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棄之不用的技術!在大陸越來越火了

特斯拉最近有點煩,熱搜撤不下來,一邊是女車主維權事件還沒有退去,失控追尾的特斯拉又不斷有新增,更是有直接撞交警事故;

另一邊是全球副總裁陶琳再度語出驚人,稱“需加強消費者教育”,網友點評:這不以后都要考個特斯拉駕照,才能買車?

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特斯拉至少發生了218起事故,“失控”是特斯拉事故主要原因,想想就令人瑟瑟發抖,畢竟這真的是用生命在上路吶。

從失控表現來看,有些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發生識別錯誤,那我們就要問了,是不是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不靠譜?

視覺算法VS激光雷達,誰是贏家?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到馬斯克在自動駕駛的識別選擇題中,一直跟行業唱反調的行為,特斯拉在自動駕駛系統上特立獨行,采用的是視覺算法,原理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組合。

前者負責識別物體,后者負責測距、測速等,共同完成眼睛的任務,在正常路況一般沒問題,但一旦環境干擾因素過多,例如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出現誤判。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之前臺灣省發生的“特斯拉無法識別白色卡車”事件,直接撞了上去,重點還不止一次,在美國也曾發生過兩次,那段時間白色大貨車成了特斯拉揮之不去的噩夢。

原因在于特斯拉攝像頭收集的畫面是2D的,實際道路卻是3D的,它只能通過算法去轉換,就算自動駕駛專用的FSD芯片,能以速度為72TOPS的神經網路處理器處理圖像,達到2100幀每秒,但在自動駕駛領域還遠遠不夠。

既然有這么多缺點,馬斯克為啥還要置生命于不顧?重點就在于視覺算法,造價便宜可量產,說白了,就是這筆生意實在好做。

回到大陸新勢力造車們為了確保安全,紛紛選擇了激光雷達,特點是在于綜合性能好,不足是在于造價昂貴。

暫停一下,我們換個角度來想,忽然發現大陸車企們的良心還算是大大的好。

既然提到激光雷達,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始祖——Velodyne。這本是一家做音響的公司,卻因為CEO是個不折不扣的機器人愛好者,特別喜歡搗鼓各種機器人功能,愣是跨了界,

有一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舉辦一個名為 Grand Challenge 的機器人比賽,主題是“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Velodyne自然沒有缺席。

他們為參賽的卡車安裝了兩顆攝像頭企圖代替人類的眼睛,但過于簡陋,第一屆完敗,接著第二年同樣舉行,這次Velodyne用上了初代激光雷達,但只能識別垂直于地面的物體,結果還是完敗,

這結果老板實在不能忍了,Velodyne直接開發了新型激光雷達,將一臺 64 線激光發射器安裝在可以 360 度旋轉的萬向節上,系統終于就能采集到真正的 3D 圖像,但這重量也要接近100磅,也不好參賽。

在2007年他成功推出了體積和重量都顯著降低的64線激光雷達產品,并將開始將HDL-64激光雷達傳感器用于挑戰賽,能夠用來構建地形圖和探測障礙物,可惜還是完敗,

這哥們抗失敗的心理素質真過硬。不過比賽第二,賺錢第一,Velodyne抓住契機,繼續研發,始將激光雷達技術應用于自動駕駛車輛、車輛安全系統、3D移動制圖、3D航空測繪和安保等領域,

之后Velodyne所推出的激光雷達系統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貴,

L4級別無人駕駛車所使用的64 線激光雷達在8到10萬美金一臺,約合人民幣50-70萬,比一輛特斯拉model 3還貴,等于買激光雷達送車,

在2017年前,Velodyne幾乎是市場上唯一的高線數激光雷達廠商。即便再貴也接到了全球70%的訂單,其中就包括“下周回國”賈躍亭創辦的法拉第FF,

那激光雷達威力有多猛?何小鵬說“包含激光雷達的下一代自動駕駛架構會將特斯拉打得找不到東,”

何小鵬敢這么說的原因在于相比攝像頭算法,激光雷達的綜合性能更好,理論上只需要將周圍環境掃一遍,就能知道周圍環境是什么樣,掃描出來的環境具有縱深度,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用iPhone 12 Pro的激光雷達掃描儀舉例,通過激光雷達掃描出來的場景大概如上圖所示,當然車規級的激光雷達掃描出來的場景會更加詳細,清晰可見有木有!

現在唯一阻止激光雷達成為自動駕駛標配的就是價格,價格打不下來,自動駕駛就無法突飛猛進。不過在高昂的造價面前,生命才是無價的,在生命面前,辦法總比問題多。

激光雷達為什么突然爆發?

