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討論的HUD均為W-HUD(擋風玻璃型抬頭顯示器),不含C-HUD(集成型抬頭顯示器)。
在傳統HUD(抬頭顯示器)尚未大規模普及的2020年,AR HUD(增強現實型抬頭顯示)已經呼之欲出,似乎風頭還要更勁。
以往,功能簡陋的HUD想成為汽車的「第三屏」都是被嫌棄的,而AR HUD則是另外一個維度的東西,它將極有可能成為智能電動車的「第一屏」,甚至更多。
在9月的北京車展上,全新賓士S亮相,科技成了最大的看點。隨車配備的全球首個AR HUD系統,極大提升了整車的科技感。
幾乎與此同時,大眾MEB平臺車型ID.3在歐洲市場攻城掠地,10月份問鼎歐洲電動車銷量冠軍,ID.4在中美兩地發布,引起廣泛關注。這兩款車也都配備了AR HUD功能。
據業內人士稱,接下來一兩年,還會有更多的自主、合資品牌的一些非豪華車型,將配備AR HUD。
在更遠的2023年、2025年,通用、現代、大陸等廠商,還將量產下個世代的AR HUD。
這些產品基于全息光波導等衍射光學技術開發,可以突破現有幾何光學AR HUD只有10米左右投影距離的掣肘,從車內投射一個無限遠的虛像,徹底地將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為智能汽車開啟「萬花筒」,將智能汽車帶入激動人心的全新時代。
一
在固有的印象中,HUD作為科技亮點,是車企在競爭中的錦上添花,市場基盤主要在高端車型,主要在高端車型中以選裝的形式出現,價格不算便宜,需求也并不火爆。
如蔚來選裝HUD的價格為6,500元,寶馬5系選裝HUD的價格為11,600元,奧迪A6L則高達18,700元。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座艙內的數字內容并不豐富,儀表和中控足以滿足資訊展示和交互需求。主機廠和零部件公司開發HUD的訴求,主要出于安全的考量。
以儀表盤和中控屏為主的資訊顯示,大多位于駕駛員的視線下方,需要駕駛員向下移動視線焦點方能觀察。
如果在高速上以120公里/小時的速度,低頭查看2秒儀表,等于盲駕了66米,這顯然對駕駛安全不利。
大陸集團整理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大約80%的交通事故碰撞源于駕駛中的分心。
而W-HUD(Windshield HUD,擋風玻璃型抬頭顯示器)可以生成一個顯示在擋風玻璃前的虛像,只有駕駛者可以看到,這些虛像呈現的是行車過程中的車輛狀態資訊,主要是速度、導航資訊等。
這樣,駕駛員便不用低頭即可讀取重要的行車數據。
但僅以安全為出發點,希望將HUD開發成車內的「第三屏」,并不現實。
從成本和收益來看,車企付出的是:
1、1000左右的硬件成本;
2、幾升的儀表板內布置空間,而在儀表板內擁擠的空間里堆放著儀表、空調管道、剎車踏板、方向盤管柱等部件,可謂“寸土寸金”,需要做定制化開發;
3、原本帶有弧度的前擋風玻璃直接反射虛像,會有重影,造成駕駛員眩暈,需要做特殊定制,做楔形角的處理,這里也是成本;
注:HUD擋風玻璃與普通擋風玻璃的差異,主要是夾層內部的PVB膜呈楔形
4、軟體、測試、驗證等成本。
而用戶的收益是什么呢?
