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發展鋼鐵業可以創造更多利潤,還用得著你說?事實是根本不能。
澳大利亞雖然看起來怪怪的,作為老牌發達國家,但其出口的商品幾乎都是礦產資源與農牧業產品之類,工業制成品的占比非常少,這在發達國家里很少見。
作為最大鐵礦與煤炭出口國之一,澳大利亞有著豐厚的鋼鐵業發展基礎,可今天的世界,鋼鐵業的主體導向,早就從原料導向型變成了市場導向型,澳大利亞很難發展自身鋼鐵業。
不用辛苦,放羊挖礦就能過得很好
除了澳洲的土著之外,荷蘭人早在16世紀晚期就發現了澳大利亞,然而那時候的歐洲人覺得這是一塊荒蠻的大陸,除了奇怪的原住民還有古里古怪的動物,沒有價值。
直到英屬北美十三州脫離英國后,英國人將澳洲作為流放地平替,進行了發展建設。
隨著發展的深入,英國人這才發現澳大利亞其實是個好地方,這里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尤其是農牧業條件很好,而各類的礦產也極其眾多,品位高而且儲量大。
近現代史器,澳大利亞憑借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還有農牧業出產,成為了諸多英屬自治領當中小日子過得最輕松愜意的一個,這樣的悠閑,直到澳大利亞自立門戶也沒改變。
用不著辛苦發展工業,挖挖礦,放放羊,澳大利亞人的生活就很輕松。
有句話叫坐吃山空,可澳大利亞的資源真的太豐富,而且其人口又很少,所以短期內根本就用不著擔心這個問題,也憑借著先天優勢,澳大利亞成為了高度富有的國家。
條件特殊,無法進行大規模工業化
澳大利亞大規模出口資源還有農牧業產品,對于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很高,其自身原本也就沒有什么工業化的家底,直到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改變。
因為戰爭的影響,澳大利亞的商品賣不出去,想要進口的商品也很難送進來。
無奈之下,這一時期的澳大利亞開始發展自己的工業化,由于西方各國的幫助,加上其自身豐富的資源,澳大利亞也很快擁有了工業化實力,大多數的工業產品都能自主生產。
只不過,隨著二戰結束,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澳大利亞自主發展工業的動力再次消失,因為全球的產業轉移,人口少,地方又偏僻的澳大利亞,優勢急速消失。
澳大利亞發展工業化,其實是不劃算的,通常只會虧本。
于是乎,澳大利亞大量的工業被轉移了出去,又恢復成了那個主要依靠出賣原材料與農產品為主的發達國家,不過在和平時代,這并不會對澳大利亞的生活造成什么影響。
直接賣鐵礦石,比自己煉鋼賺錢的多
鋼鐵產業發展至今可以發現,如今全球主要的鋼鐵業,都分布在鐵礦資源并不豐富的國家,大陸雖然鐵礦不少,但品位很低,主要的鐵礦石還是需要進口。
這種局面的形成,也是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因為鋼鐵業目前依賴的是市場,而非原料。
早期鋼鐵業主要分布在鐵礦石與煤炭產地,那是因為技術欠缺,需要降低成本,后來的鋼鐵業全都分布到了靠近消費市場的地方,因為物流運輸已十分便捷,冶煉技術也已急速提升。
澳大利亞直接出口大量鐵礦石,看著是在賣資源很不明智,實際上還是因為澳大利亞本身市場非常小,發展鋼鐵業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舉動,根本沒必要。
大規模出口鐵礦石的澳大利亞,幾乎掌握著全球鐵礦定價,賺得盆滿缽滿。
整體來說,澳大利亞直接賣鐵礦而不是自己煉鋼,是因為實在沒必要,而且也確實沒那樣的條件,匱乏動力與經濟收益的事情,還不如不做,出口鐵礦更加明智賺錢。
面粉公司為什么不自己蒸饅頭?
做上游比中下游吃香,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自己發展鋼鐵工業,起步費錢費力不說,練出來的鋼品相還沒其他國家的好,價格也沒人家便宜,買方不買賬。就像可樂,我們哪怕都知道配方,你也沒辦法撼動兩家可樂的地位,味道好不好不說,賣的便宜了不賺錢,賣貴了沒人買,到最后還是把自己整倒閉。
事實已經證明,延伸了搞鋼鐵產業,即使不談環保問題,也是顯著拉低利潤率的一種做法,從資金效率來看并不劃算~產業搞大而全其實并不能更賺錢(往往更貼錢),更多其實只是為了更可控、更安全而已~
主要是我們還沒有很認真的對待澳大利亞鐵礦石的壟斷。沒有站在未來幾十年的鐵礦石的長期需求變化的角度。制定我們自己的鐵礦石戰略。我們的煉鋼廠太多。而搞資源的鐵礦石企業太少。目前大的鋼鐵公司正在進行兼并重組。有一些企業注重抓鐵礦石這個趨勢已經開始扭?轉了。
煉鋼是一個高耗能而且污染非常大的產業,澳大利亞人工也貴很多,環保和人工貴這兩項使澳大利亞發展煉鋼是沒有競爭優勢,澳大利亞何必吃力不討好呢!
他不是不想練鋼,問題是大陸已經把煉鋼這個事的成本幾乎做到極致了。他煉鋼把成本降不下來,雖然有鐵礦石。
采礦只是個粉塵污染,煉鋼是氣固液三項污染!!!!
澳大利亞的資源多嗎?那是人家會賣,能賣高價。不像我們稀土賣出豬糞的價格
還真是又有煤又有鐵,煉鋼肯定賺啊
只說了沒必要,什么也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