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詳解曹真司馬懿伐蜀,以及魏延的奇襲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3回]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第93回 四出祁山


西元230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進洛陽朝見皇帝。曹真原為大將軍,曹休因取了廬江而做了大司馬。都是管武事的,在曹魏行政框架里,大司馬要比大將軍更高,曹休一死,這個位置就給了曹真,至于復姓司馬的司馬懿,則從驃騎將軍升任大將軍。此外曹叡還再給其加了大都督一職,并假黃鉞,后兩個加封具體是為了伐蜀,反觀蜀漢那邊,諸葛亮因為二次北伐斬了王雙,緊接著又三次北伐拿了武都、陰平兩郡。劉禪亦趕緊借著這兩次功勞,趕緊給諸葛亮恢復了丞相之位。

伐蜀是曹真提出來的,諸葛亮一年多時間三次北伐,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角度,總是要反擊一次的了。蜀道艱難,曹操都怵,這次伐蜀要是還完全復制曹操當日的路線,難免會讓魏軍信心不足,好在司馬懿已經得了東三郡,讓魏軍征蜀又多了一條線路選擇,此前司馬懿為南征東吳造了不少船,既然暫時不南征,那就先用在對蜀戰場上。具體來說是由襄陽溯漢水而上出鄖關,然后經魏興郡進攻漢中,在曹魏的建制中,東三郡已經劃給了荊州,司馬懿回去后就把軍隊和船只先行調至魏興郡治西城(陜西省安康市),然后按約定時間與曹真同時發動進攻,


說起來司馬懿這次敢親自領軍西征,也是因為一年前孫權在稱帝后,把都城從武昌遷回了建業,孫權為什么要把都城遷回去,又對荊州做了什么安排,先按下不表。不管怎么說,孫權走了都讓荊州戰線的壓力小了許多。江夏又有文聘頂著,這讓司馬懿能夠放心去攻蜀,真要是東吳來襲,自己收到消息順水撤回襄陽,不會比東吳更慢。

吸取上次冬季伐吳,結果為攻夏口準備的大船連港都出不去的教訓,這次伐蜀司馬懿與曹真議定的攻擊時間是八月。上游水淺,更需要借助上漲的水位才好水陸并進。可以說,雖然計劃是曹真提的,但被牽就的是司馬懿。至于誰主誰輔,倒是沒有必要區分。因為二人進攻的都是漢中,都是主攻,無非是路線不一樣。一如后來鄧艾與鐘會兩路伐蜀一般,

司馬懿的荊州軍是水陸并進,曹真這邊的關中軍就只能全程陸路了。按曹真的想法,關中這邊也是要多路齊進的,其中他自己親率的主力由褒斜道進攻。曹休上次石亭之戰,把真實目的和進軍路線瞞得死死的,自說自話的掉到了孫權和陸遜的陷阱里,這次曹真吸取教訓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具體計劃上呈曹叡,然后曹叡與群臣商議,看看計劃是否合理。


同為顧命大臣的陳群,對曹真擬定的攻擊路線明確提出反對,在他看來,曹操第一次走相對較平坦的陳倉道伐張魯,都已經先到武都收了當地氐人種植的豆麥充作軍糧,結果還沒打下陽平關糧草就難以為繼了。如果走斜谷,斜谷更是艱險難走,轉運糧草必然會被蜀軍截抄。留更多的兵力保護后勤重地,又必然消耗人力,陳群的后一個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曹操在夏侯淵被斬后親入漢中,走的就是褒斜道,差點就被黃忠和趙云在截了糧道,最終不得不徹底放棄漢中,

在陳群看來,褒斜道是連太祖舉全國之力都沒走通的路,曹真怎么做也不可能超過曹操。曹叡把這個意見轉達曹真以后,曹真也覺得有道理,于是就修改了方案,再上表說改走子午道南下,這次陳群倒是沒有反對,不過還是幫助指出進軍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并對后勤保障做了一些建議,曹叡則以圣旨的形式,把這些意見轉達給了曹真。

