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容量不到14毫升,智力卻與黑猩猩相當,烏鴉為什么那么聰明?

烏鴉是不是真的很聰明?科學家一直都試圖從實驗中找到答案,其中最經典的當屬讓它們照鏡子了,事實上,“照鏡子”實驗從上世紀70年代出現至今,早已經成了認知能力的衡量標準之一,黑猩猩、紅毛猩猩、大象以及海豚等動物,都在實驗中表現出了識別出鏡中自己的能力。雖然我們常說烏鴉很聰明,但是通過照鏡子實驗的鴉科成員并不是烏鴉,而是鴉科鵲屬的喜鵲,


喜鵲和烏鴉之間的親緣關系,可以理解為人(人科人屬)和黑猩猩(人科黑猩猩屬)的關系,實驗中,科學家首先將喜鵲的眼睛蒙起來,然后將一張黃色的小紙片貼在它頸部的羽毛上,確保喜鵲無法通過低頭觀察紙片黏貼的位置,隨后解開眼罩,并將它放入一個有鏡子的籠中,結果喜鵲一飛進去,看到鏡中的自己后,就開始嘗試各種方法把黃色的紙條弄掉,直到紙條掉落它才平靜下來,


為了加以驗證,科學家還將紙條換成了與喜鵲頸部毛色相同的黑色紙條,喜鵲依舊會努力蹭掉紙條;而如果將紙條黏上后,不讓喜鵲照到鏡子,喜鵲則對紙條的存在毫不在意。通過這個實驗,研究者確定喜鵲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然而同樣的測試放在烏鴉身上,并未成功,


說到這里,有人會疑惑“照鏡子”實驗是不是證明烏鴉沒有喜鵲聰明?答案并非如此,烏鴉沒有像喜鵲一樣通過照鏡子實驗,只能說明它們在認知能力、同理心等方面的差別。有科學家曾為烏鴉正名,認為它們即便是認出了鏡中的自己,也沒有必要把黏在脖子上的紙片碰掉,因此不能簡單地判定烏鴉智商的高低,與這個實驗相比,人們其實更關注烏鴉的“智慧行為”,比如新喀鴉用工具覓食,渡鴉復雜的社會組織關系等等。


早在1996年,就有鳥類學家觀察到了新喀鴉使用工具的行為,它們可以利用尖喙制作帶有鉤子的小木棍,再利用小木棍釣食樹木縫隙中的昆蟲、螞蟻等等,而且新喀鴉制作工具的技能可以代代相傳,不僅如此,在想要食用帶殼的貝類、蝸牛時,新喀鴉還能將食物從高處扔下,以便摔碎硬殼,從而取食肉質,


渡鴉會審時度勢,當需要合作捕獵的時候,它們會呼朋引伴,從而成功獵獲食物,在“藏食”時,又會提高警惕,不光是仔細挑選隱蔽的藏食地點,還要留心不能被同類觀察到,如果被看到,它們就會換個地點藏食,以免食物被其他鳥類偷走。同時,渡鴉會又時時刻刻關注其他渡鴉藏食的位置,伺機偷取,除此之外,渡鴉還是一夫一妻,一對渡鴉終生維持這種親密關系,共同解決生存難題、撫養后代等等,這一點與人類十分近似。


雖然從腦容量上看,烏鴉其實并不占優勢,只有大約14毫升,別說跟黑猩猩(400毫升)、智人(1300毫升)、大象(4000毫升)、鯨(9000毫升)比了,在鳥類中也遠低于鴕鳥25毫升的腦容量;從大腦結構上看,鳥類缺乏與認知能力相關的大腦皮層。但是即便如此,它們還是在數億年的演化中,具備了認知力、理解力、記憶力,


用工具、藏食物、人際關系等等都是烏鴉聰明的表現,究其原因,目前還只停留在猜測階段,據推測很可能與它們大腦結構神經纖維的聯系有關,因此雖然烏鴉和人類腦部發育的路徑不同,但獲得了與人類相似的感知和認知能力。


其實,如果我們不習慣性地把動物的智慧與人類相比,那么就能發現像烏鴉這樣的高智商動物不在少數,僅僅是鳥類,就足以讓研究者發出“它們是長羽毛的猿”的感嘆,整個鳥類家族中,除了烏鴉的高智商外,鸚鵡、鴿子、喜鵲等鳥類也都智慧超群,所以,或許我們需要轉變一下思路,并非烏鴉(或其他動物)為什么那么聰明,而是各個物種迥異的生存之道,足以讓人類嘖嘖稱奇。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絕大數人的聰明,也就是看上去聰明罷了……

  2. 大腦開發程度高.比人類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