是在車前幾米遠的位置投射出一個虛像,這個虛像上顯示著時速數據和導航資訊,這個導航資訊一般只有左轉、右轉、直行等,甚至不如行動電話顯示全面。
顯然,這樣的體驗既干不掉儀表,也干不掉行動電話。
狹窄的應用場景,使得HUD產品在用戶體驗改善上不明顯,導致需求起不來,也不能進一步推動供給端擴大規模,進而降低價格,產業的發展陷入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
從現有的產業格局上來看,Tier 1占據著HUD市場的主要份額,傳統HUD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品,成本競爭非常激烈。Tier 1希望可以提高復用,進行模塊化設計,提供一個普適方案,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而W-HUD是復雜的光學定制產品,做好一款好用的HUD需要大量針對性開發,需要根據每輛車的擋風玻璃的厚度和曲率做定制化開發和驗證,另外不同的車型儀表板內部結構不同,針對單一車型開發的方案,難以同時適配多種車型,導致了規模效應差,成本難以有效下降。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大陸市場在售新車(自主及合資品牌)HUD的前裝(標配)搭載上險量25.4萬臺,搭載率為3.38%,其中,標配搭載W-HUD的新車上險量為21.6萬臺。
傳統HUD的發展不盡如人意,最大的問題在于缺少場景和數據,隨著智能電動車的發展,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在以往的燃油車上,受限于儀表臺的體積布置以及發動機震動、熱量等問題,HUD開發難度較大,但這些在電動車上都不是問題。
例如在空間布置方面,大眾ID系列車型通過將空調鼓風機從儀表臺挪到了發動機艙中,可以容納當前技術體系下尺寸更大的AR HUD。
在應用層面,自動駕駛和數字座艙技術,使得汽車不再僅僅是駕駛工具,而是移動智能空間,是下一代內容的載體。
車內內容和資訊開始爆發增長,傳統的儀表、中控已經不能滿足車內資訊顯示的需求。另外,內容增多也會導致駕駛員駕駛時的分心,新的交互方式變得更有必要。
傳統HUD只是相當于給汽車增加了一塊“屏幕”,承擔了一部分儀表的職能,但AR HUD將突破限制,更精準地指導現實中的決策,并且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不斷融合,與其他傳感器之間的融合、交互,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圖片來源:德州儀器
在導航方面,AR HUD可以與高精度地圖、攝像頭、雷達等融合,拿到自動駕駛相關信號,生成導航資訊、道路資訊、警示資訊等投影到擋風玻璃上,與實際道路進行“虛實結合”,以更直觀的方式提醒駕駛員。
在更遠的未來,車內AR技術還可以和電商、游戲、物聯網、社交、教育等結合,開發出豐富的應用場景。
AR HUD,是AR技術在汽車上落地的最佳場景,它建造了一個更直觀、更適合汽車場景的人機交互方式。
新的交互方式意味著,新的生態、新的時代。
1979年,喬布斯拜訪施樂公司,他意識到了圖形界面的巨大價值,并「竊取」了這個技術,PC進入千家萬戶的夢想不再是一句空話。
2007年,當喬布斯拿出了配備3.5英寸可觸摸電容屏的初代iPhone時,移動互聯網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AR HUD將是智能電動車關鍵的下一代交互方案。
二
縱使征途是星辰大海,也需要先發展一塊根據地。
車機以及車聯網在當前還不能干掉行動電話支架,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車載導航產品的體驗,相對于行動電話導航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化,甚至還有倒退,在這一點上,特斯拉的用戶非常有發言權。
AR導航則能提供遠勝于行動電話導航的體驗,是AR HUD當前最重要的落地場景,也是車機取代行動電話的關鍵一戰。
為了能讓AR導航上車,一些車企及供應鏈企業推出了初步的替代方案。
主要的方案是,通過前攝像頭的視訊圖像,與生成的AR導航圖像進行擬合,對導航資訊進行增強,最終在儀表、中控上將AR導航資訊展示出來。
但這并不是終極方案,體驗不佳,駕駛員仍需要低頭查看,顯示結果也并不直接。在技術層面,基于實時視訊的導航對延遲要求較高,對座艙芯片算力的要求也不低。
盡管斑馬、四維圖新等公司在前兩年都推出了類似的產品,但市場反應寥寥。
AR HUD擁有終極的AR導航方案。
資料來源:TI
這是一張很有名的圖,紅色的為傳統HUD,無法滿足AR導航需要;
淺藍色為標準AR HUD,需要20米的投影距離(VID)才能做到跨車道顯示;
