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歷史上,河南境內很多城市都做過都城,如洛陽、開封、鄭州、開封、安陽、許昌等等,但是南陽地理位置看起來很不錯,卻幾乎沒有朝代建都于此,讓人覺得很奇怪。
南陽,古稱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陜三省交界地帶,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總面積約2.66萬平方公里,約是北京市的1.5倍,人口1003.16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西元前272年,秦置南陽郡,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秦滅六國后,“遷不軌之民于南陽”,這里的“不軌之民”實際上是原六國的貴族、富豪以及擅長經營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這些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到來,促進了南陽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尤其冶鐵業,使南陽成為當時全國冶鐵中心,
南陽位于南陽盆地北部,三面環山一面水,西依秦嶺,北靠伏牛山,東臨桐柏山,南有漢江,依山傍水,進可攻退可守。南陽有許多河流如丹水、白河、湍河、唐河等,可通過漢水至長江,在古代南陽水運曾經非常發達,是中原四大水陸碼頭之一,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南陽向西可通過武關入關中平原,沿漢水可至漢中盆地,向北可通過魯山直抵洛陽,向東北經方城道可達許昌、鄭州、開封,向南經鄧州沿荊襄通道可達荊州,向東南經桐柏山西麓的棗(棗陽)隨(隨州)通道可達武漢,甚至可以通過義陽三關至信陽,再南下江淮地區,古人形容南陽為“楚豫雄藩,秦吳咽喉”,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南陽盆地擁有廣闊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地,物產豐富,如今依然是大陸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南陽地理位置如此優越,有山河為屏障,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數量大,這看起來簡直就是理想的定都之選。
歷史上也確實有朝代曾想定都或遷都至南陽,比如東漢、唐朝、宋朝、金朝都曾有過遷都南陽的想法。大家都知道,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發跡于南陽,和他一起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功臣中很多都是南陽人,劉秀最終以河北為根據地而得天下,當一切塵埃落定時,按說河北和南陽都是定都之地的優先選擇,結果劉秀選擇的卻是洛陽,道理和朱元璋曾想選卻沒有選擇老家鳳陽作為國都,是一樣的道理—為了制衡和打壓這些功臣及豪門,有利于王朝的統治和權力集中,最終劉秀只給了南陽一個“南都”的身份,不過雖然是陪都,南陽一躍成為當時天下各郡之首,不論規模還是地位都是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了。
唐朝武德七年,即西元624年,由于突厥屢寇關中,高祖李淵曾想遷都南陽,派宇文士及至南陽盆地勘察,但最終在李世民的勸諫下(“柰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放棄遷都,唐朝末年(896年),帝國大廈將傾、風雨飄搖,唐昭宗又想遷都南陽盆地,但是由于朱溫掣肘而未能成行,
圖-俯瞰南陽市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南下威脅汴京(開封),不少宋朝大臣建議宋徽宗遷都南陽盆地,以避金兵鋒芒,因李綱勸諫而罷。1127年,開封已陷,趙構在商丘即位,李綱勸宋高宗趙構移都南陽:“古之南陽光武之所興也。西鄰關,陜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遣援;南通巴蜀,可取貨財;東達江淮,可運谷粟。有髙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廣土寬城可屯重兵民。風號為淳,固盜賊未甞侵犯,此誠天設以待陛下之臨幸,事之機會不可失也。” 李綱說得很全很好,主要意思就是南陽是老天爺給你準備的好地方,但是此時的宋高宗已經被金兵嚇怕了,哪里還敢待在北方,最終選擇了杭州,偏安江南。金朝時,蒙古大軍南下,金哀宗也打算遷都,有大臣建議南陽,但是金哀宗剛逃蔡州,就被宋蒙聯軍圍城滅國,
之所以沒有朝代在南陽建都,其實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是成也蕭何敗蕭何,南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不假,但是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南陽雖有山川屏障,但是孔道太多,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有孔道。通俗一點講,就像一間四處漏風的房屋,風和日麗時通風透氣還挺舒服,但狂風暴雨來襲時,指不定洪水從哪里就沖進來了,這樣的位置若在和平時期,作為都城未嘗不可,但若遇到動蕩,那是要老命的,
圖-俯瞰南陽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工程陶岔渠首
再者,南陽是大陸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一個最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可以大規模用兵的),不論北方勢力南下,還是南方勢力北上,這里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往往成為南北分裂時期南北雙方對峙的前沿陣地。很少有朝代將都城置于如此危險、沒有緩沖的地方,當然像明朝天子守國門是個例外。
圖-俯瞰南陽市白河與南水北調交匯
總之,與西安、洛陽這種四塞之地不同,南陽是位于關中平原、漢中盆地、江漢平原和中原之間的一個四戰之地,位置極其重要,可偏偏又像一個旋轉門,可以向四面出擊,但四面也都可攻入。如果都城放在這里,安全是得不到足夠保障的,這大概就是歷代王朝都不愿定都在南陽的最主要原因吧,
“這里的易友各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
別急馬上就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