這是子午谷在三國戰場上第一次被使用。整個子午谷由北段的“子谷”和南段的“午谷”所組成,又稱“子午峪”、“子午道”,其中子谷主要借助的是長安八水中“灃水”的上游河谷,不過漢唐時期的子谷口,卻是位于灃峪口之東,今秦嶺野生動物園東南的子午西村。后世再逐漸轉到數公里外的灃峪口進入古道,


中南段的線路,包括出口在后世亦有局部調整,后世的線路大體上可以參考現在的G210國道。南段由陜西省寧陜縣轉而向西,直接進入漢中盆地東端的洋縣。而在秦漢時期,子午谷的南段則是借助漢水左岸支流“池河”,先在現在的陜西省石泉縣東南,接入“安康盆地”(月河谷地)西端,然后再西入漢中。為了控制子午谷與漢水交合的這個樞紐點,魏國在此新設了一個隸屬魏興郡的“安陽縣”,時間很可能就是在這次伐蜀之時。

陳群之所以勉強認同這個計劃,一是子午谷此前已經被荒廢了許久,且沒有用在魏蜀戰場上過,從這條線路進攻有突然性;二是子午谷南口在魏國控制區對接漢水。與充當司馬懿前敵指揮部的西城,分處月河谷地兩端,雖說從西城到安陽,想全程水路的話,船只需要和穿行于大巴山的漢水一起繞個圈子,不過有水道相連,陳群最為曹真所擔憂的補給問題就能解決了,即便攻擊不利,亦可以陸路就近退入西城,不至于被蜀軍切斷后路。讓曹真遷就司馬懿的進軍時間,道理也是如此。

選擇這條線路,實際意味著曹真和司馬懿應該先在安陽合軍,然后再共同西入漢中。雖然曹真同意了這個較穩妥的方案,但如此一來就兩路大軍就變成了一路,蜀漢方面防御起來會更容易集中兵力,為此,曹真在出兵之時還是多路進攻,具體來說包括:子午道、褒斜道,建威所對應的祁山道三個方向(三國志曹真傳誤記為“武威”),負責這三路人馬的除曹真本人外,還包括張郃跟郭淮。

郭淮駐于隴右,由建威進攻武都的這一路必定是由他負責。比較有爭議的是,張郃和曹真到底各負責哪一路。要是按劉禪本紀的記錄,是曹真走斜谷,張郃走子午道,要是按曹真的本傳記錄,他自己走的是子午道。這種事情還是本人的記錄會更準確,何況陳群本傳中的記錄,寫明他對曹真兵出子午道的合理化建議,曹真“據之遂行”,都是同意了的,

曹真和司馬懿二人都從東而來,諸葛亮這邊布防的重點自然是在漢中郡的東端,蜀漢此時在漢中盆地位置最東的縣是成固縣,三出祁山后,諸葛亮預感到魏軍將有報復行動,已經提前修葺了漢中盆地西端的沔陽縣和東端的成固縣,并將之更名為“漢城”、“樂城”,諸葛亮據此將樂城作為了自己在此戰中的指揮中心,不過樂城的位置已經在平原地帶,如果只在樂城布防的話,意味著要把魏軍給放進來。最好的做法,是以樂城為后盾,派軍封堵住進入漢中盆地的山口,


這個山口位于今陜西省洋縣縣城以東五公里,所依之山叫作“龍亭山”。龍亭山南依漢水,無論司馬懿還是曹真想進入漢中,都得從龍亭山與漢水間經過,在蜀漢這邊的記錄中,這個作用與陽平關相當,位置與之東西相對的東大門,被稱之為“赤阪”,在司馬懿的本紀里則被稱為“丹口”,“赤”與“丹”都是紅色的意思,山口、水口這種險要之地則稱為“阪”(坂)。

