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的年輕人,消費也“下沉”了


燃財經(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 | 朱曉宇 鄧雙琳 杜曉玲 郭一夢

馮曉亭 薛亞萍 曹楊

編輯 | 楊潔

隨著90后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抓住年輕人”幾乎是所有品牌的共同認知,但是,留住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難,因為,這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以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更加難以捉摸。

過去,年輕人更重視別人的認可,需要用品牌來標榜自己的生活品味,但現在,年輕人更注重“取悅自己”,只會為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花錢,其他的消費,會更追求性價比。

在傳統制造業當道,電商還未崛起、企業創新力還不成熟的階段,一家公司依靠一位代言人就能打造出一款經典品牌,從而在消費者的內心樹立起超強的品牌消費意識,這家品牌或許就能獲得長達十幾年的持續化經營,

但是,隨著電商平臺的崛起,以及年輕人消費觀念的轉變,在當下的消費環境中,品牌想要“一勞永逸”的做營銷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根據第一財經報道,以快速消費品領域為例,最新的調研表明,每隔三分鐘,就會有一個新產品誕生,90%的廠商都在過去一年中推出了新產品,但大部分產品都沒有為品牌帶來增量或者新的消費者。其中,只有28%新品為品牌帶來了銷售額增量,只有6%的新品為品牌帶來了新消費者。

京東零售CEO徐雷就曾提起過,95后的年輕人們“對品牌的忠誠度是極其低的”。他說,除非這個品牌本身就是品類的代名詞,不然95后的消費者經常會嘗試一些新的品牌,切換速度非常快,所以大家會發現,這幾年在大陸以及國外出現了很多所謂的“網紅品牌”,

網紅品牌能不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百年老店,這并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那些更小、更細分的消費偏好和需求中,能夠催生新的品牌,也是很多人的消費觀念正在“下沉”的體現,網紅產品、小眾需求和極致性價比,開始迎合了許多年輕人的消費特性,他們的消費理念,更注重個體的內心感受,而非對“品牌價值”的追求。

本期小酒館,我們也和一些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消費故事,他們中有的人在當年還是個堅定的“品質生活黨”,買運動鞋必耐吉(NIKE),行動電話必定是蘋果,咖啡必買星巴克,但現在月薪上漲了,反而愛上了回力鞋和瑞幸咖啡;還有人從不看價格、認為砍價“low”,變成了拼多多的常客;也有原來買東西注重“逼格”的人,現在成了羊毛黨和1688愛好者。

正如徐雷曾表示的,這些90后、95后的消費者是極具個性的,尤其是大陸的這些年輕消費群體,他們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判斷或者選擇,他們會形成很多自己非常小的圈層,而這些圈層就會產生出各種各樣的偏好,進而創造出非常非常多的細分市場,衍生出非常多的新品牌、新機會。

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品牌成為網紅,泡泡瑪特登陸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和中老年群體一樣,在拼多多和1688上追求性價比,也都成為這種消費傾向最好的注腳。

月薪3k買耐吉(NIKE),月薪15k選回力

美式 | 30歲 互聯網從業者

我參加工作有幾年了,工資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我覺得自己的消費觀念,反而是在持續“下沉”。

2013年6月,我大學部畢業,當時扣除五險一金之后的月薪不足4千元,這些錢就擔負起了我一個月所有的開支,包括衣食住行和社交,說實話當時生活挺拮據的。

但即便是這樣,我當時卻還是特別喜歡買品牌商品。我記得人生中第一次使用分期付款,就是在北京清河的五彩城買了一雙耐吉(NIKE)鞋,花了我當時月薪的三分之一,然后還款用了6個月。

2014年底,我買了人生中第一部iPhone,花了6000多元錢,也是分期付款,因為我當時還沒什么存款。那會兒并不懂什么行動電話,但是就是下意識覺得我要買蘋果行動電話,仿佛手里拿著的是iPhone,我整個人的感覺就很不一樣。之后,我連續3年跟著蘋果產品的迭代買新機,出了就買,都是分期,


我開始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當然是喝星巴克。我記得當年星巴克和廣發信用卡曾聯合做活動,在夏天和冬天的特定時段會有個“周五指定飲品買一送一”的活動,我為此特意辦了一張廣發信用卡,就為了能多喝一杯星巴克。

這幾年,我工資也漲了。現在15k的月薪在北京比上很不足,但比下也算有余。可我卻發現,自己的品牌消費欲望變低了,并不想追求所謂的品牌或者大牌。

我剛畢業那會兒覺得回力的帆布鞋特別“low”,但現在我已經買了兩雙,還覺得特別好穿,我現在手上的一部大陸品牌行動電話已經用了快3年,我覺得它只要不卡頓、不死機,用起來挺流暢的,就沒必要換。最有意思的就是我對星巴克認知的變化,從認可它的“逼格”很高,變成了這不過是一種飲品而已。

