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的混動利用了別人失敗的方案?那么這個方案就應該是比亞迪的第一代混動方案。比亞迪于2010年推出的一款混動車型:F3 DM,這是比亞迪最早的混動方案,結構圖如下:
這套方案與本田應用的IMMD混動方案高度相似,但還比亞迪這套方案早于本田數年。這套方案可以工作在串聯模式下也可以工作在并聯模式下,通過一個離合器、一個固定齒比的減速箱就可以把兩種動力混合在一起。
- 離合器結合時發動機可以單獨去動車輛、也可以與電機2一塊驅動車輛,發動機動力與電機動力在減速箱輸入軸處直接混合、并聯。
- 離合器斷開的時候發動機專門驅動發電機發電,發電機為電池充電為電機供電這就是典型的串聯模式,發動機并不直接參與驅動而是以發電的方式驅動車輪。
- 發動機停止工作時離合器斷開,電動機2單獨驅動車輛行駛,這就是純電模式。
為了看的更直觀一些,我們看下本田IMMD混動與比亞迪的第一代混動結構圖:
兩者原理沒有什么不同,原理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比亞迪為什么放棄了這套混動系統呢?又或者說比亞迪第一代混動方案為什么失敗了呢?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比亞迪用的這套方案做出的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電池容量比較大。充滿電后純電可以行駛60km左右,日常上下班充電就可以了不需要燒油。但是這套方案的發動機排量非常小,而且是三缸機,這臺發動機是比亞迪自行研發的全鋁發動機代號BYD371QA,最大功率只有50kw,同時這臺發動機也打在在F0上。
有電是龍沒電是蟲與發動機功率有直接關系。電池饋電低速行駛時發動機要驅動發電機發電,發電機發電后驅動電動機,電動機驅動車輪。
因為沒有真正意義的變速箱,低速行駛時發動機并不能直接驅動車輪。一臺1.0排量的三缸機驅動一臺緊湊型轎車,而且能量還要經過一次轉換 ,動力表現可想而知。因此這套方案實施不久后就被第二代混動方案所取代。
這就是比亞迪曾經失之交臂的油電混動系統。比亞迪的出發點是插電混動,沒有想過搞油電混動,主要原因是補貼,另外一個原因是沒有高效率發動機,搞出來混動油耗也不會比豐田低,因此也就沒油意義。就這樣,這套方案被束之高閣,后來被上汽搞到手。
本田今天的IMMD混動系統與比亞迪昨天的F3 DM有什么區別呢?為了保證低速行駛時動力足夠,本田的驅動電機功率提升到135kw,最大扭矩315牛米,這個動力驅動中級轎車富富有余。為了提供足夠的電力,本田用了一臺2.0L阿特金森循環的發動機,熱效率高達40.6%。解決了串聯模式下動力問題,同時也降低了油耗。
就這兩點改動,本田在油電混動界扎穩了腳跟
。就連豐田也不得不感嘆,本田混動高速油耗表現要好過豐田!
這是因為高速行駛時本田發動機直接驅動車輪,電動機與發動機可以完全解耦。而電池電量充足時,高速行駛時依然可以自動轉為純電驅動。而豐田混動中低速工況混連模式下效率更高一些,油耗也稍低一些。
但是因為電機與發動機無法徹底解耦,高速行駛時發動機受到電機拖累,效率自然會低一些,因此高速油耗表現不如本田。
有個問題,說本田抄襲比亞迪的,為什么比亞迪不收專利費?也不做出跟本田一樣的?
本田1997年就有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了
幾乎相同的架構,不同的是比亞迪用1.0的機頭配大電池,以電為主。本田用2.0的機頭配小電池,為發動機為主。當然本田的發動機和電控,造車技術比比亞迪好。比亞迪F3DM,沒電時,那1.0的發動機帶1.7噸的車就是一種災難
最后一個圖是豐田的行星齒輪圖吧,本田的混動比較依賴電池容量,電池技術近幾年才發展起來,豐田厲害的地方是在這么多年前就可以用不那么成熟的電池做出那么可靠的產品,這么多年來都是在完善而已,電池你看到現在都可以不怎么升級,同一個產品用了多少年,當然好賺錢利潤大
其實痛點就在發動機的效率上,這點比亞迪還有一段路要走。
本田偷技術了嗎?好像豐田混動的有200多項專利,本田只能另辟蹊徑搞了發動機電動機同軸傳輸動力,這樣傳遞效率更高了,看了小編編的才知道本田20多年前就抄襲大陸技術了
大陸的混動都是想要補貼,而不是想省油,環保
大陸發展插電式混動只是為了補貼而已
本田1999年發布的insight是第一款混合動力,然后反向偷byd的技術?
解說的非常好,沒錯就是這樣的、你能怪BYD,最主要的是大陸廠家還沒有能力生產阿特金森發動機,你看很多混動都是用現有的,這樣不能進一步降低油耗,阿特金森發動機有一個弊端就是扭矩小,本田的這套混動方案也有局限性,它只適合中級車,如果想要動力更好這套方案肯定不行,因為起步用電,發動機只是起到發電作用,不是說你增大發動機排量就OK的,這里面要平衡很多東西 ,我覺得如果我們大陸有條件做,也做本田這樣的,然后等電子渦輪成熟穩定后在阿特金森上加個電子渦輪這套混動系統就比較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