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羲之存世的各法帖中被譽為“書中之‘書圣’”一個帖,現藏于日本,是王羲之系列法帖中的珍品,是經典銘心絕品,就是《頻有哀禍帖》!
王羲之尺牘《頻有哀禍帖》
銘心絕品《頻有哀禍帖》
《頻有哀禍帖》是銘心絕品,極其珍貴在于是墨跡并非雙勾填墨,據說在1941年,把此帖由手卷改裱為軸的時,對這件作品做了數字全息照相,發現此帖不是雙勾填墨復制品,是墨跡!這是驚人的發現,但是具體的研究文論則沒有見到。墨跡,就兩種可能,一個是真跡,一個是摹本,就像《蘭亭序》神龍本一樣,為馮承素摹寫。無論是哪一種,墨跡總歸能更好的還原王羲之的風神。
釋文: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頻有哀禍帖》的珍奇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就是此帖的用筆、結字、章法極具特色,是王羲之存世法帖中的“獨角獸”。王羲之是書法史上“書圣”而《頻有哀禍帖》是“書中之‘書圣’”!
書圣王羲之
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積點成字,積字成行、積行成篇,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既有組成漢字的結體形態,又有書者“精神”內涵,是書者心境情感的抒發和寫照,宋代書法的“尚意”審美是最好的體現。一件書法藝術作品不僅反映書者的技能功夫,還有書者的智慧心性,因此,西漢楊雄說“書為心畫”這里的書可延伸為書法。
“書中之‘書圣’”
項穆《書法雅言》說:“書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邪;第二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折挫不枯澀;第三要閑雅,閑則運用不矜持,雅則起伏不恣肆,以斯數言,慎思篤行。”
旅法藝術家熊秉明先生在《大陸書法理論體系》中提出,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這是項穆把中和作為書法審美標準,我們說王羲之《頻》帖符合中和美的標準,項穆曰“逸少一出,揖讓禮樂,森嚴有法,神彩攸煥,正奇混成,”
王羲之書法有法有變,既有嚴謹的法度又有多變的筆法;有剛有柔,剛柔相濟;有溫有威,溫潤有加,而又綺麗威嚴,是矛盾對立統一的集中體現,最終在整體中和諧相處,乃有“中和”絕佳之美,“中和”是格調,是精神。把此帖譽為“書中之‘書圣’”還基于書法本體四點,第一是筆法,第二結字,第三章法,第四格調,因此把《頻有哀禍帖“書中之‘書圣’”
第一:筆法
鐘繇為了得到筆法要訣,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掘墓(韋誕)偷藝,有此看書法家對筆法的追莫之重,筆法是書法之核心,之靈魂,是書者技能功夫的體現。行書在晉代達到高峰,王羲之則是高峰而領軍人物,《集王圣教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都是王羲之行書代表。《頻有哀禍貼》屬于行草書,點畫的靈動多是行書的筆法。
斷與連與節奏
此貼書寫節奏王羲之把握非常嫻熟,孫過庭《書譜》贊王羲之書法,“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孫過庭之贊,同樣適合此貼的中和特色。第一行七個字各自獨立,是清晰的段落,形成片斷性跳躍節奏。第二行“不能自”三個字相連,“奈何奈”三字相連;第三行“省慰”兩字相連,尤其是“不能自”三個個字,“不”與“能”上下映帶相連,“能”與“自”的撇實連,寫成一筆,形式上以一條線段連接在一起,三個字的連接形成平行線,與“不”字橫畫,“能”字的橫畫和中間連接線,與“自”的目之橫畫形成橫與斜的對比,視覺上產生強烈地節奏感,
映帶連接
