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心酸!54歲,許多人已經準備退休,享受生活了,
可長沙的街頭,卻常年奔波著一位白發蒼蒼的外賣騎手,54歲,經常每天一跑就是12個小時,有時候甚至到凌晨三四點。
年齡不占優勢、體力也不占優勢,總有顧客見到他之后,會忍不住說:“老人家,慢一點,別摔著,”
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而在他的生活里,尤其不容易,
他一天最多的時候能跑七八十單,爬樓梯腿疼的時候也會想放棄。可是一想到上有80多歲的老父親,下有畢業3年,卻一直待業在家的兒子,再苦再難也就堅持下來了,
提到兒子,才是他最大的心病,
因為之前干涉過兒子的志愿,兒子和他并不親近,也不愿意溝通,每天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門。
他最大的心愿是:“兒子能早點找份工作……希望有朋友或心理老師來勸勸他。”
曾經無話不說的父子,如何就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了呢?什么時候開始,你一開口,孩子就嫌煩了呢?
不是因為孩子到了叛逆期,而是很多父母做錯了這3件事:
有一個大眾最熟悉不過的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不管孩子如何表達自己不冷,媽媽總會忍不住再為他加上一件衣服,因為在媽媽的眼里,孩子的感受不重要,自己的經驗更重要:
“媽媽,我想穿裙子,”
“這么冷,穿什么裙子,這件衣服最好看。”
“媽媽,飯菜太燙了,”
“燙什么燙,我剛試過了,不燙……”
于是,有再多的想法和意見,孩子也不愿意說出口了。因為說了也沒用,父母總會習慣性地否定,然后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意見。
《小歡喜》中,有一個情景是父母跟孩子道歉,宋倩和童文潔口頭上再也不搞“獨裁”了,會支持孩子的決定。可是,當孩子試探性地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她們卻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所以,不要責怪孩子不跟你親近,只因為從你忽略孩子感受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和你有了隔閡。
“我走的路,比你過的橋還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話何其熟悉?
很多父母,總是打著“這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自以為是地幫孩子做決定。
《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是一個“特別有條理的人”,
有條理到什么程度呢?不僅學習和生活上事無巨細,安排得井井有條,就連吃飯、疊被子這類的小事也有規定。
女孩對著臺下的媽媽喊道:“能不能不要再對我的生活做這么細致的規劃了?”
可媽媽卻說:“我說的話即使不是百分百正確,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正確。”
言外之意,這件事沒得商量,女孩站在臺上,一臉的失落。
如果這世上有一個為孩子一鍵定制人生的按鈕,恐怕這位母親會迫不及待地按下去,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人,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什么要在父母設定的框框里生活,為什么要去過你規定好的人生呢?
你的決定再好,孩子不需要,那也是白搭,
傅首爾曾分享過一件小事,她給兒子買了一雙2000多塊的鞋子,沒想到,孩子卻嫌棄這雙鞋子太丑,還質問她,為什么沒有買鎧甲勇士圖案的鞋子,那是“世界上最帥的鞋”。
而這雙“世界上最帥的鞋”,只要35塊錢,
這或許就是許多父母都會犯的錯:一心一意地“為孩子好”,卻忘了問孩子“要不要”,
有一項針對大陸小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6.73%的孩子會把心里話告訴父母,而他們的首選是同學或者好朋友,這個比例在大陸小生中,分別占到了57.54%和42.89%。
為什么不喜歡告訴父母呢?
因為大多數父母都喜歡用批判、說教和命令的語言:“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快去寫作業”、“一定是你哪里做錯了”……
當孩子一開口就被質疑、被命令、被指責的時候,誰還會想開口啊?
所以,父母不妨學一學高效溝通的三步法:
- 首先:共情。
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你今天心情不太好,是因為發生了什么事嗎?”
- 其次: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
孩子犯錯之后也會自責,這個時候父母的指責就有些多余了,所以,不妨想一想該怎么解決問題:“你覺得該怎么辦比較好呢?”“要不要換一個方法試試看?”
- 最后:給孩子鼓勵和勇氣。
父母就是孩子的底氣和后盾,如果做每件事,都能得到父母的支持,那孩子會變得更自信,
“不管你成不成功,你都是媽媽的驕傲,在我的眼里,你永遠是最棒的!”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寫道,“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利。這種權力的下放,必然會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
優秀的父母,懂得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而不是一味地替孩子做決定。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或許孩子就能還你一個驚喜。
——END——
文| 菈媽,多平臺簽約作者,喜歡閱讀經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噢,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