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子刊:年輕人沒有耐心?5-羥色胺在大腦中釋放的位置與耐心的關系
來源:醫諾維
5-羥色胺是最著名的行為神經調節劑之一,有助于調節情緒,睡眠覺醒周期和食欲。11月27日,沖繩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 Science Advances “雜志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erotonergic projections to the orbitofrontal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ices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waiting for future rewar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了促進耐心的大腦特定區域通過5-羥色胺的作用。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將光纖植入了背縫核,并且將伏伏核、眶額皮層或內側額前皮層之一植入其中,通過照射光來刺激這些神經元在準確的時間釋放5-羥色胺,這三個區域被證明在受損后會增加沖動行為,研究發現,大腦各部位對5-羥色胺的反應差異表明,每個大腦部位均以不同的方式促進了小鼠的整體等待行為。
2,天津醫科大學部總醫院劉強團隊闡明免疫細胞加速正常腦衰老的機理
來源:小柯生命
正常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造成神經發生受損
12月1日凌晨0時,《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了天津醫科大學部總醫院劉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大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的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對腦衰老過程中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減退的具體影響,為改善衰老相關疾病的神經修復和認知功能提供了新的預防及干預策略,
通過比較年輕和年老人腦組織的免疫印記,研究人員發現以自然殺傷(NK)細胞為代表的免疫細胞隨著年齡增長在人腦內逐漸增加。這些細胞大多位于腦內齒狀回區域,并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部分衰老的神經前體細胞高表達包括白介素27(IL-27)在內的多種衰老相關表型,這些免疫因子可以激活并擴增腦內聚集的免疫細胞,此外,RNA測序和免疫篩選等證據表明,衰老導致神經前體細胞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分子(MHC-I)下調,造成免疫耐受缺失,從而在正常腦衰老過程中激活免疫監視,損傷神經前體細胞。
3,臍帶血干細胞療法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
來源:山東省臍血庫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是由于圍生期窒息而引起的腦部缺氧缺血性損傷,包括細胞死亡、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興奮毒性腦損傷等響應,對發育中的大腦有極大的不良影響,是導致嬰兒驚厥、腦癱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Cochrane系統評價資料庫2020年8月發布了一篇系統綜述,探究了干細胞治療新生兒HI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綜述文章共檢索了616篇關于干細胞治療HIE相關文獻資料,其中,引用了大量的關于臍帶血回輸治療HIE的文獻報道和臨床試驗研究。該綜述對于臍帶血來源的干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HIE的具體機制進行了系統的探討。
4,大腦“速度計”可以幫助解決部分癡呆難題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大腦中含有一種被稱為“速度敏感細胞”(speed-sensitive cells)的特殊神經細胞,這種細胞會根據人的移動速度改變放電頻率。這個過程幫助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和我們過去所處的位置,并為我們在環境中導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部醫學院的Jon Brown博士帶領一組科學家研究了這些位于大腦內嗅皮層的速度感應神經細胞是如何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
他們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小鼠身上進行了研究。研究小組發現,正常小鼠中約60%的神經細胞是速度敏感的,而患有疾病的小鼠中速度敏感的比例則低得多(只有13%)。當速度計發生故障時,大腦的地圖就不能接收到正確的距離傳遞資訊。這種故障會破壞我們內部圖譜的其他元素,而且研究小組發現,小鼠體內產生有毒tau蛋白的其他細胞沒有發揮作用。
5,使用虛擬現實暴露療法(VRET)治療因害怕COVID-19而引起的焦慮癥:病例系列報道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近日,深圳市康寧醫院焦慮障礙科和南方醫科大學部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在Neuropsychiatic Disease and Treatment上發表病例系列報道,探討了虛擬現實暴露療法(VRET)在以對COVID-19感染的恐懼為主訴的精神疾病干預中的作用,
本項病例系列報道納入了來自深圳市康寧醫院的3名患者(2男1女),通過VRET治療逐步系統地讓患者接觸虛擬的COVID-19場景(例如,觸摸可能有病毒的染色門把手、觀看大流行新聞、觀看一線醫護人員等),并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COVID-19恐懼量表分別測量焦慮和恐懼的程度,結果顯示,VRET干預顯著降低了對COVID-19感染的恐懼引起的相關癥狀,
6,行動的情感路徑:共情促進社交隔離和口罩佩戴
來源:寧大神經經濟管理學研究院
本文是針對論文《The Emotional Path to Action: Empathy Promotes Physical Distancing and Wearing of Face Mask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的解析,該論文于2020年9月發表在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本文驗證了社交隔離和戴口罩可能是親社會情緒的結果,這種情緒便是對易感染人群的共情。通過對3718位西方人群的4項調查研究發現(a)共情促進人們進行社交隔離和戴口罩活動,(b)誘導對易感染人群的共情發現身處共情條件下的參與者更容易受到病毒影響進而選擇堅持這些措施,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愿意采取兩項重要措施的內在因素,
7,“助人為樂”時會發出特殊的氣味,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來源:科技工作者
大鼠具有驚人的社交能力,它們經常在任務中互相幫助。近日,英國哥廷根大學部、伯爾尼大學部和圣安德魯斯大學部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雜志上發表論文稱,大鼠只要聞到另一只大鼠進行幫助行為時的氣味,它自身的幫助意愿也會增加,此外,這種“合作的氣味”只與實際的幫助活動有關,與大鼠個體無關,
大鼠本身并不能產生任何特殊的氣味引導合作:同一個體釋放的氣味是否“樂于助人”,完全取決于它們的行為,最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想要鼓勵大鼠進行合作,生理暗示(比如氣味)可能比實際經驗更重要,
8,研究發現:多食用朱古力、可可飲料,可提高大腦認知能力,尤其是對常處理復雜任務的人
來源:學術頭條
近日,來自一項由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部香檳分校、英國伯明翰大學部等研究人員聯合進行的研究表明,多吃含有黃烷醇的食物可以提高人的思維敏捷性,相關論文以 “Dietary flavanols improve cerebral cortical oxygenation and cognition in healthy adults”為題,發表在自然科學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 上,
研究人員發現,健康的成年人在飲用富含黃烷醇的可可飲料后,能更有效地完成某些認知任務,在復雜的項目測試中表現得更好。而且,在事先攝入可可黃烷醇的情況下,人類大腦在遇到輕微的血管損傷時,會恢復得更快。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2,
腦科學日報:雙光子熒光探針找出抑郁癥靶點!爬樓梯提高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