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超低頻無線電通信,無意中給地球套上了一個保護罩

2017年,NASA空間探測器在地球周圍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工“屏障”。

現在,已經證明這個屏障可以抵御遠超我們星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的“氣候”。

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在改造地球——,我們的活動也在改變地外空間。

但好消息是,與表面上的人類活動不同,我們在太空中創造的巨大氣泡實際上非常有益。

早在2012年,NASA就發射了兩個太空探測器,它們以大約3200千米/小時的速度穿過地球的范艾倫帶,或許還有它內部環境的資訊,

范艾倫輻射帶,指在地球附近的近層宇宙空間中包圍著地球的高能粒子輻射帶,主要由地磁場中捕獲的高達幾兆電子伏的電子以及高達幾百兆電子伏的質子組成,其中只有很少百分比像O+這樣的重粒子,范艾倫輻射帶分為內外兩層,內外層之間存在范艾倫帶縫,縫中輻射很少。范艾倫輻射帶將地球包圍在中間,范艾倫帶內的高能粒子對載人空間飛行器、衛星等都有一定危害,其內外帶之間的縫隙則是輻射較少的安全地帶。由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范艾倫于1958年發現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7年,范艾倫探測器(Van Allen Projects)檢測到,在地球磁場中捕獲的帶電粒子有一種奇怪的——危險的太陽放電活動,這種活動被一些低頻屏障阻擋,

經過調查,他們發現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個障礙物一直在積極地將范艾倫帶推離地球,現在輻射帶內側和60年代比,其實離我們越來越遠,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稱為超低頻(VLF)無線電通信的傳輸技術開始流行。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小組已經證實,它們可以影響空間中某些粒子的運動。

換句話說,多虧了VLF,我們現在有了人工太空盾,

麻省理工學院干草堆天文臺的埃里克森解釋說:“許多實驗和觀測表明,在適當的條件下,極低頻范圍的無線電通信信號實際上會影響地球周圍高能輻射環境的特性。”

甚低頻信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但它們是許多工程、科學和軍事行動中的關鍵要素。

它們的頻率在3 Hz到30 Hz之間,——太弱,不能用于音頻傳輸,但非常適合長距離或深海廣播編碼資訊。

甚低頻信號最常見的用途之一是與深海潛艇通信,因為它們的大波長可以繞過大的障礙物(如山脈),所以它們也用于困難的地形條件下。

沒有人想過在外太空使用甚低頻信號,但事實證明,它們已經泄漏到周圍的空間,并逗留了足夠長的時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保護罩,

科羅拉多大學部大氣和空間物理實驗室的丹貝克稱之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雖然防護VLF罩可能是人類活動對周圍空間的最好后果,但肯定不是唯一的——。自19世紀以來,尤其是在過去的50年里,我們一直在太空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當時大氣層核試驗風靡一時。

美國宇航局的研究小組解釋說:“這些爆炸在地球附近形成了人工輻射帶,對幾顆衛星造成了重大損害。人類對空間環境的其他影響包括化學釋放實驗、電離層高頻波加熱和甚低頻波,與輻射帶的相互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特征也可能是地外文明的線索。

該報告發表在《科學太空評論》上。

https://www . science alert.com/有一個人造屏障圍繞著地球,我們可以探測到它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