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東漢時期經天竺傳入大陸,在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思想給戰亂時期的普通大眾帶來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傳播,曾發展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鼎盛局面,在隋唐時期甚至一度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然而,歷史上曾經有四位皇帝開展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這四位皇帝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榮,史稱“三武一宗滅佛”。
一、北魏太武帝
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那時,由于沙門歷來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所以銳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詔,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一律還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勸諫下,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排斥佛教,并漸次發展為滅佛的行動,
魏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陜西黃陵)起義,有眾十余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于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二、北周武帝
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由西魏大將宇文護擁立,而在他之前被立做皇帝的宇文覺、宇文毓都先后被宇文護毒死,可想宇文邕不論帝位還是生命安全都是岌岌可危,
在武帝掌權之前,大權為宇文護掌握。宇文護大力推行佛道,因此當時的武帝也對佛道極力的推崇,這可能也是明哲保身迫不得已之舉。
天和二年(567),有一個叫衛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因此,他建議周武帝滅佛。西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后,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西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立即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相當于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的人重新成為國家編戶,這對急需兵源和財力的封建朝廷來講,其意義之重要不言而喻,
三、唐武宗
唐朝佛教盛行,唐憲宗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于鳳翔法門寺,先在宮中供養三天,然后送京城各寺,供僧俗禮敬,從而再次掀起全國性的宗教狂熱。
憲宗在唐中期還算是個有作為的皇帝。此后朝政腐敗,朋黨斗爭,國勢日衰,而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民眾甚至為了躲避租稅徭役紛紛出家,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唐武宗繼位后,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決定廢除佛教,
會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殺天下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會昌四年三月,以趙歸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而“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言非大陸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史稱會昌法難,
四、后周世宗
由于佛教寺院僧尼構成了國家財政上的負擔,世宗下詔禁止私自出家;訂立嚴苛的出家條件,并規定必須在國家公認的戒壇受戒,否則無效;不許創建寺院或蘭若,違反的僧尼,課以嚴刑;未受敕額的寺院,一律廢毀;民間的佛像、銅器,限五十日內交由官司鑄錢,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處死。總計,廢毀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鐘、磬等法器被鑄成通錢。
(責任編輯:姜文晶_NN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