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解析:Supra A90 & Z4的「B58引擎」怎么改(上)


這篇硬核文章是酷樂蟹爪嚴謹細致的解析

建議對B58、Supra、Z4有興趣或者擁有車主仔細閱讀


很多玩家都喜歡長在車間里看著工程師或技師施工。


在眾多改裝維修項目中,引擎重組可能是耗時最長的幾個之一了。如何能在看到一具拆開的引擎時,說出每個部件的名字和功能呢?今天就來一起看看吧。


希望在磁場和線圈統一天下前,我們還能再多玩幾臺內燃機,共勉。


在這個系列文中,我們以寶馬B58引擎為例,來仔細看看這款現代化引擎的結構和設計思路。不同車型、不同市場地的B58可能會存在的一些差異,但也不會相差太多。


其它品牌型號的引擎,只要是汽油引擎,其主要部件的名稱、形狀和功能也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本文適合于要改B58的玩家,也適合想快速了解引擎結構的初階車友。內容有官方描述,也有酷樂的講解。



先來看引擎代號。



B58的引擎號位于引擎前方的中缸體上部,打開引擎蓋,很容易就能看到。以圖中的為例,代號含以為:


  • “B”是B系列

  • “5”是直線6缸

  • “8”是汽油序列的渦輪直噴機

  • “B”是縱置汽油機

  • “30”是3.0L的Displacement

  • “M”是中等動力性

  • “0”是新開發版本

  • “41612”是生產序號



關于各種量產裝車版本B58引擎的基礎數據和各種概念就不多介紹了。


簡單來說,直線6缸布局、Displacement(排量)2998cc、缸徑82mm、活塞行程94.6mm、壓縮比11.0、原廠動力號稱320hp@5200-6500rpm 450Nm@>1350rpm左右。


此處值得說明的是


1 活塞全行程所覆蓋的空間(Displacement)是2998 cm³,但實際排出或吸入的氣量,并非標準條件下的2998cc。所以“排量”這個詞,可能只是中文的習慣說法,屬于歷史遺留問題。


2 對于渦輪引擎來說,實際馬力及扭矩的極限及特性都會隨排放標準、溫度、汽油等因素有較大波動。不同品牌、不同市場地、甚至同品牌不同車型的實驗室數據、實車數據和宣傳數據之間也可能存在不小的差異。再考慮到很多品牌在量產中的配件品質和組裝精度問題。不建議僅以公布的峰值數據及轉速范圍作為評判標準。僅供云評測。



實線為B58B30M0引擎數據,虛線為N55B30M0數據。從官方數據中可用看出,在真正實用的轉速范圍內,B58B30M0扭矩全面超越前代N55B30M0。


B58B30M0在5000rpm以上馬力平臺可能是工程師考慮到和變速箱、附件等其它部件的搭配以及壽命等問題,有意為之。



圖中的部件常被稱為“引擎本體”,也就是Engine housing。和其它引擎一樣,B58也是分為了上下5層。


  • 1為氣門室蓋(Cylinder head cover)

  • 2為氣門室或稱缸蓋(Cylinder head)

  • 3為缸墊(Cylinderhead gasket)

  • 、4為正時鏈條殼(Chain casecover)

  • 5為缸體或稱中缸(Crankcase)

  • 6為機油底殼(Oil sump)


通常來說,工程師為了減重會設計出樹脂材質的氣門室蓋和鋁合金質的機油底殼。缸蓋和缸體的主體部分則可能會考慮到重量、強度、生產成本等因素使用鑄鐵的或鋁合金質的。



相比于N55來說,B58氣門室蓋上外掛了汽油泵,配氣部分的外殼也由螺栓改為了卡銷連接。好在,寶馬為這個卡銷又開發出了專用工具。


  • 8為低壓油管(Low pressure line),接收從車尾汽油箱供來的汽油

  • 6為高壓汽油泵(High pressure pump),用來提高并調節油壓

  • 4為高壓供油管(High pressure line)

  • 5為兩段式油軌(Direct rail),每段供3個缸

  • 1為油壓傳感器(Pressure sensor)

  • 2為凸輪軸角度傳感器(camshaft sensor)

  • 3為曲軸箱通風管口(crankcase ventilation)

  • 7為正時配氣部件的外殼


此處值得說明的是


1 控制油壓一方面是為了減少汽油中的微小空氣泡,另一方面是為了根據ECU中標定的目標油壓控制好所需實際執行油壓,以便和噴油脈沖(開始時刻、結束時刻)配合好,控制好缸內的實際執行空燃比。


2 有些品牌的宣傳中所說的“xx bar高壓噴油,更省油、動力更大”介紹,說的是系統所能達到的最大油壓,或者說是在ECU中標定出最大目標油壓。引擎實際執行的噴油壓力是隨負載、轉速、渦輪壓力等很多數據實時變化的,并非始終保持在xx bar的最大油壓上。


