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肉為什么不是主流牛肉,為啥不流行呢?

市場以利益為導向。

市面上50%吃的是進口牛肉,為什么?

1、養殖成本

外國牛

圈養或者叫棚養,固定在牛棚里,脖子上套一塊下墜物,只能只飼料,喝水。

國外的肉牛的養殖周期短,出欄快。

小牛在長到青年牛這一階段吃草為主。

然后開始添加飼料、添加劑、糧食(主要是玉米與其他干草打碎后合成的餅)等。

催肥周期最快的可達半年時間,平均出欄最快就1年多。

牛肉原本是瘦多肥少,但國外牛這一波操作下來,牛肉就有更多的脂肪了。

但主流人群仍然還是喜歡吃肥牛肉的多。

比如澳洲標準就是脂肪分布和脂肪紋路來界定M1—M12等級,數字越大的等級越高,賣的也最貴。

而養的好的一頭牛可達500kg

牦牛

出欄周期4歲,幾乎生存在3000米高原以上,吃飼料、添加劑的時間太少,基本吃牧草、喝山泉水。

牦牛幾乎處于半野生放牧狀態,雖然現代有小農戶在規模化養殖,但很少有像國外的一套快速出欄的技術手段。

2、運輸成本

國外的牛肉運輸到大陸一批貨就是幾十噸,走海運,一次就幾大集裝箱,平均每斤可以做到很低的價。

低到什么程度呢?

這樣說吧,批發市場里的外國貨每斤價格可以做到與豬肉批發持平。

我們的牦牛運輸是基本上是路運。

一種是生牛拉到市場里分割賣,一種是在高原上分割好后-18度急凍拉到各地售賣。

成本也按豬肉做參考,高于豬肉市場售賣價。

3、飲食習慣

普通家庭吃牛肉的頻次按每年計算,大部分的家庭月均一次都達不到。

而即使能達到月均一次習慣的再遇到吃的是牦牛肉的可能更少。

4、消費水平

日常普通菜市場里一般的牦牛肉的價格35到45一斤。

普通牦牛肉的價格能抵兩斤豬肉了,對老百姓來說還是有點小貴。

進口牛肉分流兩大類。

一類進高檔餐廳如肉眼、外脊、里脊、肋肉這些經過分割腌制變成了西冷牛排、菲力牛排、戰斧牛排等,這類價格變高了。

另一類進入普通食材商店變成了燉牛腩、烤牛肉串、肥牛片之類,而這類價格就低了。

而我們的牦牛肉呢,除了市場上掛著賣的,幾乎沒聽過什么牦牛西冷、牦牛菲力、牦牛烤串。

沒那么多產業鏈利益群推動,成為市場上主流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但有一點我不得不承認,牦牛肉是個好東西。

僅高寒補氣血這一點就是其他牛肉比不上的,因為是高寒動物能抗冷零下30多度,體內必須要有大量的血紅蛋白。

而血紅蛋白又是抗寒的必備生命物質。

有事無事的時候,多用牦牛肉熬點湯來補補氣血吧。

好啦,總結起來你提出的問題不流行的原因就是:

沒有大批量養殖、沒有大批量出欄、沒有大批量運輸、沒有產業鏈各利益群驅動。

有關牦牛的問題請給我留言哈。

49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四川就產牦牛,每年冬天都托人從草原上帶回來,貴的時候35一斤,便宜時25一斤,牦牛肉膻味大肉質老,孩子不愛吃,只有燒著吃

  2. 不好吃。牦牛肉沒有水牛、黃牛肉那么好吃。

  3. 牦牛肉不如黃牛肉好吃,藏族自己說的牦牛肉口感不好,有錢的藏族人都吃黃牛肉。

  4. 最重要一點!不好吃

  5. 同樣的價格,我只吃豬肉,牛肉吃兩頓就怕了

  6. 真正好的散養牦牛肉現在是不好買的到了,除非你家有藏區親戚或者自己實地去買人家散養后宰殺的。市面上哪怕你在當地買都百分之80是半育肥和純育肥的牦牛。一般不經常接觸這一行的人是弄不清楚的。牦牛確實不假,就看你買的是草膘還是純育肥或者半育肥,肉感和質量都是區別很大。只要吃了有腥味或者肉勁不好,口感帶一些面的感覺都是育肥。同樣任何品種都一樣,到處亂動的和只在一個地方待著的區別就很大。

  7. 牦牛肉太硬,咬不動啊!

  8. 四川人周邊高原多,可以經常吃到牦牛肉,40多一斤。有時候去紅原那些地方旅游,看到牧民一群群的牦牛,好生羨慕,聽說有些人身價幾百萬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9. 我做牦牛餐廳生意,賣了幾年牦牛肉,虧了幾百萬元。想不明白,這么好的東西,為什么還會虧?其實還是太貴了!當我菜單價做到人均100元的時候,我還沒錢賺,但客人已經覺得很貴,隨便請一桌客,就要上千元的消費,稍吃好點加酒水,就要去到兩三千元了。又不是海鮮,光吃個牛肉,所以客人覺得劃不來。加上公款吃喝基本沒有了,這生意更加沒法做。

  10. 饒了一圈,原來是個賣牦牛牛肉的[捂臉][捂臉][捂臉]你的有些觀點我不贊同,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紐西蘭,澳洲,我們都去考察過,大部分都是散養牛,只有部分育肥牛才是圈養,我表達的意思并不是外國的月亮比大陸圓,但國外散養牛的環境,抗生素的用量比大陸嚴格,牛肉藥物殘留很低,還是理性看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