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出現過類似情況。
1976年奧運會,主辦城市蒙特利爾虧損二十多億美元。
當時的二十多億美元,什么概念?
1976年,加拿大的GDP是2066億美元。
蒙特利爾一座城市辦奧運會的虧損,竟然占了加拿大全國一年經濟總量的1%。
而西方又沒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概念。
誰虧的,誰自己砸鍋賣鐵還。
所以可想而知,蒙特利爾當地政府的債務壓力有多大。
據說這比債,蒙特利爾政府還了30年,一直到2006年才還清。
而也正是因此,到了1978年,選擇1984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時,就沒幾個城市敢申辦了。
當時只有美國的洛杉磯和伊朗的德黑蘭提出了申辦請求。
結果還因為伊朗1979年爆發革命,德黑蘭中途退出。1984年奧運會的舉辦權直接落到了洛杉磯頭上。
直接獲得舉辦權,這種事情要擱在2000年前后,舉辦城市高興還來不及。但在奧運會瘋狂燒錢的1970年代,洛杉磯民眾簡直是欲哭無淚。
聽說要搞奧運會,當地人直接就不干了,當地議會順應民意,還專門通過一項法案:不許政府用財政收入辦奧運。
洛杉磯政府要辦奧運?可以,但不準拿納稅人的錢充大頭。自己想辦法籌錢。
但是辦奧運所需的錢,最主要的來源便是政府撥款,不能用稅收,這可咋辦?
思前想后,洛杉磯政府想出了一個招:由政府搭臺,資本唱戲。
就是說,政府不直接參與奧運舉辦,政府把舉辦權讓給有錢有想法的人或團體。愿意承辦的人或團體,可以拿到辦奧運會的所有收入,但前提是,他們要出錢辦奧運。而且大體上還得把奧運會辦的像模像樣。
后來的事,很多人都知道。
美國商人彼得·尤伯羅斯接過了這項任務。
在他的規劃下,洛杉磯奧運會籌備委員會各種摳門,各種縮減開支。最后,僅以五億美元資本,就辦成了奧運會,并且還盈利了兩億多美元。
聽說辦奧運會還能賺錢,加之辦奧運本來就有極高的關注度。于是自此之后,奧運會才又成為香餑餑。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2000年的雪梨奧運會。都賺了錢,而且還獲得了很大的關注度。
但風水輪流轉。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里約熱內盧政府為了辦奧運,又虧了個底掉天后,導致現在辦奧運會又成了一件人見人嫌的事情。
2024年和2028年奧運會的申辦,因為又沒有城市愿意承辦了。所以奧委會也就只好像五十年前那樣,把舉辦權直接“攤派”給了巴黎和洛杉磯。
據說當初奧委會曾經找到大陸,希望大陸能長期舉辦奧運會。遭到大陸政府拒絕。
這個傳言,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現在這個年代舉辦奧運會,大體是要虧錢的。而且一般城市還負擔不起虧損。
那么,因為害怕虧錢,導致未來沒有城市愿意舉辦奧運會了,又該怎么辦呢?
其實辦法還是有的。
第一,就是仿效洛杉磯奧運會那樣,把舉辦權承包出去。
交給資本方來處理,不敢說一定能盈利。起碼大概率不會虧。畢竟,燒的是資本方自己的錢,資本家可不會把自己的錢往水里砸。
第二,就是大刀闊斧改革,縮小奧運會的舉辦規模。
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極力主張擴大奧運會規模。他在擔任奧委會主席期間,奧運會規模越搞越大,承辦規格也越搞越高。開支自然也是越來越大。
當然,1980~2000年期間,奧運會還是個香餑餑,大把城市搶著辦,這也沒什么。
但雅典辦奧運虧本后,奧運會瘦身,變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因而當羅格接替薩馬蘭奇上臺后,為了保證奧運會能良性發展下去,他便極力主張削減奧運會規模。
也正是在他的任內,很多冷門項目被踢出了奧運會。
然而,辦這個事,是很難的。因為入選奧運會正式比賽的項目,誰都有自家的領地,誰也不愿意被踢出奧運會。
當年摔跤被奧組委踢出奧運會,后來又被俄羅斯施壓而返回,就是最好的例證。
所以雖然羅格主張精簡奧運會規模,但是他的成效不大。
現在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雖然偶爾也提削減奧運規模,可越是提削減,奧運會的規模反而越大。搞得現在辦奧運的開支,越來越難以控制。
未來可以預見,將來如果沒有城市承認愿意辦奧運了,除了像84年洛杉磯奧運會那樣,把舉辦權承包出去外。
另外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把奧運會中觀眾緣不高的項目,都剔除掉。
比如把什么小輪車,馬術,現代五項等群眾基礎和普及率不高的項目,全部拿掉。只保留足球,籃球等熱門項目。
只有保留這些熱門項目,才能維持奧運會的關注度,才能通過比賽賺到贊助費。
總之,奧運會瘦身,勢在必行。否則僅靠資本運作,也是很難盈利的。
辦奧運這種事情,本質上,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盈利是關鍵,單純的賠本賺吆喝,沒人愿意擊鼓傳花,是注定不能持續的。
大陸辦奧運會竟然沒有虧損?[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