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HND DESIGN(ID:HND201604)
本文已獲得授權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北京
建城3000余年
建都800余年
西元前1045年
周武王滅商并封召公奭(shì)于北燕
北京建城
西元1264年
忽必烈定都北京(元大都)
北京建都
作為千年古都
過去的天子腳下
北京城內處處寫著「規矩」二字
做人講究「禮」
辦事講究「實」
建筑講究「序」
這種規矩
不僅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
也影響著北京城內
形形色色的古老建筑
▲
北京天壇
然而要說什么建筑
最能體現老北京的「規矩」
那便是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如血肉一般
鱗次櫛比附著在
縱橫交錯街道中的
北京四合院
▲
北京四合院
從布局到朝向
從造型到裝飾
四合院處處受制于「規矩」
但在千年的歲月中
這種受盡「規矩」的建筑
卻也因「規矩」
遠近聞名
01
規矩的由來
北京四合院
北京人講「規矩」
是因為北京作為五朝古都
規制、禮制傳承數代
深入人心
元代
忽必烈定都北京
并命劉秉忠遵循
《周禮·考記》的城市規劃原則
(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面朝后市,左祖右社……)
建立起了
以南北中軸線為脊
城市布局左右對稱
東西走向胡同與
南北干道縱橫相交的
北京城
▲
元大都城圖
至正年間(1341-1368)
四合院沿著胡同布置
以院落為中心
南北軸線為脊
主屋坐北朝南
廂房東西對稱
這種布局
成為北京四合院的「雛形」
也成為四合院
最基本規矩
到了明代
永樂帝在元大都
城址基礎上興建明北京城
在保持原有布局上
對四合院建筑
制定了居住建筑制度
要求居住建筑分為
宮室之制
親王府制
百官第宅
庶民廬舍
四大等級
▲
明皇城
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
并嚴格按照
級別、形制等級高低不同布置
內外城居住區的對象
要加以嚴格控制
(內城:貴族、巨賈富商居住;外城:百姓居住)
清代定都北京后
四合院沿襲明代的舊制
《大清會典事例》中
對王府、官民房屋
又做了等級更為嚴明的規定
門、房、裝飾
各有建造規定
不可逾矩
▲
《欽定大清會典》 清乾隆二十九年版
至此
歷經明清兩代
四合院的規矩
趨向完整
四合院也在這種規矩中
走向頂峰
02
有哪些規矩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由
東南西北四座房屋
圍合庭院而成
根據院子數量的不同
稱呼也不同
院以「進」為單位
如只有一個庭院
稱一進四合院
▲
一進四合院動圖
加上垂花門
形成兩個庭院
則稱二進四合院
▲
二進四合院動圖
以此類推
可以分為
三進、四進、五進
甚至十三進的四合院
▲
三變五進四合院動圖
除縱向生長外
四合院還可以橫向發展
稱為「跨」
如東跨院
西跨院
▲
東西橫跨
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錯落有致的分布在
「棋盤」上
盡管形態不一
卻默默遵循著相同的規矩
最大的規矩
明清劃分「民官王宮」的等級
成了四合院需遵守的最大規矩
百姓更多居住
一至二進的「民級」四合院
如葉盛章故居
一進四合院
進門便是大院
正房居中
廂房對稱
各配一間耳房
小巧而規整
▲
葉盛章故居平面圖
品官豪紳則多居住
三至五進的「官」級四合院
例如大佛寺東街6號宅院
五進四合院
原為清代承恩公志鈞府
多設一庭院與后罩房
二進、三進院間為過廳
用于會見賓客
▲
大佛寺東街6號宅院(原清代承恩公志鈞府)平面布局
深宅大院
院院相連
正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
