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和比利時,如何在英法德的夾縫中獨立?

“低地國家”通常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統稱,以荷蘭為例,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位于海平面以下,依靠發達的水利設施和攔海大壩才,不至于變成一片澤國。


從位置上看,低地國家處于英、法、德三大強國的夾縫當中,按理來說應該是艱難求生,但事實這三個國家不僅過得十分滋潤,而且還曾在歐洲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單就體量而言,低地三國中面積最大的荷蘭也不過4.1萬平方公里多一點,人口更是只有1740萬上下,但就是這樣一個蕞爾小國卻曾經主導全球的海上霸權,


17世紀無疑是屬于荷蘭的時代,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靠商業立國的荷蘭建立起此前從未有過的信貸和股份合作模式,這種開創性的嘗試不僅為現代商業規則奠定了基礎,也促使荷蘭成為碾壓歐洲各國的貿易巨頭,


巔峰之時,荷蘭一家持有的艦船數量大約相當于全球的一半,無論在非洲象牙海岸,還是在東南亞香料群島,抑或是美洲加勒比海域,到處都能見到這位“海上馬車夫”的身影。只有后來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二戰后的美國,海上優勢才能與此前的荷蘭相提并論,


至于比利時,這個沒有自己語言的國家,貌似在西方侵略亞洲的歷史中找不到它的身影,但殖民非洲的名單里絕對少不了這個國家,


原本在非洲中部有一個巨大的土著國家稱為“剛果王國”,但在今天的世界版圖中已經分裂為剛果(布)、剛果(金)和卡賓達(安哥拉共和國的一個省),三者當中以剛果(金)的面積最大,而其在獨立以前對應的就是“比屬剛果”,另外兩個分別是法屬剛果和葡屬剛果,我們很難想象比利時這樣一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國家,竟然會在非洲占據這樣一片廣大的殖民地,但事實就是如此。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低地國家有著直面海洋的地理優勢和前瞻視野,另一方面則是萊茵河與大西洋帶來的雙重影響。

萊茵河是西歐最具經濟價值的大河,發源于阿爾卑斯山的河水一路向北流淌,途經瑞士、奧地利、法國和德國等國家之后匯入大西洋,而最后的入海口正是荷蘭鹿特丹,進入近代以來,海洋貿易愈發在經濟發展中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而商品從北海方向進入歐陸腹地最便捷的路線便是船運至鹿特丹港,然后沿萊茵河航道抵達沿途歐洲各國,


此時低地國家就表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坐擁大西洋與萊茵河航線的交匯點,低地國家逐漸發展成一塊驚艷歐洲的經濟區,這同時也能夠解釋為什么荷蘭能夠在17世紀率先崛起,并成為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貿易中心。

不過“成也位置,敗也位置”,當英法德三國崛起之后,低地國家就面臨著如何應對大國爭霸的難題,所幸在多數時期,歐洲大國的勢力并不足以碾壓其余強國,這也使得低地國家即使在一段時間內會經歷曲折,但很快就能夠恢復獨立,


對英國而言,歐洲大陸上無論哪個國家一家獨大都不符合英國的利益,所以數百年來英國人始終在竭力保持歐陸勢力的均衡。鑒于低地國家的經濟優勢,無論其被法國吞并,還是被德國拿走都將打破這種平衡,所以英國一定會盡力保持低地國家的獨立。

反之,對德國和法國而言,盡管它們都想獲得這片地區,但對手和英國顯然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它們能做的只有在實力足夠強大時,通過武力進行奪取。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從低地國家“借道”便是平衡被打破后的直接體現,但正如前文所述,英國和對手不會讓這種情況輕易發生,所以戰后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又迅速恢復了獨立,


圖-阿姆斯特丹

如今低地三國仍舊在歐洲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這里也是世界上最為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之一,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