不過司馬懿和曹真最終卻并沒有合軍,八月進軍雖然于苦心打造水軍的司馬懿來說有利,但對走山路的曹真來說,雨水實在有點多,曹真的點又有點背,出征后雨水就沒停過,連著下了三十多天。無論子午道還是褒斜道,部分路段都要借助修建于崖壁上棧道。從山頂傾泄下來的洪水,把部分棧道給沖毀了。這就極大的影響了行軍速度,陳群本來就對這次作戰非常擔心,見此情景趕緊讓曹叡下旨,命曹真撤軍,

曹真撤了,張郃、郭淮這兩支打輔助的軍隊當然也都后撤,沒有與蜀軍接戰,只是司馬懿卻已是箭在弦上了。雖然有水道相連,但其實司馬懿這一道也不好走,穿透邊緣山地進入赤阪的這段漢水峽谷被稱之為“黃金峽”,特點是水流急,險灘礁石多。明代詩人王任寫過篇《黃金峽賦》——九十余里黃金峽,二十四處白云灘,雷向漢中驅亂石,水從天上倒狂瀾,為了這次西征,司馬懿一路也是斫山開道,好在是豐水季,船只擱淺于險灘的概率相對較低,


好不好走都是相對的,相比要借助棧道的曹真,司馬懿的線路還是好走的,尤其他已經先推進到了西城。這使得司馬懿收到撤軍命令時,已經推進到赤坂前線。按晉書司馬懿本紀的記載,他是先兵抵朐忍,拿下了蜀漢的新豐縣,然后到達丹口,問題是當時新豐在關中,位于長安之東;朐忍在巴郡,位于永安之西,都不在這次進軍的路上,如果晉朝的史家一定認為司馬懿此戰奪了蜀漢一個縣,那就只能是蜀漢覆滅后,西晉自己在黃金峽北設置的“黃金縣”(陜西省洋縣金水鎮)。與赤阪陸地交通距離約30公里,今有G5高速與108國道相連。走水路的話,距離則在40公里左右,

那么司馬懿到底跟諸葛亮打沒有呢?應該也是沒打的,大雨下個不停。曹真那邊又撤了,司馬懿這邊再留在漢中無益。真拉鋸到冬天,自己帶得那些船有可能會撤不回去,何況孫權走了,不代表就不會再覬覦襄陽,司馬懿若是真陷在漢中,東吳就算沒想法也有想法了,

如此看來,魏國聲勢浩大的幾路伐吳就這樣無疾而終了,不光沒在漢中打(最起碼沒大打),諸葛亮也沒有北伐,這使得后世許多人認為所謂“六出祁山”應該是五次北伐,這次不應該算進去的。事實卻并非如此,因為這次蜀軍真的北伐了,而且還就是從祁山出兵的,不過這事說起來有點復雜,復雜到諸葛亮的本傳里甚至都沒提。

四出祁山是勝了的,而且是場大勝,打了敗仗本傳不記再正常不過,打了勝仗只字不提,卻不是常態,這是因為這場仗不是諸葛亮授意打的,而是魏延自做主張打的,這次魏軍伐蜀,蜀漢這邊不管它幾路來,防區都是兩塊。一塊是漢中;一塊是武都,諸葛亮不在的話,漢中防務自是由太守魏延負責,諸葛亮自己在漢中,魏延就被調到建威去保衛武都,抵御郭淮,

為了激勵魏延,諸葛亮入駐漢中時,魏延還被加封涼州刺史。從這個角度說,武都、陰平,包括郭淮這個魏國雍州刺史的屬地,都是魏延的防區,這次與之一起屯軍建威的,還有劉備的大舅子吳懿。吳懿在劉備稱帝后,被加授了“關中都督”的官職,一直在漢中前線。當日一出祁山時,二人都是先鋒的熱門人選。只是沒想到諸葛亮會把這么重要的位置,給了毫無臨戰經驗的馬謖。