真實寫照
除此之外
三進以上的四合院
多做「橫向」發展
例如東四六條63號65號院
原清光緒時大學部士崇禮住宅
全院占地近萬平方米
由東西中三路
四至五進院組成
▲
東四六條63號65號院(原清大學部士崇禮住宅)平面布局
中路花園
西路崇禮居住
東路家人居住
莊嚴肅穆
一族一院
幾世同堂
比五進四合院還要氣派的
便是王府
清朝皇親國戚多居于內城
王府便分布于此
▲
恭王府
王府的類別眾多
按規格可分為
親王府、郡王府和其他王府
建筑形制
規模龐大
規制嚴明
▲
醇親王府(現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
如醇親王府
坐北朝南
占地4萬平方米
▲
原醇親王府平面布局
東部府邸
三跨五進院
殿堂林立
西部花園
山環水繞
曲徑幽通
▲
恭王府花園
(圖文無關,僅供參考)
最高級別的宮室四合院
便是故宮
猶如一個升級巨大化四合院
端門為大門
太和殿為正房
太和殿廣場為庭院
其內又包含眾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組合成一座四方之城
金碧輝煌
氣勢恢宏
▲
故宮平面圖
城內皇室一族
在這座四合院內
雍容華貴
錦衣玉食
紅墻之下
他們向往著城外
亦如城外的人向往城內
卻不知
兩者皆活在規矩之內
▲
故宮高墻
從民居到皇宮
不同形制的四合院
各有千秋
老北京的人們
安靜平穩的
在四合院里
度過一季又一季
2
最基本的規矩
北京四合院
布局講究
形態規范
「門開東南、中軸對稱」
是其遵守的基本規矩
以最為典型的三進四合院為例
「門開東南」
即大門開在東南方
北方住宅講究
「坎宅巽門」的風水
五行八卦中
巽為東南、五行屬風
大門開在東南角
寓意一帆風順
出入平安
宮殿王府大門除外
開在正中
進入大門
便到了第一進院
這里設有倒座房
多用于男仆
或外來的男客人居住
再往里走
需要經過垂花門
也稱二門
垂花門是內外院的分隔門
因門上的垂蓮柱而得名
從這里開始
一般男性止步
內院女眷也不外出
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
垂花門實景圖
通過垂花門
便來到第二進院
也是四合院的核心區域
「中軸對稱」
便是指正房位于中軸線上
院內建筑對稱分布
正房是宅主居住的地方
也是四合院里地位最高的建筑
▲
北京四合院丨正房實景
院子兩側為廂房
地位僅次于正房
東廂房多為長子居住
西廂房為老人居住
中心庭院作為歇息嬉戲場所
多設石桌石凳
種花草果樹
閑時家人共聚談笑
▲
北京四合院丨中心庭院
正房與廂房兩側設有小屋
稱為耳房
多作儲藏室、書房之用
耳房后方設有通道
穿過通道
便到了第三進院
這里的房屋稱為「后罩房」
因地處合院的最深處
多用于女眷、女傭人居住
▲
標注后罩房的模型平面圖
▲
后罩房實景圖
從大門到后罩房
一座遵照規矩建造的
三進四合院
完美的呈現在眼前
高墻深院間
內外有別
尊卑有序
陽光灑落斜影
繪盡生活百態
3
最明顯的規矩
大門
是四合院的重要建筑
可以彰顯主人身份
四合院的級別不同
大門規制亦不同
大門的選擇
成了最明顯的規矩
四合院的大門分為
屋宇式與墻垣式
屋宇式大門
即以屋當門
建在倒座房之間的大門
多用于王府官邸等
較高級別的四合院
最高等級的為王府大門
只有王府才能采用
▲
王府大門
親王府正門五間
中間三間啟為大門
兩側為門房
每扇大門設金釘63顆
恭親王府大門
較低的郡王府、貝勒府
則正門三間
中間一間啟為大門
▲
琉璃瓦
屋頂覆琉璃瓦
檐柱設有雀替
雕有龍鳳仙鶴花鳥等圖案
雀替是地位的象征
只有王府、品官府第才可使用
▲
門楣下的五彩雀替
王府大門奢華顯貴
氣勢磅礴
見一門
便知王府尊貴
僅次于王府大門的
廣亮大門
只有官職達到一定品階
才可以使用
▲
廣亮大門
開在四合院東南方
門前寬敞
有較高的臺基
▲
廣亮大門結構
門扉開在門洞中柱之間
門框兩側各有一條
束腰形式門板
設有抱鼓石
金柱大門規制略低于
廣亮大門
也是具有一定品級官宦人家
采用的宅門形式
▲
金柱大門
其區別在于
進深小于廣亮大門
門扉外移
門洞內深外淺
▲
金柱大門結構