深藍色為理想的AR HUD,FOV(Field of Vision,視場角)的水平角度到20度以上,在10米以上的投影距離既可以跨車道顯示。
VID(Virtual Image Distance,虛像距離)和FOV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參數。
VID即人眼到虛像的距離。
FOV是以駕駛員眼睛為中心,到虛像的水平以及垂直邊緣所呈的角度,例如9度*3度,10度*3度等。
資料來源:大陸集團
為了滿足AR HUD的需要,VID要達到10米以上,FOV的水平角要10度以上。良好的VID和FOV參數,其意義在于:
1、可以覆蓋更大的車道范圍(受水平角度影響)、更遠的距離(受垂直角度影響),以保證駕駛者的安全和體驗。例如,如果能在路面上覆蓋地更遠,在高速場景下,可以更早地提醒轉彎、匝道等資訊,不會錯過路口。
2、虛像距離變長,可以減少眼睛疲勞。
3、VID大于6米之后,真實的世界和圖像可以融合得比較好,比較貼合。
4、VID增大可以在視覺上消除重影,不再依賴楔形角的設計。根據德州儀器仿真測算,在VID增加至13m之后,人眼感受不到重影,擋風玻璃不需要楔形膜,這相當于減少了成本。
圖片來源:德州儀器
要理解這些參數的意義及其實現難度,還需要了解HUD的原理。
當前的HUD以及量產AR HUD方案主要基于幾何光學設計,人眼看到的虛像經過三次反射產生。
圖片來源:大陸集團
原理方面,根據大陸集團的技術文件顯示,圖像生成單元(PGU,Picture Generation Unit)產生亮度以及圖像,光發射出來,投射在第一面平面鏡上,做第一次反射;
反射以后在非球面鏡上進行放大做第二次反射;
然后光從雜光阱中透過來,在擋風玻璃上做第三次反射,反射到駕駛員的眼中去,給駕駛員感覺的是虛像呈現在他面前兩米甚至更遠的地方。
HUD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其中光學零件和圖像生成器是非常重要的部件,決定著HUD未來的發展方向。
資料來源:大陸集團
在未來,要達到理想的AR HUD,基于幾何光學的部件結構幾乎無法支撐。
在以幾何光學技術的HUD產品中,光學部件大同小異,由平面鏡、非球面鏡、軸承組合等組成。非球面鏡、平面鏡等單元要達到一定的角度,這些光路的設計對體積有需求。
如果以傳統的鏡面反射光路設計AR HUD,為了實現更廣的FOV,第二級非球面反射鏡需要很大,導致整體HUD的體積更大,可輕松飆升至15至20升。
這在汽車的儀表板布置中,將是災難性的。
全息光波導(waveguide),以及HOE(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全息光學元件)等基于衍射光學的技術方案,在體積上擁有巨大優勢。
光波導技術示意圖,圖片來源:DigiLens
在全息光波導技術中,光從光波導片傳播出來之后,就已經是被放大的投影圖像。在這種技術下,光波導片部件的需求主要是面積,而不是體積。在儀表板內,較薄的面積空間非常富裕,不像體積空間那樣捉襟見肘。
基于光波導技術的AR HUD,圖片來源:TI
HOE,即全息膜技術可以將整個擋風玻璃做投影屏,可以像投影機那樣直接投影,對體積空間亦要求不高。
基于全息投影的AR HUD,圖片來源:TI
相比之下,依靠反射光學的傳統HUD在空間上,比較依賴體積。這三張對比圖在空間需求上的展示已經非常形象。
傳統光學HUD,圖片來源:TI
光波導、HOE不僅能縮小AR HUD體積尺寸,也能增加FOV,是AR HUD的理想方案,但是目前不論是成本、質量、技術、材料、工藝方面都還非常不成熟。
光波導等材料,目前也主要基于消費電子產品開發,在車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另外,在投影技術上,還需要配合激光光源,盡管激光投影具有色域廣、亮度高、聚焦效果好,非常適合投影資訊簡單、亮度要求高的HUD場景,但激光二極管對溫度較為敏感,也不能達到車規要求的85度的工作要求。
離依托于光波導、HOE等技術的下一代AR HUD的量產時間,大概還有3-5年的窗口期。
目前,很多初創公司在這個領域耕耘,出于普遍看好新技術在未來廣闊的應用,傳統巨頭們熱衷于在這些領域投資布局。
2018年,保時捷、現代汽車和阿里巴巴等公司對瑞士AR HUD初創公司WayRay進行了8000萬美元的投資,WayRay的主要技術為全息AR,采用激光投影技術。
2020年10月,現代摩比斯、通用汽車、上汽等公司聯合對英國AR HUD初創公司Envisics進行了5000萬美元的B輪投資。
Envisics下一代HUD技術將于2023年實現量產上車,新版本增加了視場角,可以覆蓋三車道,VID可達100米。
大陸已經參與三輪投資的DigiLens,在今年9月份推出了AR-HUD的首款產品,FOV可達15°* 5°,體積約5升,亮度可達12,000 nits,顯示距離可以為無限遠。
根據大陸集團的規劃,大陸和DigiLens聯合打造的光波導AR HUD的量產時間應該在2023年左右。