3 某些時刻,油軌內遠、近段的油壓可能存在差異,進而導致實際執行出的空燃比和ECU給出的目標空燃比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油軌不宜過長。B58不等長的兩段高壓油管,也可能會導致兩段油軌內的壓力不一致,進而導致空燃比問題。


如果你從數據流Log中發現某個缸的爆震情況總是明顯比其它缸嚴重的話,有可能是因為油壓導致的,可以仔細看看噴油情況。


圖為氣門室蓋的背面,橙色部分為密封膠圈(內側)


  • 1為連接正時配氣部件的位置

  • 2為高壓油泵的位置

  • 5為油氣分離盒,在中小負載時使用

  • 3為油氣分離盒,在高負載時使用


B58的兩個油氣分離盒是根據轉速及負載來工作的。其作用主要是讓機油系統中的燃燒廢氣及可燃汽分離出來,引入進氣管路,再次參與燃燒,機油則流回機油系統中。


排除了這些氣(汽)體后,機油系統的壓力得以降低并穩定、機油的性能得到了恢復、引擎及機油的壽命也得以延長。


圖文B58的氣門室主體


  • 2為進氣側凸輪軸瓦蓋(Intake camshaft axial bearing)

  • 4為排氣側凸輪軸瓦蓋(Exhaust camshaft axial bearing)

  • 5為排氣口(Exhaust port)

  • 3為高壓油泵位置


材質為AlSi7MgCU0.5、每缸4氣門。其橫向(cross-flow)液冷系統的流向為:冷卻液從溫度較高的排氣側流入氣門室,再從溫度較低的進氣側流出氣門室。


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的降低氣門室的溫度,并讓冷卻液壓的損失更小一些。



圖為氣門室上的溫度傳感器,位于排氣側的1缸附近,檢測范圍是-40°C到150°C。其作用是和水溫傳感器共同作為引擎基礎溫度的數據源。


圖為中缸部分


  • 6為冷卻液出口

  • 1為冷卻液進口

  • 2為6個缸筒

  • 3為中缸內部的冷卻液管路口(Coolant duct)

  • 4為排氣側機油管路口(Exhaust side engine oil duct)

  • 4為進氣側機油管路口(Intake side engine oil duct)


材質為AlSi7MgCU0.5、封閉式水道、電弧噴涂缸壁(Cylinder wall)、減重設計。


電弧噴涂是缸壁處理的一種方式。將某種廠家不愿公布的材料高溫熔化后,以高壓噴射到原始或經過預處理的缸壁上,形成0.3mm厚的涂層。



相比于中缸主體的材料來說,這個涂層的特點主要是低摩擦系數、高耐磨性、高導熱性。


降低摩擦系數的目的主要是減少運行內耗、降低發熱量、較小磨損。高耐磨性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缸壁的壽命。高導熱性的優勢主要是讓工程師可以在考慮動力、油耗、壽命等方面時,有更高的自由度。



減重是這個中缸的一大特色,從圖中可以看出,減重主要是從中缸的側面減去了些厚度,并設計了一些加強條以保持一些強度。


此處值得說明的是


1 如果想要把開放式水道的中缸改為封閉式水道的話,需要仔細考慮好填充材料的熱漲系數和安裝間隙。否則可能會導致缸筒圓度、錐度等耐久性問題,也可能導致缸壁碎裂等突發問題。


2 使用特殊技術處理的缸壁,是不允許擴缸、鏜缸的。在我們對缸壁進行鏜磨時,肯定會部分或全部磨損掉0.x mm厚的這個處理層的。失去了這個處理層后,缸壁上新露出材料的摩擦系數、耐熱性、導熱性等指標和原廠處理層會有較大的區別。即使不考慮摩擦損耗的壽命,其表面溫度也可能會偏高很多,進而導致嚴重爆震、油膜斷裂等情況的高頻率出現。


B58的機油底殼為鑄鋁的



  • 1為主軸頸(Main bearing)

  • 3為連桿頸(Rod bearing journal)

  • 4為支撐頸(Guide bearing)

  • 2為配重塊(Counterweight)

  • 5為正時鏈條驅動齒

  • 6為引擎的動力輸出接口


曲軸是鍛造的,集成了正時鏈條輪和機油泵。



  • 1為活塞(Piston)

  • 3為活塞銷(Wrist pin)

  • 2為做功時活塞向下傳遞壓力的作用面

  • 4為做功時活塞銷向下傳遞壓力的作用面

  • 6為連桿和活塞銷的接觸面

  • 7常稱為“連桿小頭”(Small connecting rod bore)

  • 9為連接瓦蓋(rod bearing cap)和連桿主體的螺栓

  • 10為連桿和曲軸之間的瓦

  • 11也是連桿和曲軸之間的瓦,帶有儲油涂層

  • 8常稱為“連桿大頭”(Large connecting rod bore)