蠻子門與如意門
是屋宇式大門中
規制最低的大門
多用于富商大賈
社會名流居住使用
▲
蠻子門
▲
如意門
這兩種大門
體量較小
門扉安裝在前檐柱
門洞位于門扇以內
且不可安裝雀替
蠻子門結構圖
墻垣式大門
是與墻相連的大門
為普通百姓宅門最常見形式
其中以小門樓最為典型
▲
小門樓
門上設屋頂
兩邊以較短山墻
與墻體相接
多為一進四合院
與三合院等小型宅院使用
▲
老舍故居大門
小門樓歲雖等級較低
但屋頂、屋檐、門框等裝飾
十分講究
門扇常書施門聯
體現宅主的文化素養與追求
▲
小門樓楹聯
不同的院
不同的門
大門的規矩
讓人們站在門外
便可知曉宅院的前世今生
4
最嚴格的規矩
四合院房屋形制
受「官式」規矩嚴格限制
不可「逾制」
成為最嚴格的規矩
正房開間為奇數
庶民房舍
開間不可超過三
▲
三開間正房
品管府第
為三至五間
兩者不可用斗拱
▲
圖為醇王府五開間正殿
王府正殿
五至七間
▲
圖為七開間太歲殿
唯有皇宮
才可使用九開間
及以上的大殿
▲
圖為十一開間太和殿
房屋屋頂也有嚴格規定
皇宮、王府等官式建筑
多采用
廡殿頂
歇山頂
攢尖頂
品官府第
庶民房舍只能采用
硬山頂
此外
房屋的大小也有規矩
正房地位最高
高度體量為院中之最
廂房地位次之
高度、體量低于正房
其中又以東廂房為上
西廂房為下
▲
圖為王府庭院,左側為西廂房
后罩房
倒座房
耳房
依次降低
從大門到屋頂
繁多的規矩
堆砌出古色古香的北京四合院
高低錯落
井然有序
▲
北京智化寺周邊四合院建筑群
在隨處可見的條條框框內
四合院在北京城內
度過500個光陰
依舊如故
北京四合院
是用規矩堆砌出來的建筑
從大門到屋頂
從布局到朝向
充滿了限制
▲
鼓樓下的四合院建筑群
也正是這限制
北京四合院才有了
舉世聞名的規矩美
深入人心的傳統美
庭院深深的空間美
03
規矩與人
北京四合院
北京建都八百年
無數統治者在此留下身影
為維護皇朝千秋萬代
他們制定數不勝數的規矩
規矩影響了建筑
又影響了人
▲
梅蘭芳紀念館
規矩之下
四合院尊卑有序
內外有別
等級嚴明
居住院中的人
早起請安
見面稱您
辦事留面
▲
宋慶齡故居
人與建筑
在規矩中
融為一體
四合院成為一座和諧之城
四合院是北京獨有的景色
萬丈高樓中
一片寧靜素樸
▲
紀曉嵐故居
它是這座城市
千百年發展的縮影
也是中華建筑文明
在華夏大地上
的濃墨一筆
它的規矩
建了一座房
也建了一座城
更「建」了一個中華民族
隨著王朝的崩塌
四合院形制的「規矩」
煙消云散
但其內蘊含的「禮儀之規」
融入華夏民族血液中
傳承至今
成為中華「禮儀之邦」
的真實寫照
歷經千年
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編輯:吳寶善
插畫:鄧振雨
制圖:陳璇
剪輯/動畫:童沖、李文偉
校對:符峰、肖鵬
監制:蘇蔚
參考文獻:
1.王南. 古都北京[M]. 清華大學部出版社, 2012.
2.業祖潤. 北京民居[M]. 大陸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2.
3.城脈:圖解北京古城古建[M]. 北京大學部出版社, 2011.
4.李乾朗. 穿墻透壁[M]. 廣西師范大學部出版社, 2009.
5.馬炳堅. 北京四合院建筑[M]. 天津大學部出版社, 1999.
– End –
免責提示:部分文章系網路轉載,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圖片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原作者與出處的,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有問題,請加微信:chenran58,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謝謝!
挺有意思的建筑
好的建筑設計讓人感到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