三
隨著ADAS技術發展以及車上傳感器的增加,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AR HUD是實現「雙智融合」的最佳途徑之一。
智能電動化的大潮已不可遏制,雖然下一代技術還沒準備好,但時間不等人。
在新技術成熟之前,現有技術雖然受到體積和系統復雜度的困擾,但仍可以通過增大可視范圍(FOV)和虛像距離(VID),來打造AR HUD。
在下一代技術的過渡期,傳統的TFT和DLP技術承擔著向AR HUD進軍的重任。
還是以已經量產的車型為例,新賓士S即采用了基于DLP技術的AR HUD,VID為10米,FOV為10度*5度。
大眾的MEB車型,在平臺設計上就將大體積AR HUD考慮進去,不僅是現在的ID.3和ID.4,未來的Q4 e-tron車型也將繼續搭載AR HUD。
供應鏈企業們給出了基于DLP或TFT等投影技術的入門級、緊湊型、FULL AR HUD方案,可以滿足AR導航的需求。
資料來源:德州儀器
資料來源:大陸集團
由于一些方案的FOV角度較小,沒有辦法做到遠距離投射,需要通過DMS(駕駛員監控系統)攝像頭對駕駛員的視線進行實時追求,不斷調整HUD的顯示位置,來提高增強現實貼合的效果,這種方式對算法和算力的要求較高。
這些方案仍然基于幾何光學,系統能力的上限和圖像生成器PGU相關。
圖像生成器PGU包含顯示屏和背光組合,顯示屏定義了HUD的對比度、分辨率,光源定義了色域、亮度、均勻度。
這里也是傳統HUD發生路線之爭的地方,比較成熟的投影技術有TFT-LCD,DLP等方案。
圖片來源:雷鋒網
TFT較常見、成本低廉,與LCD屏幕的原理類似,將白光光源用棱鏡分為紅、綠、藍三色,經過液晶單元,達到投影的效果。
DLP是基于數字微鏡單元(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的投影技術,由德州儀器發明,并掌握專利。
DMD內部有大量的微反射鏡片,每個微反射鏡都有“開”和“關”兩種狀態,由數字信號0和1控制,對應著鏡片的兩種翻轉角度,通常為正負12度或正負10度。處于“開”狀態時,入射光線經過微鏡片被反射到投影屏幕上,成為一個像素點;“關”狀態時,入射光線經過微鏡片被反射到光吸收器吸收,不會到達投影屏幕。
DMD就相當于一個數字光開關,可以用數字電路的0和1去理解。
相對于TFT技術,DLP投影更復雜,成本也更高。
DLP投影的是整個平面,為了提升顯示效果需要針對不同的擋風玻璃,定制高精度的反射非球面鏡,導致其DLP HUD成本較高。
如果基于幾何光學打造AR HUD,TFT的問題在于溫升太快。
HUD的溫度控制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產熱,另一方面是太陽光倒灌。
內部熱量:TFT HUD要生成1萬、1.5萬nits亮度的虛像,光源需要生成40萬nits的亮度,TFT的透過率低,很大一部分熱量會被吸收。
在太陽光倒灌方面,DLP有擴散片(Diffuser),可以將陽光擴散,溫升較慢。
圖片來源:德州儀器
而TFT在太陽光照射下,由于不具有擴散,溫升快,峰值負載是DLP的三倍,溫升速度是DLP的6倍。
寬視角(FOV)帶來陽光倒灌,會導致成像面板溫度更快上升,同時干擾成像。根據前海智云谷CEO侍強表示,目前TFT的車規級HUD的FOV極限在12*5度,VID 為10米。而DLP處理的溫度方式比較獨特,可以處理13米或更長的距離。
基于幾何光學做AR HUD的糾結在于:
如果是做入門級和緊湊型的方案,FOV不大,車道覆蓋范圍小,體驗的提升不夠明顯,另外還需要配合DMS,方案復雜。
如果是做VID 10米以上的FULL AR HUD,體積又比較大,成本也較高。
即使困難重重,方案也不甚完美,但是從現在開始量產AR HUD卻至關重要。
AR HUD在導航上的應用可以培養用戶習慣,開始真正承擔儀表和行動電話的職能,而不再是個雞肋產品。
也只有拿掉了行動電話,基于AR HUD的功能和內容才會有進一步發展,屬于車機和車聯網的時代才會到來。
尾聲
交互,是開啟每個數字時代的鑰匙。
在PC上,圖形界面開啟了PC的新時代,從此人們不再像DOS時代需要輸入長長的代碼,然后再得到一串代碼,輸入輸出可以「所見即所得」,PC上的內容生態變得豐富起來。
在行動電話上,輸入和輸出都集中在了小小的屏幕上,你無法想象人們使用黑莓行動電話的鍵盤刷抖音。
在智能汽車時代,新的交互,輸入、輸出方式是什么?它一定是新的方式,可能是AR、VR,也可能是語音,甚至還可能是別的什么東西。
如果是繼續在屏幕上點按的話,既不符合車內場景,也不會產生新的內容生態。
每一代的終端,都將產生新的交互方式,新的交互方式又催生了新的生態,新的生態又將新的終端送上巔峰,這是個環環相扣的關系。
我們現在正處在通往下個時代的路口上,每個從業者都在思考,智能汽車的未來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是可以確定的?
