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盡我的全部力氣\只想讓您和寶寶的每一步\走得快一些\輕松一些
—–韜韜爸爸敬上
在和很多寶爸寶媽溝通的過程中,韜韜爸爸發現經常能聽見一個詞—“膽小”
有的怕聲響,有的怕貓貓狗狗,有的怕陌生人,還有更常見的,怕醫生,怕黑,怕不認識的小朋友,基本上這一切,寶爸寶媽們更喜歡歸結為—我的寶寶膽子很小
有的家長呢,覺得這是天生的性格,也無傷大雅,默默無視
有的家長呢,鄭重其事(大多是男寶寶的家長),認為必須改變,想方設法地給寶寶“練膽”
怕什么給什么,去參加各種攀巖啊探險啊之類的各種“練膽活動”,結果寶寶每次都嚇得兩眼淚汪汪
“膽量”沒練出來,反而越來越內向,看見陌生人都不敢說話
這個事情呢,其實說大也不大,但是如果能給寶寶培養出一個自信勇敢,敢于挑戰敢于創造的個性,相信對寶寶未來的人生肯定有很不錯的幫助
今天,韜韜爸爸試著和大家討論一下關于這方面的問題,
據統計顯示,不同年齡的寶寶“本能式害怕”的內容并不一樣
0-1歲的寶寶:害怕來源于突如其來的變化
比如爆竹聲,犬吠這些對寶寶來說沒有征兆的聲響
比如突然光線亮度的變化
比如陌生的壞境,陌生的人(一般來說6個月后寶寶才會有比較明顯的認生反應)
這個時期的寶寶本能的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多,探索的欲望也還沒那么大,遇到沒準備好的變化時,往往會條件反射一般的更多表現為害怕而不是好奇
1-3歲的寶寶:害怕來源于糟糕的體驗
這個時期的寶寶所害怕的東西就沒有那么固定了,尤其對于很多不能時刻陪著寶寶的上班族爸爸媽媽來說會覺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
這個時期的寶寶活動能力大大增強,探索世界的范圍也變大了,他們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很可能有一些事情給了他們不好的體驗和反饋
然后,寶寶就很可能會對相同的或類似的事物變得敏感而膽小
比如洗澡的時候腳下滑了一下,和小動物玩的時候被小動物突然的動作或者聲響嚇了一跳,被尖銳的物品刺到的痛感,在醫院打針時不舒服的體驗等等等等,都會給寶寶留下持續的影響
甚至是僅僅因為卡通片里面做壞事的角色長著一副兇巴巴的嘴臉,會讓寶寶在生活中看見類似的人或者表情時會產生強烈的反感和恐懼感
這種害怕,其實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一種自我學習修正,讓人能本能地遠離威脅和傷害,但是由于寶寶年紀太小,還無法理解很多“糟糕體驗”背后的真正原因,所以就會顯得膽小敏感
3歲以上的寶寶:害怕來源于豐富的想象力和爆炸性的資訊接入
人類本能恐懼的一大來源是未知,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感可能比任何具體呈現的東西都來得大,這是因為在未知的時候,人會把自己內心最畏懼的事情假想出現
這個年紀的寶寶進一步擴大了和世界的接觸,所見所聞也更加寬廣自由
身邊也許不再只是友善的親人,還有更多的新人新事物新知識快速地涌入寶寶的生活
與此同時寶寶大腦的發育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們會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各種各樣的認知,這些東西都會在特定情況下成為寶寶恐懼的來源
還有一些是家長們強加給寶寶的恐懼, 比如經典嚇唬孩子的橋段,狼來啦,警察來啦,不聽話就帶你去打針,再鬧就告訴老師,再不走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
如此一來,寶寶自然而然聽見這些東西就會產生恐懼,并且會在這時候在腦子里面想象出他能想象到的最可怕的東西
事實上,怕是人類的本能,更是基本權力,
盡管我們都會在別人害怕時安慰一句“沒事的”“不用怕”之類的話,但即使是我們自己,也同樣會有著無數害怕的、難以面對的事物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是成年人,和孩子們有著根本性的認知區別,就單純的認為寶寶“怕”某些我們認為不可怕的東西就覺得寶寶不對,不優秀。
我們自己害怕的不少事物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不同樣是不值一提,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理解和鼓勵,不應該動不動就給寶寶貼標簽“膽小”,這是過去的家長最愛做得一件事情,
我們自小被家長貼過的標簽還少嗎?
除了膽小,還有懶,貪吃,貪玩,調皮等等等等
貼這些標簽的影響是什么呢?
