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聲音】韓國建造輕型航母的背景及戰力形成要素

來源:海洋防務前沿 作者:王楚


《北韓日報》日前刊發了韓國海軍前參謀總長、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未來戰略研究所院特聘教授鄭浩燮題為《為建設輕型航母的幾點提議》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8月,韓國國防部公布了《2021-2025國防中期計劃》,計劃建造30000噸級輕型航空母艦,韓國建造輕型航母的理由是所謂“為應對北韓的軍事威脅,以及對海上交通安全的憂慮”。盡管韓國大陸對此存在反對的聲音,但韓國政府已做出了建造輕型航母的最終決定。韓國在建造輕型航母時,應在明確其運用概念的基礎上,努力使其成為適應軍事技術發展趨勢的艦型,并強化聯合作戰能力及生存能力,

韓國自建輕型航母的安保背景

輕型航母作為韓國海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以保護海上交通線以及海外國家利益為目的建造,預計將于2030年左右服役。如果這一計劃得以順利實現,那么韓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作為國家安保戰略力量的象征,為實現韓國“建設大洋海軍”的夢想邁出重要的一步。此外,韓國還將由此成為繼美國、英國、日本之后,全球第4個擁有具備短距離垂直起降能力的第五代隱形戰斗機F-35B的國家,因此,可以認為韓國建造輕型航母將有效提升國家地位。

韓國決定建造輕型航母的背景至少有2個主要因素。首先是應對來自北韓的所謂“威脅”,如果北韓在開戰初期利用新型戰術飛彈KN-23(推測最大射程為690公里)和火箭炮等發動突襲,韓國的陸基戰機在起飛前可能會被擊潰。另外,北韓還有可能利用300多架AN-2運輸機,派遣兩三千名特種作戰部隊(SOF)人員滲透至韓國后方,對駐韓美軍空軍基地實施突然襲擊,在這種情況下,韓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以及地面指揮控制(C2)設施也將遭到破壞,從而無法執行起飛及空中作戰任務。因此,即使構建了旨在應對飛彈威脅,包括“殺傷鏈”系統、“韓國型飛彈防御系統”和“玄武”系列飛彈體系在內的“韓國型三軸作戰體系”,韓國軍隊也沒有能力應對北韓的攻擊。換言之,作為應對開戰初期北韓突襲的“漂浮在海上的移動機場”,韓國需要航母。

第二是出于對韓國海上交通安全的憂慮,目前,在海權競爭日趨激烈的大陸南海,偶發性武力沖突的危險正在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和太平洋地區正在展開航母競賽。大陸目前已經有2艘航母入列,預計今后還將追加建造3-4艘,日本也正在將現有的2艘“和泉”級艦艇改造為可以使用F-35B戰機的輕型航母。據悉,城市國家新加坡也在考慮擁有由1.45萬噸兩棲攻擊艦改裝而來的輕型航母,在這樣的脈絡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的韓國建造輕型航母也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來自大陸的反對聲音

盡管韓國主張實施自建輕型航母項目的呼聲很高,但是,其大陸也有人對此持質疑態度。

首先,為了在第4次工業革命時代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需要更多小型、低成本、可消耗、作戰靈活、打擊高效、可快速批量采辦的武器裝備,特別是無人系統的運用,有人特別指出,在遠程反艦飛彈或超音速武器等破壞性武器不斷出現的當下,作為大型目標,輕型航母并非真的是韓國的正確選擇,

第二,盡管海上交通安全對所有國家都是生死攸關的利益,但目前對韓國來說并非刻不容緩的課題,有人批評說,比起輕型航母,目前對韓國來說更重要的,應該是在應對飛彈威脅的“韓國型三軸作戰體系”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

