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喝包谷酒被驚艷到,還是最近的事,借此機會分享大家。
這次喝到的包谷酒,不是一般的包谷酒。這個“一般”,指的是超市賣的商品酒,或者農村槽坊的酒。就是說,我喝的這個包谷酒,不是市場買賣的商品酒,還不是我們農村槽坊釀造的酒,而是云南深山里少數民族,祖祖輩輩自釀自喝的酒,從沒有賣過外人。
原先我也不知道這個酒。我在云南普洱瀾滄江畔有個哈尼好朋友,他的哈尼族名字叫門昌,還有個漢名李向前,1978年人。還是春上,我倆聊起來,知道他家一些情況,就靠一點祖產茶樹過日子。因為今年的特殊情況,外邊的人進不去,沒人買茶葉了,一家11口人有點著急。
我平時喜歡喝點小酒,也喜歡喝茶,就買了2斤古樹茶。喝第一杯就心緒難平,感覺原先喝的普洱茶,假不假不說了,這茶卻能喝出大山晨靄的味道,透著淡淡的花香蜜香,感覺好極了。我就進一步了解些情況,寫了一篇文章《26棵古茶樹,藏在普洱深山里,年產茶葉百十斤,哈尼小伙不會賣》,當天被普洱市列為“普洱十大熱議”。
就這樣我們成了好朋友。溝通的多了,有天我突發奇想,對門昌說:“電視上時常看到你們云南的少數民族喝酒,有圍著大酒壇子各自長吸管插在里面喝的,有邊跳舞邊喝酒的,還有捏著鼻子灌酒的,都喝得很嗨啊!”門昌說:“我們這里沒有好酒,都是自己釀的包谷酒。”他說到現在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少酒,只曉得茅臺五糧液,其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而且沒喝過外面的酒。
我想著,看他們喝酒的場景,該不是舊時候那種自然液態發酵的酒吧?十幾二十幾度,黃酒一樣度數,要不都那么能喝呢?當然這個不好意思問,就對門昌說:“寄點我嘗嘗吧。”幾天后收到快件,一個飲料大瓶子,裝的有3斤的樣子。仔細看看酒體,感到有點靠譜,顏色和濃度是原漿酒的樣子。
當然是原漿酒,只是不知多少度,要是50度就好了。打開瓶子,嫩玉米的甜香陣陣地飄出來,一下勾回到小時候玉米地里掰吃嫩玉米棒子場景。第一口喝進去,甜絲絲的,沒有酒精味,只有嫩玉米的清香,下到肚里,胃有反應,熱乎乎的,確定這酒有50度。
我喝了10年的醬酒,一直認為不會再喜歡其他酒了。再說我喝醬酒比較傳統,都是先買回來,放3-5年以后再喝。加上釀出5年后才出廠賣的時間,夠年頭了,喝著順口。這次喝門昌的包谷酒,第一次就這樣慢慢細品,沒感到口感、味道有特別之處,只是覺著順口,喝著舒服。品了2杯,3兩的樣子,一點酒意沒有,沒有再喝。我的酒量一斤不醉,平時每天只喝一杯酒。
第二天、第三天繼續喝,還是一頓2杯,明白過來這酒的不一樣了。用我的感受來形容:沒有酒精味,只有嫩包谷的清香,不辣口不刺喉,進口也是嫩包谷的微甜,喝下胃里溫暖有熱度。喝著順滑舒服,給人極其干凈的感覺,50度白酒居然3兩之內沒有酒意,也沒試過喝多少才有微醺。
總體評價是原漿糧食酒,沒有酒精香精什么的,不過喝了三次后,再喝其他的酒卻能明顯感到是不是勾兌。我的感覺還比較遲鈍,就能鑒別,很容易聞到酒精味,嘗到香精糖精味。我試了多次,有幾個朋友自釀的糧食酒,包括高粱、苦蕎、紅纓子、大米酒,凡是原漿酒,不論75度、65度,無一例外都一個共同的特點:干凈,口感很干凈,沒有雜味。然后嘗了幾個商品酒,都能感到酒精味和香精味。
所以我認為,包谷酒,起碼哈尼族人自釀自喝的包谷酒,就是真的酒。后來陸續有酒友品嘗,到目前為止,一致認為是真酒,沒有勾兌。
最后重復說下口感。真的原漿酒,包括前幾天在汾酒廠品嘗的65度原漿,都一個特點:干凈無雜味。和商品酒比起來,勾兌酒像可樂,原漿酒像山泉,就這比方。
我后來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個“干凈”口感,讓門昌行動電話拍幾張包谷地照片。他當時正好在山上采茶,上山路上順手拍了幾張。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再問他,果然他們哈尼族人種包谷,不打藥也沒化肥。這樣干凈的包谷已經少見了,又是民族傳統釀酒工藝,釀出酒來怎可能不干凈?
玉米酒有點點回甘,喉嚨微甜
中秋前夕,友人送我苞谷酒,尚未品嘗。酒蟲子來了,明天抓緊鑒定一下。[捂臉]
看了一下,好像是要40元一斤,紅河州人表示沒喝過這么貴的包谷酒。
玉米酒只是甜,香味談不上,所有糧食中玉米酒是最差的
你喝的不是苞谷酒吧,苞谷酒特有的一股燒味最難聞,哪里來的嫩苞谷甜香味?新烤出的苞谷酒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去掉燒味,才好喝。
今天喝了朋友的白色摘要,感覺竟然非常不錯。
我是因為白酒喝著不放心,這才轉而喝伏特加的,伏特加的味道和你寫的差不多,只是沒有香味而已,喝進去也是熱乎乎的,最重要的是喝著放心,沒有香精糖精之類的,再說一遍,就是因為喝著放心
處女古樹茶、包谷酒啊
酒不是苦的辣的嗎?
玉米用做釀酒原料差不多是最差的!僅比紅薯好點,而且小作坊因為特殊原因,大部分所釀酒都達不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自己喜歡就好!不適合打廣告![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