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地方的人最會吃肥腸?

在肥腸面前,我們都是親人

當年八一橋的常德腸子館紅極一時,整個店里雖然只有肥腸干鍋這一道葷菜,卻吸引了無數吃貨造訪。

天下肥腸愛好者是一家。愛者兩眼放光,厭者避之不及。

若不是不經意間談及肥腸,我和小小珊這對地下肥腸黨大概不會這么快相認,“同志,原來你也吃肥腸!” 我們強忍著口水,執手相望,勢要踏平一切腸子館。

“曉得不,以前八一橋那家腸子館搬到紅星去了!現在叫張氏父子。”

“那還等什么,今晚開吃!”

作為老店常客,小小珊清楚的記得,那時店子不大,從里到外都透著一股“土”味兒,矮矮的木方桌配幾條長凳,坐上去腳都伸不直。如今新店地方敞亮了不少,桌椅高度也挺舒適的。搬家后的新店地址知道的人還不多,正好省去了我們的排隊時間。

“小心,點火啦。”服務員用鐵鉗夾起燒得通紅的煤球,放進桌子中間的爐灶里。不一會兒,飄著香氣的肥腸干鍋就上桌了。

干鍋肥腸(大鍋) 100元

肥腸和豬頭肉同煮,是最為鄉土的常德做法。肥腸的油脂香和豬頭肉的肉香交相融合,彼此成就,在辣椒、花椒和大蒜的助攻下,把這一鍋尤物推向高潮。

服務員用長筷迅速攪動,在中間留出一個窩洞。待到鍋中咕嚕嚕冒泡時,我夾起一塊肥腸往翻滾的紅油湯窩里蘸一蘸,再送入口中,整個口腔瞬間被一股異香包圍。

這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妙!豬腸洗得極干凈,里面的油膜撕掉了,幾乎聞不到膻味。火候恰到好處,口感柔韌。曾經吃到過沒熟透的肥腸,跟嚼皮筋兒似的。

位于常德最西北的邊塞之城石門,是肥腸煲的發源地。據《石門縣志》記載,石門肥腸煲是由土家族青年覃正村發明的。覃正村從軍時當過炊事員,學得了一手好手藝,復原回鄉之后成為一名廚師。他將北方熘肥腸加以改進,先把豬肥干炒,再佐以花椒、桂皮、辣椒和豆瓣醬,用土家族傳統的方法干燉著吃。

吃到一半,把一碟酸菜下進去,肥腸又吸收了另一種酸香之味。這時候舀一勺油湯來拌飯,簡直是人間至味。

齋菜 22元

以前老店只有肥腸干鍋一道菜,現在可豐富多了。在一長溜菜單中,小小珊一眼就瞥見了齋菜。見眾人一臉懵,她解釋道,此齋菜非彼齋菜。

齋菜其實是一種油炸食品,最常用到的食材是蓮藕和紅薯。咬一口,酥、香、脆,油而不膩。裹在外面的面衣薄而光滑,有滋有味。這用得可不是普通的面糊,是用泡過的糯米和粘米磨成米漿,放一點鹽和芝麻,裝進木桶里發酵而成。

常德人愛喝擂茶,齋菜、米泡、鍋巴、蝦片等都是配茶的小吃。既然沒有擂茶,我就蘸著肥腸的油湯吃,嗯,也韻味得很。

牛雜缽 68元

熱衷肥腸者,大抵也是內臟愛好者。牛雜缽又香又辣,滋味濃郁,可我卻是為了用它下粉。“我們的粉是從常德運過來的。”還沒開吃,一煮便知,點菜大姐沒有唬我們。

常德米粉 8元

常德米粉得益于沅水,久煮不爛,不似長沙米粉,一筷子就能夾碎。待到雪白的米粉吸飽了湯汁,稍帶些醬色,就可以夾來吃了。口感Q彈,很有韌性。

見小小珊躺在椅子上揉著吃撐的肚子,我湊上去問道,“還是原來的味道嗎?”

“是是是!跟你說,雖然過去陪我來吃的前任是個渣男,但這肥腸呀,一點也不渣。”

ENJOY TIPS:

肥腸干凈,到店必點

對煤氣特別敏感者慎入


張氏父子常德腸子館

地址:雨花區中意一路322號(女子大學部南門旁歐維塞斯酒店2樓)

營業時間:11:00-21:00


ENJOY密探:小小珊(常德人士,信奉“不吃肥腸不足以談人生”)

ENJOY原創,轉載請私信。

8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沒有去吃過,希望和那個煤球爐子沒關系

  2. 看起來不錯

  3. 都沒大腸刺身好吃

  4. 口水流了一地[捂臉][捂臉][捂臉]

  5. 看了看評論,全是胡說八道。魯菜的九轉大腸才是正宗的!我是西安人,春發生飯店有幾款大腸也不錯!但是,和魯菜的九轉大腸是不能比的。。。

  6. 南昌火車站附近飯店的肥腸太難吃了,

  7. 腸油摘干凈了就不好吃了

  8. 不準寫這!更不準帶圖片!!!哈啦子流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