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動不動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樣的情況多見于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說明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得。實際上,這點不值得奇怪,且不說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時候,多的時候喝過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少不了幾次廁所。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閑,廁所都不用上,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異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個節目上介紹一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一個節目,那人可以一頓喝七斤白酒,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酒,平均度數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壇子也就兩三斤的量,加起來也可以算是幾壇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屢見不鮮,比如最喜歡寫酒的古龍大俠,他的作品里幾乎每個大俠都愛酒,更有諸多酒量驚人的奇人異士。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正因為古龍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讓人可惜。再一個能喝酒的比如俄羅斯人,他們的酒量是普遍較高,高度難喝的伏特加,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說了現代喝酒的眾生相,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算在今天這個人的體質,加上現在普遍較高的白酒度數,一次喝個幾壇子酒都不算回事,何況是在一貫喜歡夸張的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里呢,這事不值得稱奇。在元明清時代已經有了蒸餾酒,但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還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釀造的釀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鍋頭成形于清中期,已經接近于近現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數,就會明白喝幾壇子酒根本不是事兒。
我們古人善于發展技術,不注重理論研究,所以沒有確切記錄酒精含量的記載,對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陳醇香等不牽涉量化的詞,根據古人釀酒方式的記載和相關遺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當一部分釀酒跟今天家庭釀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今天釀酒度數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釀了,算是一種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區經常有賣,有些小孩子也喜歡買來吃,過濾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種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發酵過濾一下,可以做成度數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個人家吃過一次家庭釀的米酒,已經進行了深度過濾,清亮剔透,甘甜中隱隱有絲絲辣口,論度數比不上黃酒,甚是甘醇,我懷疑《水滸傳》里武松景陽岡喝的透瓶香就與此類似。度數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兒紅這樣黃酒了,按照今天觀點來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點的就是類似清酒這樣的酒了,今天的度量來看也不會超過二十度。這幾種酒涵蓋了大部分都古代釀酒,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數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會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無其事,但是二兩高度白酒就會歇菜。
史書里記載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給記錄下來,只有那些天賦異稟有海量的人,才有記載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學作品里,一個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這樣的人設簡直就是個廢物啊,根本沒必要浪費筆墨。要寫的話就要寫武松,寫喬峰,寫胡鐵花,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這樣讀起來才痛快淋漓呢。
原來都是純糧酒,現在還有幾種酒是純糧酒的?
喝得多的都是自己釀的低度酒,四五十度的白酒能喝七八斤的估計沒有吧
過去叫吃酒,現在叫喝酒
古代的酒現在不能生產了嗎?
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閑,廁所都不用上。小編我告訴你原因,人家穿的是牛仔褲,里面套著二三個紙尿褲呢。都是專業人士
古代沒有酒精啊,都是純糧制的酒。
古代的酒都是糧食酒喝多了不口干舌燥,現在基本上都是勾兌酒,喝了上火口干
的確如此,能喝幾壇?只是酒度低。有次去朋友家閑逛,中午在他家吃飯,朋友母親是我們當地釀酒高手,朋友和我都倒了滿滿一大碗,足有斤余。喝完之后,阿姨問我:酒如何?當時我不知怎么回答,,,,朋友們你說怎么回答合適。
搞笑,你說喝啤酒幾斤還差不多,我敢說百分之九十的人現代白酒喝不了幾斤,現在白酒都是喝七八斤不死才怪呢
古酒度數一般是現在啤酒度數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