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日本為何志趣相投?本來是道不同

日本正在幫助印度發展核能、高速鐵路,兩國甚至還經常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日本與印度相隔十萬八千里,不同人種不同語言,卻志趣相投,其實二戰時兩國是敵人,還打過仗,


二戰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日本海軍在大洋上搜尋英美艦隊進行決戰的同時,日本陸軍也沿著東亞海岸線一路向南,先后攻陷越南、寮國、高棉、緬甸、荷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此時英國和日本已經開戰,日本對英屬印度自然也是勢在必得,鑒于先前對英軍作戰的勝利,日軍原以為拿下英屬印度只是一場例行性的軍事行動,結果數萬日軍客死他鄉,直到戰爭結束日軍也從未能夠踏足印度一寸土地,日本與印度那時候是仇敵。


英軍的戰力在亞洲并不強悍,緬甸戰役、新加坡戰役英國人一路潰逃。1944年3月,日軍和英印軍隊之間的英帕爾戰役打響,日方指揮官牟田口廉也率領三個師團92000人投入戰斗,結果四個月的時間里丟下25000具尸體,倉皇逃離戰場。之連續的勝利導致日軍從上到下都產生了嚴重的輕敵情緒,在他們眼中英國人的作戰能力不堪一擊,結果驕兵必敗。


1942年,山下奉文率部展開對駐守新加坡英軍的進攻,結果十幾萬英軍望風而逃,在僅有的幾次抵抗當中,英國正規軍的表現甚至還不如游擊隊出彩。起初日本人還對這個傳統的海洋霸主心存畏懼,但幾次試探之后發現對方徒有其名,英軍在面對日軍進犯時達到風聲鶴唳的地步。最終新加坡一戰,包括英國、澳大利亞和印度三方在內的官兵共計13萬,幾乎未發一彈就做了日軍的俘虜,


此后在緬甸戰役當中,英軍的表現簡直就是新加坡戰役的翻版,作為緬甸宗主國的英國針對日軍的抵抗甚至還不如遠道而來的大陸遠征軍,可即便這樣仍舊改變不了英國人對大陸軍隊固有的偏見,英國老爺們寧愿把陣地丟給日本人,也不愿交由大陸人防守,最終緬甸戰役失敗,英軍和部分遠征軍退入印度。此刻英國在歐洲正和德國人拼得筋疲力盡,他們也沒有多余的精力關注遠東戰局,日本趁虛而入,更加確立對英軍的心理優勢。


不過這一切在英帕爾戰役爆發之前已經有了根本性改變,兩年的休整使得1944年的英軍與1942年的英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英屬印度作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絕非新加坡和緬甸能夠比擬,因此英國也鐵了心要把日本人擋在印度之外。為此英國人一共籌集了十五萬軍隊來應付即將到來的戰事,再加上美國的武器和經濟援助,英印軍隊更加如虎添翼,而日軍則始終沉浸在1942年的勝利當中,他們對對手缺乏了解,甚至也不愿去了解,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后勤能力始終是制約軍隊的一大短板,而這種情況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由于南亞地區叢林密布、交通落后,日軍即使具備機械化運輸的條件也很難在這樣的地形展開,結果近十萬人的后勤給養居然全要依靠腳踏車來完成,當日本人的前鋒抵達英帕爾城下的時候,日軍的后勤已經消耗殆盡,而連綿的陰雨季節也隨即到來,前線的士兵久攻不克,后面的補給又運不上來,日軍苦不堪言,


圖-印度傳統服飾

在僵持了幾個月之后,英軍發起全線反攻,受饑餓、寒冷和疾病折磨數月的日軍陷入絕望,在付出巨大的犧牲之后,日軍指揮官終于明白這場仗已經打不下去了,因此倉皇逃離,英帕爾戰役以日軍慘敗告終,

二戰后印度和日本分別投向蘇聯和美國,印度與日本的關系也絕不友善,印度受蘇聯影響很大,武器裝備大多來自蘇聯,日本則完全在美國的控制下,但是印度與日本關系僵硬,


圖-日本傳統服飾

蘇聯解體后,印度和美國的關系越來越好,印度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而美國構建的“印太戰略”囊括了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現在日本GDP總量世界第三,印度人口數量世界第二(很快就會第一),這兩國抱在一起,是能攪動世界格局的,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首先,支持一下封面的麻美。其次告訴你,人家走到一塊因為人家都是閩朱郭家。

  2. 一本道[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