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人辦酒宴時叫做流水席,參加酒宴的親戚朋友們邊來邊就餐,不像是在城市里幾十桌一起開席,流水席一般四五桌開席,如果人坐滿了,那就得等下一輪。慶陽人雖平日生活里節儉,但在紅白喜事上卻非常講究,流水席上的廚子都是當地的農民,但其手藝毫不遜色。
慶陽流水席首當其沖的第一道是“饸饹面”,元人許有壬在《詠饑面》中云:“銀絲出漏長。”此句很好的概括了饸饹面的特征,以蕎麥面為面料,加入新鮮味美的老湯,吃起來香而不膩,回味無窮。
“臊子面”也是一道在流水席上的特色面食,據傳源于明洪武年間的結婚禮俗,是衡量新娶媳婦能干與否的重要標尺。當地的民歌里這樣唱到:“十八省里轉一遍,好不過咱們慶陽的臊子面。”一位西北籍作家也曾說過:“慶陽人是吃臊子面長大的!”臊子面制作工藝獨特,長如線,細如絲的面配上用五花肉丁做成的肉臊子,再加上臊子面的靈魂——臊子面湯,香氣四溢。一副楹聯說得好:“喝幾杯九龍春來此小坐, 吃兩碗臊子面不虛此行。”
另一種美食是炸制而成的面食,用面團做成想要的形狀后放入熱油中炸制,叫做“糖果”,他們形狀各異,外皮金黃酥脆,內里香軟可口,充滿了谷物的香氣,可以當作主食,也可以當作佐餐小吃,在宴席上喝酒時,也可以下酒,在慶陽人的流水席上經常能看到糖果的身影。
Cola
在岐山客人來吃兩頓中午一般都二三十桌同時開,兩波人就坐完啦用時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