔都,男孩子女孩都很喜歡健身的啦!

在上海人,既有咸大餅也有甜大餅。儂還記得伐,小辰光的咸大餅是圓的,甜大餅是橢圓形的。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反過來了。咸大餅酥脆咸香,甜大餅的餡心為糖餡,不管哪一種包油條都很好吃!

一碗豆漿,上海人也能做出咸甜2種口味。甜豆漿是現磨豆漿加砂糖,而咸漿的配料就豐富多了,要在現磨豆漿里依次放入油條片、榨菜末、蝦皮、蔥花、紫菜、鮮醬油、辣油等。

有一種粥,不需要任何配菜,就能熱乎乎地喝下一大碗。咸的當數雞粥,甜的當數糖粥。雞粥是拿雞湯熬的,撒上蔥花和胡椒粉格外鮮美。

糖粥簡單點可以只拌棉白糖,考究一點可以放紅豆沙和桂花。

味道全都好得沒話說,但若是說到對上海人的影響,小儂覺得還是糖粥更勝一籌,每個上海小囡都是念著“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長大的。

最后來說上海灘最具代表性的2款湯。代表咸派的是腌篤鮮,只要嘗一口,鮮得眉毛也要掉下來。為甜派出戰的羅宋湯,則是海派西餐的標配,酸酸甜甜的滋味,就是打耳光也不肯放。

據上海商情資訊中心日前發布的一份對上海市場主流調味品品類的銷售監測結果,2017年上半年,醬油、食用糖、調味醬分別以30.6%、13.1%、11.0%的消費份額占比,問鼎調味品消費品類前三名。其中,醬油的消費占比較上年增長4.2%,位居增幅榜首位。而食用糖的消費微跌了0.6%。原來上海人更愛打醬油!

如今,上海菜進一步具有選料新鮮、品質優良、刀工精細、制作考究、火候恰當、清淡素雅、咸鮮適中、口味多樣、適應面廣、風味獨特等優點。其主要名菜有“青魚下巴甩水”、“青魚禿肺”、“腌川紅燒圈子”、“生煸草頭”、“白斬雞”、“雞骨醬”、“糟缽頭”、“蝦子大烏參”、“松江鱸魚”、“楓涇丁蹄”等一二百種菜肴。

而且,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四方商賈云集,飯店酒樓應運而生。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各種地方菜館林立,有京、廣、蘇、揚、錫、甬、杭、閩、川、徽、潮、湘、以及上海本地菜等十六個幫別,同時還有素菜、清真菜,各式西菜、西點。這些菜在上海各顯神通,激烈競爭,又相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這為博采眾長,發展有獨特風味的上海菜創造了有利條件。

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請問上海的餐館有幾家是上海本地人開的,難道他們都到上海本地人家吃過飯?我聽有人說上海人吃面都放糖,都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罷了,我親家就一土著上海人,也沒見這一家特喜甜。只不過人家精致,不浪費罷了,什么吃不飽,菜不夠都是瞎說。倒真不像我們這邊,請客完后還剩三分之二菜,造成極大的浪費。這二種待客方式那種方式更先進文明?,那種更落后愚昧?不是很明顯嗎?

  2. 上海人精致,更懂得自我約束,懂得養生,從來不會因為好吃的東西而胡吃海吃

  3. 吃慣了川菜的胃,實在難以消化江浙滬那甜膩膩菜品![捂臉]

  4. 不放糖怎么炒糖色?// @老康143978970:我是本地人,燒本幫菜快三十年了,相請問小編,哪一個菜系里紅燒菜里不放糖的?

  5. 上海人家的碗忒小,一碗也就夠四、五歲的孩子吃,盤子也不大,關鍵是肉就那么幾塊,菜就那么幾根,上桌不敢動筷子。上海人是真小家子氣,不是裝的。

  6. 看你寫的,覺得自己不是上海人😭再想想,我在上海朋友同學中,還有家族成員中,我真的最胖了

  7. 上海的菜味遠勝帝都北京o

  8. 紅燒肉不加糖是沒有靈魂的

  9. 我是310,最愛粵菜,最不喜歡辣的菜,也不喜歡自己家鄉的濃油赤醬。自己在家做飯,除了紅燒肉和紅燒大排會放點冰糖,冬季炒青菜會放點點糖,其他的菜都不會放糖的,包括紅燒魚也不會放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