對于一個全新的終端和生態,人類去想象「下個時代的應用是怎樣」往往是無力的。
2011年,撒貝寧曾在一場交流活動上預言,以后人人在大街上都可以拿起行動電話直播,引起了哄堂大笑。而如今直播作為移動互聯網最熱門的應用之一,人們早已適應。
在蘋果的專利上,關于AR HUD的想象力已經開始起飛。
例如,可以直接在擋風玻璃上通話,畫面上直接顯示真人。
例如,副駕可以通過擋風玻璃看視訊、玩游戲。
例如,蘋果在AR HUD上還可以對街邊大樓、店鋪進行標記,用戶在車機上選擇編號,車輛就會自動駕駛至特定位置。
站在2020年,想象力依然貧瘠。
我們能想到的是,L4之前,AR HUD主要用于導航,L5實現之后,AR HUD的主要應用可能是資訊、社交、游戲、購物、教育。
在《復聯4》后的《蜘蛛俠2》中,蜘蛛俠帶上了鋼鐵俠送給他的眼鏡「伊迪絲」,帶上之后,蜘蛛俠可以看到每個人的資訊,可以通過這幅眼鏡來操控無人機。
這幾乎已經是多數人想象的極限了,但這些會是未來嗎?未來會比這些還要絢麗嗎?也許。
出于樂觀的愿望,我們更加期待2023年,在這一年,基于全新技術的AR HUD開始量產,卓越的產品有望基于此打造,而這些卓越的產品將帶領我們在全新的場景下開疆拓土,為我們打開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替代行動電話,僅僅是AR HUD要做的第一步。
(完)
作者微信ilusanjin,歡迎添加交流。
參考資料:
布谷鳥科技:HUD領域的革命性技術——全息光波導
德州儀器:TI DLP®技術在汽車上的創新及全新應用(線上課程)
大陸集團:抬頭顯示系統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講解(線上課程)
汽車縱橫:車載HUD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高工智能汽車:AR-HUD量產難題,是否“有解”?
安信證券:HUD,汽車視覺黑科技
雷鋒網:HUD——曾經的雞肋配置又一次煥發新生
佐思汽車研究:全球首個搭載AR-HUD的量產車型:新一代賓士S級
銳思華創:基于廣角顯示與空間成像的AR視覺技術
《建約車評》出品
《大陸汽車科技趨勢報告(2021版)》預售中
本報告核心描述動力電池、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汽車科技,在1年、4年和10年等維度的發展進程,及其對汽車產品、市場、供應鏈和商業模式的影響。
為大汽車科技產業從業者的戰略、產品、投資等決策提供參考。
往期內容參考:《大陸汽車科技趨勢報告(2020版)》
預售價格及詳情請咨詢:
招 聘
《建約車評》招聘內容編輯,希望與具有如下特點的你,一起打造不凡的汽車科技新媒體。1. 人品好,三觀正;2. 極強的進取心;3. 文字好,以寫作為信仰;4. 心態極度open;5. 英語好。簡歷請發[email protected],附上任意自己滿意的作品。
《建約車評》同時在招聘實習生要求:有基本文字功底、一周至少四天在崗。建約車評 只做有價值的汽車科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