這次魏、吳二將自領兵馬前往建威,本來是個很好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結果魏軍全面撤軍,等于是白去了。吳懿可能會覺得這就等于完成了任務,但魏延卻不這么認為。可以說,魏延是憋著一股氣去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是說提了一次,而是每次出祁山都要跟諸葛亮提,諸葛亮覺得冒險就一直不給機會,

這回倒好,曹真這邊倒先走子午谷南征了,魏延之所以想走子午谷,除了這條道路能直指長安以外,很大程度是因為魏國這邊沒防備,現在不光曹真走過了,司馬懿也到子午谷南口走了一遭,不管據守南口的安陽縣是在此之前就建制了的,還是因這次伐蜀而建,防御力肯定都要升級。這意味著,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正式破產。

魏延的本性就是比諸葛亮更有賭性,沒了子午谷還會找別的道路試。雖然諸葛亮死后,魏延還沒來得及按自己意志行事,就被楊儀給誅殺,但這次前往建威抵御郭淮,卻給了他一個親身實踐的機會,正常情況下,進攻方不管是戰敗退兵,還是主動退兵,防守方都會有掩殺的沖動。司馬懿在赤阪退兵,諸葛亮倒是沒有掩殺,因為司馬懿是逆水而上,進軍的時候未必快,但退起來卻可以很快,掩殺的話,搞不好人沒追上,自己還回不來。

郭淮這邊是走陸路退的,不存在這個問題,不過魏延卻把這次掩殺行動,變成了一次奇襲,隴右的防御中心是兩個點,一個是位置渭河谷地中心的冀城;一個是冀城東面的上邽,二者一西一東都屬于天水郡屬地。上邽是祁山道與隴關道交接點,也是郭淮的駐地。魏延要是掩殺的話,常規做法是追著郭淮打,在天水境內決戰。如果追得快,說不定能一乘勢一舉拿下上邽和冀城;如果對方后撤時井然有序,甚至預設好伏擊圈,魏延也可能掉進去,


以過往的歷史戰例來說,后一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更大,當然,心不要太大,占了便宜就回軍,只要警惕性足夠,不鉆到對手精心準備的埋伏圈里,安全系數還是挺高的。然而魏延是個不按套路出牌的人,并沒有往天水方向追,而是轉向西北方向,尋路去取天水隔壁的南安郡。具體來說,是由建威向西進至今天甘肅省禮縣的位置上,轉入西漢水右岸支流燕子河河谷,在河谷盡頭翻越分水嶺,接入渭水右岸支流山丹河河谷,再溯水北上進入渭河河谷。

按此路線突襲,進入渭河河谷的位置,對應現在甘肅省武山縣西北的山丹鎮。南安郡的郡治䝠道縣,與天水郡治冀城一樣位于渭水河谷,從山丹鎮西北向溯渭水而上走約40公里,就可進抵南安郡治䝠道縣(甘肅省隴西縣文峰鎮),往東65公里即可兵臨位于今甘肅省甘谷縣東的冀城。事實上,諸葛亮一出祁山時,主力應該就是這條線路出祁山,方完美的繞過郭淮后來據守的上邽,讓由東向西逃回冀城的姜維等人,吃了一個閉門羹(同時又沒有半道遇上蜀軍),


二十三年后,姜維北伐還重走了這條線路進攻南安,整個通道概括下來說,是由南北向的山丹河與東西向的燕子河所打通的,一頭連著渭河河谷,一頭連著祁山,在姜維北伐的記錄中,魏國山丹河谷中建制有隸屬南安的“董亭”,山丹河與燕子河的分水嶺則被稱為“石營”,鑒于后者的樞紐作用,我們可以把這條連通祁山與南安的通道稱之為“石營道”。

一出祁山時,魏延作為主力將領對這條線路并不陌生,按說郭淮對此也應該有所警覺。問題是諸葛亮那次是蓄謀已久的突襲,而且是全軍出擊,為了打冀城一個出其不意,甚至都沒有去先拿下辨。郭淮怎么也沒想到,諸葛亮帶著的主力還在漢中,魏延自己就能來個防守反擊,繞到自己后面去,

