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美國總統卸任后,待遇非常體面,除了豐厚的退休金,還享受終身醫保、特勤安保(只提供10年服務)和相關活動經費、國葬等生前身后的各項福利。
而其余的政府高官,比如副總統、國務卿這樣的二三號人物,待遇則要低得多,什么特勤局保護、報銷活動經費這類的福利,統統的沒有。
卸任的副總統、國務卿們,和其余的退休部長、州長,副州長、州檢查長等州級官員一樣,按照普通聯邦雇員的工資標準,依據工作年限和職位高低計算退休金,最高不得超過在職時年薪的80%。但這個前提是,前“大佬”們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如果還不夠退休標準,就得接著去自謀職業,繼續工作。
他們具體會干什么,咱們后邊再細說,先簡單講講美國公務員退休待遇相關規定。
1920年8月1日,美國通過了《文職公務員退休制度》,對聯邦政府中的文職人員的養老、救助和殘疾福利進行了規定,幾經修訂并沿用至今。
根據最新版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制度》,美國在職公務員的工資中要扣除8%(軍人為7%)的養老攤派金(養老保險金)和1.45%的醫療保險。這樣來保障其在退休時有資格領取養老金。
與很多國家不同的是,美國文職公務員的退休年齡并非一刀切,而要根據為政府工作的年限和職業區分。
最早的時候,工作年限定為30年,即,無論你從多大年紀開始當上的公務員,你必須干滿30年,才有資格退休。2012年,《文職公務員退休制度》被再次修改,把工作年限降低到了25年。比如,某人如果25歲開始做公務員的話,50歲就可以退休了。
而對于卸任后的前政府高官,則沒有在政府部門工作25年的限制,只要積累起25年的“工齡”就能享受退休待遇了。
一般來說,這些高層之前多是軍人或者律師出身,多有當議員或者州長的經歷,工作年限也不短。
比如,前國務卿鮑威爾在從政前,就是個高學歷的職業軍人,在越南戰場上多次立功,還是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的主要指揮官之一。
跟大陸不同的是,美國公務員養老金標準并非參照退休前最后一個月的工資,而是以公務員任職期間連續3年最高工資的平均工資作為養老金的工資基數。當然,計算時只參照基本工資,各種津貼類的績效不會被加在里面。
另外,跟被總統直接任命的副總統、國務卿和各個部長們不同,國會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并不屬于普通公務員系列。
畢竟,他們都是通過選舉產生的,不確定性很大,很多人都屬于“半路出家”,從政前,來自于以律師為主的各行各業。所以,要讓他在“公職”位置上工作滿25年,除了某些政壇“老油條”外,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顯然是非常高于生活的。
所以,他們的退休金,主要參照《聯邦公職人員的退休金制度》計算,比較靈活,拿到的聯邦退休金和福利(比如住房、醫療補貼等等),還是很可觀的。當議員,可算是名利雙收的經歷。
從歷史上看,普通聯邦公務員的退休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總統、副總統和國務卿、州長這種任職時間相對較短的公職人員的退休金和各種優厚待遇的傳統,其實并不很長。直到1958年,國會頒布了《前總統法案》后,美國卸任總統、副總統們,才有了正式的退休金待遇。
杜魯門則是最早享受到“政府養老待遇”的美國前總統。
那之前,別說是前副總統、國務卿這類的高官,就算是總統本尊,卸任后也得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家里沒點產業的,如果再遭遇到什么打擊,諸如生病、離婚、打官司、投資失敗等等,生活不免會陷入困頓,甚至背上一身沉重的債務。
所以我們看到,1950年代前,很多卸任的美國總統、內閣高官們,都會選擇從事早前的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這類的“老本行“,一直干到自己掛掉為止。
實際上,一般來看,卸任后的副總統、國務卿,幾乎也都是一大把年紀的大爺大媽了,不滿25年“工齡”,達不到領退休金標準的情況比較少見。
但即便有這些大爺大媽們有豐厚的退休金可拿,但也幾乎沒怎么閑著,一部分在利用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發揮余熱,出書、演講、當活動嘉賓都是他們的日常。比如,有國際政治“活化石”之稱的“前國務卿”基辛格,被民主、共和兩黨共同奉為老前輩,到處指點迷津。他老人家面前,“懂王”也不敢造次。
還有重回大學部當教授的。比如奧爾布賴特、賴斯兩位女國務卿(賴斯從政前,就是斯坦福大學部的教務長),就選擇了一邊搞學術,一邊出書,也過的相當愜意。
此外,還有變身企業界大亨的。比如,卡特政府時代的國務卿黑格,成了聯合技術公司的CEO。
更不乏一些因為所在黨派敗選,被迫“下崗”的副總統和國務卿。他們多會選擇繼續競選國會議員,等待下次大選時再找機會“重操舊業”。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志向更遠大的政客們,會繼續沖擊總統寶座。比如,2016年敗選的前國務卿希拉蕊和2020年殺出的黑馬,老當益壯的前副總統拜登。
(今年民主黨內候選人的競選現場。不知道的,以為是CNN在錄制“夕陽紅”節目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愈發撕裂的美國,每次總統換屆之后,都會伴隨著聯邦和各州縣政府的大換血。也就是說,每逢大選年,國會、部分州長和海外屬地總督以及地方立法機構也將面臨換屆。
所以,多則八年,少則四年,在新總統上臺后,副總統、助理國務卿和各部長這種由總統親自任命的職位基本都要換人。據統計,整個換班牽扯到的人員和職位多達5000多個。
一般來說,在這些新任命的官員們上任之后的前6個月,幾乎都處在“空窗期”里,要經歷漫長且復雜的審查。于是,新政府的運作就只能靠少許留任的“老官員”的建議或者隨機應變,湊合一下。這6個月的時間里,美國政府政策的延續性被打斷,運作的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講真,所謂的6個月“空窗期”,都算是目前來看,較為保守的估計了。要知道2017年1月20日,川普上臺當天,竟然史無前例的馬上命令上屆政府時代所有的駐外大使立即離職。一時間川普的金句——You are fired(你被解雇了),成了網上最紅的梗。
只是,眼瞅著本屆共和黨政府只剩下個兩月了,一些國家的美國大使竟然還沒就位。這個“空窗前”,能跟本屆政府的“執政期”保持著同步,也堪稱是“活久見”了。
州長不是聯邦雇員。
萬惡的美帝,!!!!![流淚]
正義,公平
主要他們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