前面提到激光雷達貴是貴了,但別忘了,只要是對普通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在大陸就有無窮的奇跡會發生。

在梳理大陸的激光雷達資訊的時候,被感動到了,不止是車企在努力,互聯網廠商也在殫精竭慮想要打低價格,分得一杯羹。

除了普遍知道的華為,大疆內部孵化出激光雷達公司Livox,計劃在2020年推出2款高性能、低成本、可量產的激光雷達產品Horizon與Tele-15,用于L3 / L4自動駕駛。

小米旗下順為投資的北醒光子實現了激光雷達的量產,產品主要廣泛應用于無人駕駛(避障導航)、無人機(物流、植保等)、機器人(智能家居)、AGV(工業領域倉儲物流)等領域。

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大陸雷達相關企業共1.4萬家,2020年新注冊企業2640家,同比增長29.3%,其中四季度新注冊728家,一片活力。

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家政策推動,2020年2月份大陸發布了一份《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報告,其中明確指出傳感器對于自動駕駛的重要性。

在智能汽車的定義中,“搭載先進傳感器”被視為重要標簽,基于此,作為自動駕駛三大關鍵傳感器之一,激光雷達對于自動駕駛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在今年3月4日的兩會上,激光雷達又再次成為主角,與半導體核心設備光刻機、芯片、核心算法等成了化解科技領域的‘卡脖子’難題的技術關鍵,不斷被其他全國人大提起。

如此重量級的國家支持,自動駕駛相關的各個產業鏈都進入了快車道,激光雷達的爆發目前還只是前戲,好戲還在后頭,

另一方面與消費者的訴求變化有關,如同現在我們買行動電話會比較在乎處理器是高通還是聯發科一樣,未來我們即將進入自動駕駛時代。

在新時代下消費者自然關心背后的技術保障,關注自動駕駛技術的先進與否,而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靈魂可能會被關注,只有安全靠譜的傳感器,才會有機會贏得消費者一片芳心,

不難發現,激光雷達的品牌越來越將成為我們購買汽車的考慮因素之一,不過產業整體還處于發展早期,還沒有頭部玩家出現,大家幾乎都在同一起跑線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此時大家紛紛進入,只有搶占了激光雷達的先機,就可能成為自動駕駛時代的“獨角獸”,

激光雷達如何實現規模量產?

弄明白了為什么突然間激光雷達企業一夜爆發,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正式量產的依舊是寥寥無幾。

畢竟激光雷達要想成為“車規”級產品,必須要同時滿足“成本夠低”、“可靠”以及“可量產”,一個都不能少。

就算你技術過關了,要是品控和交付能力不足,那也分分鐘翻車,華為基于其強大的科研能力,具備這種能力,但是對很多初創公司,情況也就難說了,

那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快速實現量產呢?相信每個車企做夢都在思考。

以色列激光雷達解決方案提供商 Innoviz 的大陸區總經理提過這么一個設想:針對某一個應用場景開發來做激光雷達的產品,可能會是更合適的方案。

等于提了一個疑問,激光雷達究竟是生產一個“通用型”產品,還是針對客戶的某種應用場景進行特定開發?

打個比方,當下代客泊車是非常熱們的應用,特別是很多新手買車的時候,哪個停車容易買哪個,

其實代客泊車對激光雷達的要求不需要看那么遠,對激光雷達的幀頻要求也沒那么高,只要能最大程度地看到離車最近的情況,檢測到障礙物就行了。

對于這類功能的激光雷達,只要足夠滿足功能就行,其他用不上的技術則砍掉,這樣就有了量產的可能。

汽車四周的激光雷達,每一個角色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激光雷達都需要滿足高性能要求,針對某一個應用場景開發來做激光雷達的產品,更有高量產的可能

就像家里的家電,有些負責掃地,有些負責洗衣服,大家各司其職,激光雷達可以以某種應用場景做開發,以產品思維來研發,而不是只是某個環節的零件。

當然,根據場景造雷達,理論上可以降低激光雷達的造價,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聆聽市場的需求,剖析用戶的需求

市場變化,車企面臨什么新話題?

說到這,我們就不難理解激光雷達雖然貴,卻依舊是各種研發公司打得不開交,畢竟掌握了激光雷達系統的奧秘,就掌握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加速命門,誰都不想提前出局,

歷經多年的試運行與數據收集,在L4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上,除特斯拉外各類玩家已達成共識——激光雷達是實現L4高級自動駕駛必需的感知配置。

有了共識,車企們全力ALL IN,展開各種合作,紛紛給自己按下加速鍵,正是如此不斷追求,讓消費者離更高級別自動駕駛越來越近。

在可預期的未來,智能汽車中的科技基礎發展進度,越來越制約了新一代智能車的量產,也成了消費者更加關心的購車安全考量。

放在目前來看,激光雷達技術看似被頭部玩家特斯拉拋棄,其實已經迎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蓄勢待發,推及未來,科技基礎的研發和新科技的宣傳是車企們注定繞不開的話題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