書法是書寫的藝術,“揮運之時”是有限的時間內的運動,書者通過控制毛筆和筆鋒,來體現書書者控制線條的能力,就形成了書法線條運動復雜性,節奏感的產生,是點畫的內力與外形的呈現。書者控制毛筆的內部運動與線條的外輪廓互為轉化,不同的書寫運動方式使線條邊廓發生變化,這就是運動的節奏,這是“書圣”高于常人的線條把控能力,
“太極(8字)”筆法
此貼為行草書,筆畫短促,然在有限的空間里通過使轉筆法,把筆畫寫到最大變化,如“頻”字第一筆,露峰起筆重按,形成飽滿的圓頭,順勢往下行筆繼而轉鋒向右行筆,邊行邊提筆,收筆往上出小勾,帶出寫書畫的勢,還有“禍”、“悲切”、“增感”等字,都運用了中側鋒轉換、使轉、提按的筆法,王羲之在書寫該帖時,并不順著點畫走向簡單地移動,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處于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廓,因此形成了豐富的字跡外輪廓,是“復合鋒”(中鋒、側鋒并用)并用產生的效果。
第二,結字
此貼雖只有三行,但通篇崎側俯仰,顧盼生姿,沒有絲毫的扭捏作態,仔細品之,我們會驚訝發現,此貼結字,很多左右結構的字的中空很疏闊,實際是打破了常規結字的中宮收緊,如“頻”字、“禍”字、“摧”字、“能”字,“勝”字、“曾”字,整帖當當中只要一個左右結構“割”字是特例,這種結字法在王羲之的其他帖比較常見,但是在一個帖中大量出現這種結字方法是不多見的,我們仔細看這些字并不感覺有割裂的視覺感,反而兩個偏旁連接緊密,秘訣就是兩個偏旁之間的映帶了解,“頻”和“摧”沒有映帶,考得是勢的力量,緊緊吸引的在一起,
第三,章法
章法變化
李世民《晉書》“王羲之傳論”曰:
“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
王羲之《頻有哀禍帖》為行書兼草,書寫速度較快,書體草、行相間;點畫方圓兼及,行軸線時曲時直、書體風格沉雄跳宕、勁健流縱,片段與綿連并并重,延綿起伏,有游絲映帶連接還有暗連,行氣順暢,一氣呵成。
第四,格調
書法有五品,大陸畫藝術分四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書法亦然,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謝赫六法,氣韻最高,氣韻是氣質、修養、精神的綜合體現,唯“書圣”“書中之‘書圣’”勝人也!
通過以上分析明白,臨古不是那么容易,讀帖臨帖每個環節都不能放松。我們這種讀帖方式就如同外科醫生檢查人體一樣,可能有人質疑有這個必要嗎?筆者要說有必要!
孫過庭在《書譜》有句話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這里其實就是說讀帖,到做到精致、仔細,只有把原帖的字讀揣摩透了,才能做到更準確的達到原帖。那么讀帖讀什么呢?
局部放大
首先是筆法,也即明白書者書寫是的要領,是藏鋒還是露峰起筆,藏與露沒有嚴格的限制,一則是由自己的書寫習慣決定,二則是由上下字之間產生的“勢”所決定,
局部放大
其次行筆,書者在書寫是是中鋒行筆還是側縫行筆,因為中與側鋒兩種不同的行筆方式使得筆畫線條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中鋒用寫的筆畫的側邊緣受力相等,因此筆線條飽滿圓潤,筆力內含;側縫用筆比中鋒行筆速度快、更自由,省去一些提、按,頓、挫的細微動作,常用于轉折處的行筆,側縫用筆筆畫的兩個邊緣受力不同,筆畫產生不同質感,并且由于毛筆與紙面(書寫介質為紙)著力點不同,墨色也有相應的變化,線條則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局部放大
中鋒取勢,側鋒取妍,中側鋒并用,或相互轉換,增強的筆畫的藝術效果,是書圣王羲之的慣用筆法,書法史上那些大家都能嫻熟應用,我們臨摹學習古人重要的一點,需要長期練習,熟能生巧。(一者/文)
筆意已入化境,真圣也。
絕世精品,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