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ECMO的名字叫“易凡號”,背后的故事讓人淚目…

去時雪如花,歸來花如雪,回望武漢戰“疫”,馳援江城的醫務人員總喜歡用這句話來概括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2020年即將結束,又一個冬天來臨,易凡從武漢來到北京,曾經因感染covid19肺炎而皮膚變黑的武漢醫生易凡,第一次走進中日友好醫院,回訪曾挽救他生命的國家援鄂醫療隊的“戰友”。這次笑中有淚的別后重逢,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易大夫您好,”“我終于在現實中看清您的模樣了,”別后重逢并沒有太多寒暄,簡單兩句話,易凡與詹慶元就緊緊相擁,兩人都眼含淚光,8個月前,他們一位是covid19肺炎重癥患者、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外科醫生;一位是中日友好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危重癥救治組組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專家,因“你性命相托,我全力以赴”的誓言,共同戰勝病魔,讓他們成了生死之交的“戰友”。


詹元慶(左)陪同易凡(右)觀看中日友好醫院抗擊covid19肺炎疫情工作展

大陸工程院副院長、大陸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也專程趕來,與這位曾讓整個醫療隊倍感壓力的特殊患者相見。“看到你這個樣子真好,最近恢復的怎么樣?”一見面,王辰院士就微笑著握住易凡的手問道,“現在感覺一個月比一個月好,請您放心,”易凡說,covid19肺炎治愈出院后,他一直在武漢市中心醫院接受康復治療,“肺功能、肌肉力量,都在逐漸恢復”。


易凡夫婦參觀中日友好醫院抗擊covid19肺炎疫情工作展

3月初,轉入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癥病房時,易凡已ECMO上機近一個月,出現了頑固的嚴重感染,更換已經被污染的導管,成為治療的關鍵。“易凡不是一個普通的患者,他的身上承載著太多醫務界的情感,救治‘戰友’是一份特殊的責任和使命,”王辰院士說,“這根導管換還是不換?撤出導管后可能出現的大出血能夠應對嗎?重新在靜脈插入導管還可能實現嗎?”王辰院士回憶,這些都曾是擺在醫療隊面前的艱難抉擇,“這不是一個換導管的簡單問題,而是對醫療隊多學科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巨大考驗”,


王辰院士(左)與易凡夫婦

作為心血管外科醫生,易凡很清楚其中兇險,對醫生的治療十分配合。“我當時就是無條件信任這些醫生,我知道只要有一分希望,他們就會付出百分努力。我的病床旁24小時都有護士值守,她們一會兒都不敢睡,一刻不停地守在病床旁、守在機器旁,我的生命就是這么守出來的。”易凡不太善于言辭,說到動情時依然是樸素的表達。

見面會上,醫療隊員們為易凡制作了一個視訊短片,名字叫《戰友重逢讓愛回家》,回看當時經歷的驚心動魄,回想當時戰勝的困難和壓力,不僅易凡夫婦,在場的很多醫務人員都悄悄抹起了眼淚,易凡說,他知道很多醫療隊員的名字,但看不見他們的樣子,從那個時候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來看看這些可愛的人,看看自己的恩人。


易凡將自己住院期間的病歷交予醫療隊

易凡夫婦給醫療隊帶來了兩樣禮物,其中包括一本自制的畫冊,在這本名為《生命中最美的遇見》的畫冊里,易凡寫道:有多少我素不相識的戰友在我身旁默默守護,我無法想象他們為了救治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承擔了多么大的風險,這段守護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我把在中日醫療隊病區住院期間的病歷帶來了,”易凡將一本厚厚的住院病歷親手交給了詹慶元,“所有的長期醫囑,所有的化驗單,我全部列印裝訂好了,這是你們為我所做的工作,應該由你們保留”。

“我在心里對他也曾經有過抱怨,家里的大小聚會,孩子需要家長出席的場合,他幾乎一次都沒去過。”易凡的妻子孫穎潔說,經過千辛萬難的救治經歷,她已經重新認識了做醫生的意義,也重新認識了做醫生家屬的意義,“如果有可能,我一定會讓女兒學醫”,

易凡告訴記者,他目前仍處于康復階段,還沒有回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我特別希望能早點回到崗位,早點回到手術臺,但目前還有些力不從心,回到手術臺還有一定困難。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宋樹立表示,醫院一定會為易凡的康復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成為易凡堅強的伙伴和后盾,


醫院向易凡夫婦贈送禮物

重逢現場,一臺曾經跨越重重山水遠赴武漢的ECMO有了自己的名字——易凡號,這是醫療隊在武漢病房里跟易凡說好的約定。一朝是戰友,終生戰友情。“一定要多注意,還是不能感冒,”“有空了去打個流感疫苗,”再次臨別,醫療隊員們仍不忘叮囑自己的戰友,


文:健康報首席記者 劉志勇 通訊員 朱文赫

編輯:楊金偉

審核:曹政 閆龑

(責任編輯:王倩楠_NBJS127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