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不光菏澤地區這樣說,中原好多地方河南、安徽、山西、山東等地都這么說,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小時候都經歷過。
在70年代以前百姓都很窮的,那會的糧食不像現在這么充裕,那會是大集體,分糧食吃,有句順口溜叫“夠不夠三百六”,也就是說每人一年的口糧是三百六十斤,這還指的勞力,如果家里孩子多連這些也分不到,其中粗糧占大多數,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分幾斤面粉給你。
那個年代成品掛面是奢侈品,農村根本吃不到,都是自家手搟的,家里人口又多,在煮面條的時候就要多加水,還要等面條爛成一鍋粥狀才能吃,面條和水也就變成面湯,所以也叫喝面湯。直到現在我們這里有生娃的去喝喜酒也說去喝“喜面湯”。
回想那個年代的人真是苦,我小時候要跟爸媽去生產隊打夜班,上夜班幾乎是沒報酬的,主要任務就是修水利什么的。不過大家的積極性也很高,為什么呢?因為打夜班可以敞開肚子吃面啊!貨真價實的面條呢。
平時要想吃到面條除非你是病人,一碗面加一個雞蛋馬上就能讓你的病好了一半。有時候我真盼望自己能生病。
不管是面湯,冬瓜湯,還是米湯,都是糧食短缺造成的,吃不起干的只能喝稀的,畢竟喝湯也比沒得吃幸運,在那個年代能有湯喝也是幸福的,至今我們這里有老人去世,頭三天都保留“送湯”的習俗,意思就是讓亡魂在黃泉路上能吃飽。能吃飽那怕是湯也是當時百姓最大的生活目標與畢生的追求。
喝面是我對那個年代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這個傳統稱呼一直叫到現在,就是讓我們記住從前珍惜現在,好日子來之不易,一部“喝面”史總能不時的提醒自己,浪費糧食真是不應該啊!
造孽的時代留下來造孽的詞啊,喝面條
這才是最科學的吃法,原湯化原食,營養不流失。 // @行動電話用戶馭狼: 在菏澤的個別餐飲部還有這個習慣:水餃用碗盛按碗賣,碗內有餃子湯。
菏澤習俗,湯水多的餐食大都說 喝
我們這里也說喝面條,喝西瓜,喝喜酒,
只要是晚飯,不管是什么飯都叫喝湯。這只是以前,現在也改了
豐縣的晚飯叫喝湯,不論幾個菜都是喊回家喝湯來!尤其豐縣農村的有同感嗎?
在菏澤的個別餐飲部還有這個習慣:水餃用碗盛按碗賣,碗內有餃子湯。
沛縣也是這樣 // @海納百川248695139: 豐縣的晚飯叫喝湯,不論幾個菜都是喊回家喝湯來!尤其豐縣農村的有同感嗎?
嗯,魯西南西瓜都叫喝西瓜。不知道還有哪里還這么說。
喝面條還能理解,菏澤人吃餃子都說喝餃子,我就納悶了,餃子放嘴里,不嚼,直接咽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