由石營道繞到渭谷上游去,不管是想拿䝠道還是冀城,都是風險很大的孤軍深入,完全不是諸葛亮的行事風格。然而于魏延來說,這卻不能算是違背軍令。曹魏這次出兵,明確是有打建威和武都這一路的,作為受命阻擊的將領,在敵軍敗退或者撤退時,出兵追擊完全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至于是跟著追擊,還是換條道去斷對方后路,同樣也是魏延的權限,

當然,如果魏延的目標真的是冀城,路程大概要多出50%,出發時間相近的話,很難比郭淮先趕到冀城,魏延的目的就是拿下南安,䝠道位于南安郡的最西端,過了䝠道就是隴西郡。隴西郡有個特點是羌人多,尤其是洮河以西的河首地區,一出祁山時,河首有羌人首領唐泛乘勢占了枹罕,諸葛亮退兵后,原本叛魏投蜀的三個郡又都投了魏,唐泛也被郭淮領兵擊破,


請注意,郭淮只是擊破了唐泛而不是全殲,唐泛本人也沒有被陣斬。換句話說,進駐河首的羌人大部分又退回了山地。魏延現在是劉禪任命的涼州刺史,按魏延本傳的記載。魏延這次軍事行動,是接受了諸葛亮“西入羌中”的任務,羌中并不是個地名,是用來泛指洮水以西的羌人居住地。只是就像剛才我們分析的那樣,派魏延這樣一支孤軍深入敵境,并不是諸葛亮的風格。

所謂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的說法,更應該是魏延接受或者請求過一個聯絡羌人的戰略任務,然后借這次郭淮主動撤軍機會,希望出奇兵拿下南安,再引誘隴西乃至河湟羌人再次起兵反魏。魏延的這個思路和子午谷奇謀如出一轍,都是劍走偏鋒,不循序漸進的走常規路線,至于說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不對,現實點說只能以成敗論英雄,成了,那就是奇功一件,英名果敢;敗了,那就是輕敵冒進,善自行動,

最終魏延并沒有能展開一場攻城戰,而是與魏軍打了一場遭遇戰。收到魏延繞到自己后方的消息后,已經撤到渭谷的郭淮趕緊領軍西入南安,與郭淮一起的,還有時任后將軍的費瑤。上次張郃街亭一戰,費瑤是他的副手,戰后擢升為后將軍并駐軍隴右,調與郭淮做搭檔。一邊是郭淮、費瑤;一邊是魏延、吳懿。從知名度和級別來說,還真是旗鼓相當。


兩軍接戰的地方被稱之為“陽谿”,字面上解釋是一條叫陽溪的溪流所在的谷地。結合兩軍接戰于南安境內的記錄,以及后來姜維明確的行軍路線,陽溪指的就是體量不大的山丹河。如果魏軍早做準備,魏延和吳懿的處境是很危險的。畢竟是孤軍深入,而且地形很容易設伏,不過被打個措手不及的其實是魏軍。而魏延這邊作為主動選擇方,又是深入敵境,心理上早就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

狹路相逢勇者勝,既然是山谷遭遇戰,那就看誰更猛。最終的結果是蜀軍大獲全勝,魏延還因為這場勝利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進封南鄭侯并假節,吳懿同樣受到了獎賞,結果是好的,魏延又本來就是派去對戰郭淮的,諸葛亮這邊就算覺得魏延此戰太過冒險,也沒辦法追究,只是不會去把此戰當成自己的戰績罷了,

雖是大勝,魏延攻占南安,西聯羌中的戰略任務卻沒有完成。也就是說魏延在陽谿之戰獲勝后,并沒有再乘勝追擊,見好就收的退了回來。這樣做是對的,郭淮雖然在遭遇戰中落敗,回城再想取勝可沒那么容易。不過這個戰略任務,本來就不在諸葛亮的計劃中,魏延也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沒必要再拿已經到手的籌碼去冒險,于是四出祁山,就這樣心照不宣的結束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