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古代繪畫中,戲劇題材的作品顯得十分稀少,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兩款宋人描繪南宋雜劇《眼藥酸》、《打花鼓》冊頁兩幅顯得尤為珍貴,
北宋濟南城里商品云集一片繁榮,不過奸商也狠多,為此有人編了很多有關打假的雜劇,比如《眼藥酸》來譏諷賣假貨的商人,一時大受百姓歡迎,
密集恐懼癥慎入,此畫有太多眼睛,讓人越看越發瘆,這幅南宋的畫描述的是什么?有何深層次意義?
這幅畫的名字叫《眼藥酸圖頁》,南宋時期,高23.8厘米,寬24.5厘米,是為了宣傳雜劇《眼藥酸》而畫的廣告畫,是反映宋雜劇演出情形的珍貴的形象資料,
下面我們仔細品品這幅畫的細節。
左方一個扮作眼科醫生:頭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大袖寬袍,身上掛著一大串畫有眼睛的藥葫蘆,斜背的藥包上更是畫著濃眉精眸的一只大眼。
眾多的眼睛幌子,顯示了他江湖眼科郎中的身份,特別是而他高冠前那顆似戲臺英雄冠前的絨球一樣的大眼睛尤為奇特。帽子上至少有三只眼睛,其中兩只應該是繡在帽子上,還有一只應該是用條狀物插在帽子上,形狀大小與藥葫蘆相仿,
宋代各種行業服裝式樣都有一定規格,《東京夢華錄》卷五“民俗”條載:“其賣藥賣卦,皆具冠帶,至于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以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目色,”
眼醫在當時是專門職業,山西右玉寶寧寺元代水陸畫中已有眼醫形象,衣著也是長袍戴冠,挎繪有眼球的藥袋。
眼科儒醫一只手上握著一個小藥瓶,向買家眉飛色舞地介紹自己的眼藥,類似于藥到病除包治眼病的廣告詞,應是雜劇中的副凈色。
另一人物右肩負杖,腰間所插破扇上有草書“諢”字,其人當為雜劇中的副末色,他頭巾諢扎作沖天形狀,身穿圓領青衫,衣角扎入腰帶,白褲練鞋,袖捋至肘,有意露出手臂的“點青”,一副市井打扮,
《眼藥酸》的“酸”字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字而卻不太懂世情的腐儒行徑,這位眼醫明顯是位青年士子,這部雜劇劇情是他沿街兜售眼藥時,碰上這位市民,指著他的眼睛說其有病,結果由于不識時務,反被那人打了一頓棍子,此中調笑舞弄,配上他衣飾上的種種裝飾,可能頗有趣味。
根據專家考據,《眼藥酸》冊頁是為了宣傳雜劇《眼藥酸》而畫的,由此可見純粹的廣告畫在南宋時期即已成熟,比西方公認最早的印刷廣告1473年英國第一個出版商威廉·凱克斯頓為宣傳宗教內容的書籍而印制的廣告,還早了幾百年。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