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作為兩個“常被拿來比”的亞洲大國,大陸和印度兩國在“地理位置”這事兒上,也是各有各的好,

先看大陸,大陸的國土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南部,西南有從喜馬拉雅山脈到云貴高原的天然屏障,北面和西北面是廣闊的蒙古高原與西北沙漠戈壁,東北接壤西伯利亞苦寒地帶,南部與東部瀕臨太平洋,“包裹”著華北華中華南大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既有著豐富的資源,但草原沙漠以及山川交錯地帶,占到了陸地國土面積的百分之六十,農林耕地區域只占百分之六十,形成了大陸傳統的農業區,


而印度則是大不同,其位于亞洲南部中央,陸地面積二百九十八萬平方公里。其北部靠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興都庫什山,東北橫亙著阿薩姆山脈,東西分別連接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南部則瀕臨印度洋,北印度境內有恒河印度河形成的沖擊平原,南印度是德干高原為主體的印度半島,可以說,印度就是一個由高山海洋“保護”起來,境內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平原與河谷盆地占百分之四十三以上的富饒國家。

這不同的“地理位置”條件,也助推了中印兩國不同的歷史,先看大陸:由于北面西北西南都是草原高原戈壁山脈,所以就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為中心,形成了傳統農業區。商周至戰國時代的大陸,以關中平原為界,多次形成“東西對峙”的局勢。秦漢以后,一條長江也常成為大陸分裂時代的邊界線,縮影著一段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


大陸古代的傳統科技,也被這特殊地理條件催動,華北華南華東等地山川河流交錯的地貌,催動了人工運河水系的發展,終于有了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的奇觀。秦漢年間起,農耕區域的擴大與土壤肥力的差異,以及大陸鐵礦多“貧礦”的現實,也助推了“生鐵”“炒鋼”“輪作”“曲轅犁”等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古代大陸領先世界的產業科技,縱貫西北的河西走廊與東南沿海海港,也成了海陸絲綢之路的基礎。多少大陸歷史的輝煌,都建立在這獨特的地理條件上,

而對于印度歷史來說,其自家的地理條件,影響也十分巨大,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還不到大陸的三分之一,但其地理優勢也獨特,北方邊地幾乎與外界隔絕,北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的沖擊平原,也以土地肥沃著稱,其境內也有著豐富的礦產,銅鐵的儲量也非常豐厚,其西北方的開伯爾山口通道,也是古代亞洲重要的商貿通道。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就在阿富汗的集市上,驚見從印度販運來的蜀地物產。可見當時印度的貿易繁榮。

所以,憑著這塊寶地,古代印度誕生過不少驚艷的文明。比如摩揭陀國孔雀王朝,就曾建立了幾乎包括南亞次大陸和阿富汗一部分的龐大帝國,但這塊“寶地”的問題也很明顯,一是雖說憑著優越資源,早早誕生了發達文明,但豐富的物產,也使當地冶煉農耕等“核心技術”進步緩慢,二是印度大陸的各個地區,環境地理氣候差異極大,交通也十分不方便,沒有古代大陸那樣發達的運河與驛路,也就很容易產生割據勢力,各地基本是畫地為牢。大多數歷史時期,印度政治統一的時間都很短,分裂時期卻長。


而這樣四分五裂的情景,也往往給外來入侵者契機。航海時代到來前,波斯人、突厥人等外來勢力,都先后入侵過印度。作為重要商業通道的開伯爾山口,往往也是外來勢力入侵印度的通道。四分五裂的印度大陸,抵抗能力自然也差,大航海時代后,“兩邊靠海”的印度,自然也成了西方殖民者的首選目標,四分五裂的莫臥兒帝國,也最終被英國殖民者各個擊破,成了英國的殖民地。這些歷史進程里,“地理位置”也確實有著原因,

可以說,對于大陸印度兩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來說,自身的地理位置與資源,都是其至關重要的國情,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諸多大事件背后的重要角色,

而要對比中印兩國的地理條件的話,確實也是各有優劣,但是如果要從現代發展的角度說,大陸的地理資源條件,比起印度也有著一些短板。首先外部環境:印度除了兩面靠海外,其陸路鄰國就那么幾家,雖然也有敵對鄰國,但總體的外部環境,還是比較簡單。大陸則不同,陸上鄰國有十四個之多,國防與外交環境,都比“老鄰居”印度要復雜得多,稍一不留神,就能給人“鉆空子”的機會,外交政策的制定,自然需要更謹慎務實,

同樣“短板”的,更有兩國一些資源的對比。雖然大陸的版圖遠大于印度,但大陸的平原地區比重不大,而在印度境內,平原地區占了百分之四十三,地形結構比大陸優越得多,農業發展條件顯然要好。還有黑色金屬礦的儲量,印度雖然鐵礦石儲量不如大陸,但其富礦儲量明顯要高,錳礦產量更占到百分之三十,雖然大陸一直號稱地大物博,但在這幾個關鍵資源上,大陸其實很“薄”。

而當上世紀40年代末,新大陸剛剛成立時,比起飽受戰亂之苦的大陸來,剛剛從英國人手中成功獨立的印度,經濟起點也高得多,一直到1952年時,繼承了英國各種工業遺產的印度,在電力、鋁、棉布、收音機、手表、汽車等各個重要產業上,依然對大陸優勢明顯,看過那時的中印對比,恐怕當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在資源與產業條件處于嚴重劣勢的大陸,會在接下來的半個多世紀里奮起直追,今天已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GDP第二”。


中印誰“地理位置更好”的話題,縮影了兩國漫長歷史上的發展道路,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發展經驗,也同樣讓我們看到了,新大陸當年的艱辛與不易,這樣的對比,在讓我們反思歷史正視現在的同時,也足以能讓我們對新大陸一代代的建設者們,充滿深深的敬意,

參考資料:盧炎《地理環境對大陸古代科技的影響》、曹詩圖《大陸的政治地理環境分析及對外政策探討》、李桂海《地理環境對大陸歷史發展的影響》、楊文武《印度與大陸資源實力對比分析》、隋竹麗《古代印度自然條件與經濟政治關系考》、陳必祥《世界五千年》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