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存哭,為社交笑,哭笑如何伴隨人類度過演化中最困難的階段?

哭和笑都是人類習以為常的情感表達,而且在人類嬰兒還沒有學會說話之前,哭和笑就已經成為了他們熟練掌握的溝通技能。從新生兒的第一聲啼哭,到咯咯咯地發笑,雖然當下看似稀松平常,但是當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就能發現這兩種表情伴隨了人類的演化之路,


先來說笑,從生理條件說,笑需要靈活的面部肌肉,笑聲需要喉嚨和呈馬蹄形的舌骨,在這一點上,不光是智人具備笑出聲的能力,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以及一些我們的靈長類親戚同樣可以,只是笑聲會有差異,比如黑猩猩的笑聲聽起來更像是喘息,


事實上,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大約在1300萬年前到1600萬年前,靈長類的共同祖先就已經演化出了發出笑聲的能力。但是跟靈長類相比,人類在笑的時候承擔了一些風險,由于咽喉的特殊構造,人類不僅不能同時說話和吞咽,也無法在說話的時候發出笑聲,否則很容易被嗆到甚至發生危險,因此笑和笑聲并不是生存所必須,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增進個體之間的交流。


其實我們都有類似的體驗,在看到他人笑的時候,會很容易被感染,亦或者在別人笑臉相迎的時候,我們大多也會以笑容回應,人類和黑猩猩也都會用咯吱對方的方式引發笑聲、增進感情。心理學家曾經測試過,人類在群體中笑的次數是獨處時的30倍,笑不僅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為了讓他人聽到,完成一種互動。


笑除了社交意義,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也曾發揮重要作用,只不過那種笑與社交和開心無關,而是由于“癢”,撓癢癢會癢,被蚊蟲叮咬也會,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經歷了體毛從濃密到稀疏的過程,因此更容易受到蚊蟲的叮咬,其中一些蟲子可能會讓人喪命,癢的感覺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危險,以免造成嚴重的后果。


再來看哭。人類的眼淚有其功能性,那就是保持眼球的濕潤,從而讓眼球靈活運動,無論是眼睛干澀,還是受到外界刺激,淚腺都會分泌淚水保護我們的雙眼,這種流淚是“無聲”的。與之相比,情感原因導致的哭泣,不僅會加大眼淚的量,還會伴隨哭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孩童的哭,而這也是人類嬰兒的生存策略。


首先是引起注意。人類直立行走的代價,就是人類嬰兒的過早出生,這也就是瑞士生物學家阿道夫·波特曼所提出了“早產兒”理論,他認為人類嬰兒需要在母親體內再繼續生長8到11個月,才能達到黑猩猩嬰兒的生理水平。


其實我們可以把人類和黑猩猩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人類7個月長牙,8個月直立,2歲斷奶,18歲成人;黑猩猩2個月長牙、3個月直立、2歲掌握生存技巧、10歲左右成年。所以,別說跟那些生下來就會蹦能跳的動物相比了,就連跟黑猩猩相比,人類嬰兒也明顯在身體條件上不占優勢。


與此同時,在大約1歲半以前,人類嬰兒所汲取到的能量絕大部分都用來發育大腦了,這就使得他們格外需要照顧。既然不能像黑猩猩那樣抓住母親時刻不分離,就只能靠哭聲引起注意。有人會認為早期人類演化過程中,嬰兒的哭聲會引來捕獵者,但是從靈長類動物的行為可知,發出叫喊聲往往是一種對入侵者的警告和威脅,同時通知群體內的其他成員提高警惕,所以對于群居的早期人類來說,嬰兒的哭聲可能并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會讓人們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


其次是刺激母親的生理反應,很多人都知道,哺乳期的媽媽在聽到孩子的哭聲時,會分泌乳汁,不僅如此,哭聲還會讓母親心神不寧,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當母親們專心從事某項工作時,如果響起兒童的笑聲,母親們的腦部不會出現大的波動,但是當響起的是兒童的哭聲時,她們便無法集中注意力了,因此哭聲成了一種母親與嬰兒之間的天然聯系,讓嬰兒獲得足夠的保護和營養,


所以為生存而哭,為社交而笑,這兩種表情早已超越了分泌體液或者肌肉抖動的意義,它們在人類演化中,曾經幫助我們度過了艱難時刻,


3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哭過以后,笑著面對[笑哭][笑哭][笑哭]

  2. 那到底是在哭,還是在笑啊,嘻嘻

  3.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