是被貼標簽者出于對父母無條件的信任,也接受了自己是膽小,是懶,是貪吃貪玩的人,然后慢慢失去對自己的信心,更沒有改變的動力—-是啊,我這個人就是這樣,我媽自小就說我懶/膽小/固執
給孩子貼這種負面標簽唯一的作用就是傾瀉你自己的負面情緒
而孩子,只能無辜的成為接收你負能量的垃圾桶
首先韜韜爸爸想引用一句很喜歡的話
“真正的勇敢不是從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的要死,卻從不退縮”
還有另外一句(與今天的話題無關,純個人分享)
“真正的包容不是你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我原諒你;而是你很好,我也很好,只是我們不一樣而已”
我們想讓“膽小”的寶寶“勇敢”起來,我們實際上需要的是兩件事
1.逐步處理掉寶寶現在所畏懼的事物
2.逐步讓寶寶習慣去挑戰恐懼,了解恐懼;而不是逃避恐懼
雖然是兩件事,其實也相當于一件事,因為在處理寶寶已經產生的畏懼的過程中,寶寶就一直在養成挑戰恐懼、了解恐懼的習慣
具體的操作上,韜韜爸爸給出以下一些建議
第一:我們應該避免在生活中無意識地給寶寶制造恐懼或威脅。
比如上面說到的用“醫生、警察、狼外婆”之類的恐嚇寶寶,就是典型的錯誤示范
這里我還要額外提一句,臨近學齡的寶寶,很可能會在家里聽到一些“這樣你去幼稚園/國小怎么辦?老師肯定會懲罰你的”“學校的老師會不喜歡你的”“這樣賴床你下個月上學肯定天天遲到被批評”之類的話,這些話也許是正確的,但卻是無用的,負面的,寶寶本來就需要巨大的勇氣去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巨大變化,對于大人口中的“幼稚園/國小”一無所知,家長們卻時時刻刻在生活中給寶寶暗示學校是可怕的,是不友好的。這樣你還希望將來寶寶可以順利過渡到上學階段?還想他能夠很好的適應校園集體生活?不是天荒夜談嗎
第二:消滅畏懼的方式,不應該是逼著寶寶強行面對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方法,爸爸媽媽們覺得這根本沒啥可怕的啊,寶寶這么怕是因為不了解,沒事兒,那就天天去,直到你不怕為止
這種方法不光大多時候起效慢,效果差,還可能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越來越膽小,甚至留下心理創傷
還有相對溫和一些的,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雖然比上面的這種強迫法要好一些,但也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對于寶寶而言,他仍然是在逃避而已
第三:正確的引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我們不要想著一口吃成胖子,對于寶寶害怕的東西,給寶寶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去適應,在某個層面上來講,就是“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韜韜幾個月的時候被一個突然發出聲音的玩具嚇到后,導致往后很長一段時間對所有會發出聲響的玩具都非常畏懼
這時候,我應該做的不是不停拿有聲音的玩具不停地刺激他,而是準備一個僅僅會發出柔和聲音的玩具,并且關掉聲音功能,先讓他熟悉,當他對這個玩具熟悉了,放心了,我再打開聲音功能展示給他看,讓他自行決定是否要繼續玩這個玩具,等到他完全對這個玩具發出聲音都不再有戒備的時候,我再準備一個聲音更大的玩具,并且告訴他這個聲音會有點大哦,再次讓他自己決定接近這個新玩具。
這個過程不是一小會,可能會是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隨著柔和的漸進的推進,最后韜韜不再對有聲音的玩具產生恐懼心理了,因為他明白到,這并不會傷害他
第四:陪伴和示范,用安全感抵抗恐懼感
當寶寶對一個東西恐懼的時候,我們第一步要做得,首先是陪在他身邊
告訴他,你不是孤獨的。等到他情緒穩定下來,確定自己是安全的,
這時候,我們可以親自示范去“挑戰”這個令他害怕的東西,或者展現這個東西有趣的地方
比如寶寶第一次玩滑梯害怕,我們要首先陪伴和安撫他,給充足的時間他自己去觀察和思考,不要急著讓他就去玩。
隨后我們可以親自上去玩給寶寶看,伴隨著大聲的歡笑和夸張的表情,讓寶寶明白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第五:通過語言,具象化恐懼的來源,從而消除恐懼
比如寶寶怕黑怕鬼,不要空洞地和他說沒有鬼不用怕之類的話
試著讓他深入地去靠近他的想象
比如和他聊聊
哦,那你覺得鬼是什么樣子的?鬼會做什么?鬼有朋友嗎?鬼會不會尿床?鬼有善良的嗎?
一步一步打開寶寶的思維,讓他從虛無縹緲的想象中回到現實
通過你和他溝通的過程,解答他的疑問,糾正他錯誤的思想,
這樣漸漸的,他就變得可以面對恐懼,而不是一味逃避了
韜韜爸爸相信,只要寶爸寶媽們保持耐心,一步一步地陪著寶寶戰勝一個又一個的挑戰,你的寶寶就會漸漸變成一個既勇敢又聰明,既膽大又心細的,優秀的人
(責任編輯:王倩楠_NBJS12706)
嗯嗯!方式方法很重要!
這些話有時候會不經意說出來吧,以后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