B58的連桿(Rod)也是鍛造的,比B48更粗壯一些。


圖為11處的軸瓦涂層


  • 4為軸瓦的金屬本體部分

  • 3為涂層

  • 2為機油膜

  • 將3涂層放大了看,又可分為3層

  • 7為固體潤滑層

  • 6為硬度較大的顆粒層

  • 5為聚酰胺-酰亞胺儲油層


為了適應整車的自動啟停功能,讓引擎在啟動初期運行的更平順、磨損更小,很多型號的引擎都會在軸瓦處設計機油儲油。



在啟動初期的一小段時間內,機油泵剛剛啟動,軸瓦處的機油供應并不好,容易出現金屬和金屬直接接觸的情況。


加工出合適的凹槽、微凹線等結構或噴涂上特殊材料的涂層后,熄火狀態下會有部分機油留存在軸瓦處,不再下沉流出。


考慮到做功時的力流分布,工程師只在B58的上半軸瓦上使用了儲油涂層技術。


此處值得說明的是


軸瓦和軸瓦蓋是需要配對的,所以在拆解時,需要記住哪個瓦和哪個瓦蓋和哪個連桿主體是一組的。安裝時也應按組安裝。如果某一個部件損壞了,需要整組更換,不應只換部分部件。


比如在拆裝過程中,如果忘記了哪兩個瓦片是從同一個連桿上拆下的,就應該更換這臺引擎的全部瓦片。對于B58這種有特殊涂層處理的瓦片,不宜再對其進行加工打磨等后期處理了,更換時也建議使用原廠配件。



如果你的連桿存在潤滑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通過開儲油槽、壓入黃銅套等方式提高其潤滑性能,但應注意結構強度、材料強度及材料配合等問題。改高扭矩高轉速時,自己做的這些加工也許會出問題,但也值得試試。


多準備些配件和預算,實踐出真知。



  • 1為活塞頂(Piston crown)

  • 2為避閥坑(Valve relief)

  • 3為上環,常稱為氣環

  • 4為中環

  • 5為下環,常稱為油環(Oil scraper ring)

  • 9為火力岸(Fire land)

  • 8為環岸(Ring bar)

  • 6為活塞銷(Wrist pin)

  • 7為活塞裙(Piston skirt)


在活塞銷的兩端,還分別有一個用以防止活塞銷滑出的卡環。


有些引擎的活塞下部,會有機油通道。活塞下方的機油噴嘴向上噴射機油,機油進入機油通道的進口后再從出口流出,籍此對活塞進行散熱。



活塞的安裝是區分方向的,即使活塞頂是平面或對稱(不需躲避氣門)的話,也應該注意安裝方向。否則可能會有散熱機油無法進入機油通道的問題。


B58的正時系統有兩根鏈條


  • 7為上鏈條(Upper timing chain)

  • 4為上鏈條的導軌(Upper guide rail)

  • 5為連接在進氣凸輪軸上的正時輪(Intake camshaft sprocket)

  • 6為連接在排氣凸輪軸上的正時輪(Exhaust camshaft sprocket)

  • 8為上鏈條的張緊器(Chain tensioner)及導軌

  • 3為中間軸(Intermediate shaft pinion)

  • 2為下鏈條(Lower timing chain)

  • 1為下鏈條的導軌(Lower guide rail)

  • 9為下鏈條的張緊器及導軌

  • 10為曲軸后部的動力輸出接口,連接變速箱

  • 11為機油泵鏈條(Oil pump chain)

  • 12為機油泵上的齒輪(Oil pump pinion)


對于機械式機油泵來說,如果在外掛油冷散熱器后出現管路復雜度增加、油壓過低的問題的話,可以考慮通過減小12(或10)齒輪齒數的方法來提高機油泵的供油能力。



如果想要大幅提高引擎轉速的話,也應該考慮好機油泵能否適應這種高轉速、油壓是否可能出現問題。需要的話,也可以通過增加12(或10)齒輪齒數的方法來降低機油泵的轉速及系統油壓。



  • A為排氣側凸輪軸

  • B為進氣側凸輪軸

  • 1為接入高壓油泵驅動系統的凸輪

  • 2、7為由正時鏈條驅動的齒

  • 4、5為調節正時的電磁閥

  • 3、6為正時調節機構


B58的VANOS正時系統對引擎的貢獻主要是讓中低轉速及高轉速的動力性更加平衡、讓廢氣再循環系統(EGR)的效率更高、冷啟動后更快的讓引擎熱起來。


未完待續……


More


  • # 駕駛圣經 Ex Vol.6 – 我究竟是藤原拓海,還是高橋啟介?| 酷樂賽車學院
  • 你的EVO進氣溫度太高,所以你斗不過我的GT-R
  • 抱歉,我要親手改一輛WRX的拉力賽車
  • 失敗的旗艦超跑,發布時被禁止試駕,這款F50為何如此矛盾 | 法拉利


今日日簽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