第三,建造輕型航母將大大加重財政負擔。輕型航母的建造費用就需要3萬億韓元以上,其搭載的F-35B艦載機引進費用和運營維持,以及相應的護衛戰力的獲得和運用等,更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因此需要能夠承擔這些費用的國家經濟力作后盾。目前,由于covid19肺炎疫情給韓國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今后韓國的國防預算將進一步受到制約,有意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建造輕型航母,不如積極推進盡早淘汰低效率現有戰力的“日落戰略”,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確保投入到創新技術的資金,

韓國輕型航母戰力形成四要素

然而,盡管存在上述批判性觀點,但韓國政府最終還是作出了建造輕型航母的決定,現在,究竟如何運用輕型航母,即樹立明確的運用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決定采用適當的艦型,然后以明智的方式建造,責任在于韓國海軍。

泰國的教訓值得吸取,1997年,泰國從西班牙引進了輕型航母“Chakri Naruebet”號(滿載排水量11486噸,擁有12°滑躍起飛甲板),服役時搭載了3架“鷂式(Harrier)”垂直/短距起降(V/STOL)AV-8S型戰機和少量西科斯基SH-60(Sikorsky SH-60)艦載直升機,但因財政上的原因,自2006年以后“鷂式”戰機就中斷了在“Chakri Naruebet”號上的運營。在2004年印尼海嘯發生后,該艦承擔過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救援任務。近年來,該艦平均每月僅會進行一天左右的訓練以及負責泰國王室運輸任務,其余時間則停靠在海岸被作為“旅游勝地”使用。這是輕型航母淪為華而不實之物的典型事例。

因此,韓國建造輕型航母時,有必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應設定明確的航母運用概念。美國政策研究機構“哈里蒂奇財團”首席研究員達科達曾指出:“考慮到北韓半島東、西海的過密的戰場環境,航空母艦在北韓半島的展開是非常不合適的作戰方式,” 事實上,韓美聯合戰區(KTO) 對于航母的運用來說,的確過于狹小,不僅韓國海軍應從戰略、戰役、戰術角度出發,明確輕型航母的運用概念,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也應該以此實現軍事戰略的大轉變。

第二,應努力將輕型航母建設成為適應軍事技術發展趨勢的艦型。應構建能夠將通過F-35B戰機收集的龐大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并將戰場資訊實時提供給地面和海上指揮中心的聯合戰力。與此同時,必須構建旨在陸、海、空、天、網路空間等全領域作戰的指揮控制能力。以F-35B戰機為主要機型,還需要對追加搭載和運用多種海洋無人系統的航母即“Drone Carrier”方案進行研究。此外,基于韓國輕型航母10年后才能服役,還需事先考慮應對革新性武器和戰斗系統出現的預備空間、電力、冷卻體系等方面的需求,

第三,應提升輕型航母與盟友聯合作戰的能力,韓國獲得輕型航母并不意味著自身的海洋安保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特別是韓國海軍不能獨自承擔來自周邊強國海軍的威脅。因此,輕型航母規模雖小,但韓國海軍必須對聯合作戰的相互運用性加以深思熟慮,以便在與美國海軍以及必要時與周邊其他盟國海軍聯合作戰時成為具有殺傷力(Lethal)的戰斗力。

最后,應強化輕型航母的生存能力。北韓半島周邊作戰環境中,存在著北韓的各種反艦彈道飛彈、巡航飛彈、水雷、潛艇等多種威脅。此外,韓美聯合戰區還位于周邊國家的飛彈攻擊區域之內,導致韓國的輕型航母隨時隨地都要在致命的威脅之下執行任務,因此,如果自身生存能力不足,無論搭載多么好的武器裝備,都只能成為一個海上的“活靶子”。

注:原文來源網路,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綜合分析

戰略與規劃

科技管理

國防創新

軍事理論

人工智能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路空間

電子資訊

核武器

高超聲速

無人系統

精確打擊

防空反導

新概念武器

生物與醫學

戰例與演習

先進材料

制造

基礎科學

技術

先進動力

與能源

試驗鑒定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微信平臺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