現在,我也是瑞幸咖啡的用戶,搶它的消費券,還進了它的用戶群,

我是什么時候發生了這種變化?連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覺得變化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我的心理變得成熟了吧。以前我覺得衣服鞋子是穿給別人看的,要盡可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現在我覺得,衣服就是用來保暖的,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當然,品質還是要有的,只不過我不一定非要所謂的大牌了,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把錢花在更需要它的地方,不必再為“品牌溢價”買單,

以前追求品質生活的我,開始用起了1688

圓圓 | 25歲 互聯網公司PR

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消費主義“洗腦”的人。

前幾年消費主義盛行,各式各樣的種草大V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冒出來,這些KOL在社交平臺上大肆宣揚著“女孩子要對自己好一點”的言論,而“好一點”的定義都是從物質出發,比如,護膚品至少要是全套的CPB、SK2或Lamer,口紅至少要有十支以上且都是兩三百塊的大牌,衣服和包包決不能是淘寶雜牌,買不起大品牌,至少也要是原創設計師獨立設計的小眾品牌。

每天浸潤在這種網路環境之下,我的消費觀也被這種“精致主義”的文化逐漸滲透,買東西一味地追求品牌,因為我覺得只有品牌才能夠堆砌起生活品質,

我后來發現,這種情況越來越甚,甚至偏離了生活的本質。比如,我打算健身,但健身的時候我更注重的是健身服和健身裝備是否“有逼格”,反而不在意健身效果如何;做飯的時候,會注重烹飪用的鍋具、餐具是否“上檔次”,反而不在意烹飪出來的味道如何。

而我那時只不過是個剛畢業兩年的職場萌新,幾乎所有的收入都用來購買這些我認為能夠提升生活品質的東西,不知道是我在享受生活,還是生活在“綁架”我,

2020年初,疫情突然來襲,我丟了工作,也失去了收入來源,這時候我才知道,沒有存款意識的人,是有多么不堪一擊,家里那些有“逼格”的物件其實買到手的那一刻就貶值了,在閑魚上賣至少要自降一倍的價格,還不一定多久才能賣出去。

這些平時彰顯著生活品質的東西,在急需用錢的時候幾乎不能幫上我分毫,

好在兩個月后我又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但經歷過“黑天鵝”以后的我,已經不會再盲目去追求所謂的生活品質了。

換工作以后搬了家,也需要添置不少物件,朋友推薦了淘寶的1688給我,我逛了一圈,發現1688上的一些東西和淘寶上是一模一樣的貨,但是價格卻出奇的低,一套竹筷淘寶賣15.8元,而1688上一套一模一樣的竹筷只需要1.4元;淘寶上一個小眾ins風的盤子要十幾塊甚至幾十塊錢,1688上卻只需要4元錢。


我在1688上買了所有需要新添置的物品,合計下來總共還不到150元,而且這些生活用品的質量和樣式都不錯,并不比我以前所追求的“品牌”差到哪里去,

此后,我便愛上了在1688薅羊毛的快樂,連衣服也開始在上面“淘”了,一模一樣的秋冬打底褲在淘寶上賣80多,1688上只需要賣17元,它不香嗎?

何況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很多商品,雖然貼的牌子不一樣,但老家同根同源,都是從義烏流出來的,說到底,我還是識破了消費主義的陷阱,那些大V所鼓吹的精致主義,不過是制造一個帶貨的借口,去綁架你消費,

我已經逃出來了,但還有很多人陷在其中,看看現在那些年輕人“網貸”的文章就知道,這些消費陷阱何其之深,

其實,品質生活的重點不在于品質,而是在于生活。有一顆積極生活的心,還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和對抗風險的能力,這才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

原來我瞧不上拼多多,現在卻“真香”了

曲圖圖 | 26歲 新媒體運營

沒有人能夠逃得過王境澤的“真香定律”,比如我,

當初被人安利拼多多的時候,我是無語的,因為我很驚訝竟然有我的同齡人在用拼多多,以前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有我媽和我阿么才會用的APP。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我待在家里,多次下載多次卸載后,我被拼多多成功“拿下”,我現在使用它的頻率,已經超過了淘寶,

在家那段時間,我要買些烘培原料,但是我發現在淘寶上買竟然跟實體店價格差不了多少,于是我試驗了下拼多多,沒想到價格便宜,5元還給包郵,評論也還好,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下了單,發現東西還不錯。


我后來又嘗試著買了幾次家居用品后,購物熱情就像開閘的洪水一般迸發了,我花了一周時間在拼多多上刷各種東西,買了一堆物美價廉的日常用品,需要的、不需要的,頁面上推薦的我感覺有意思的東西,都買了回來。有一次我無聊到還買了一個“錦鯉戒指”,雖然戴了兩天,就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但還是覺得很值,

我大量的購物時間開始花在拼多多上面。以前我是不用拼多多的,因為在我看來,逛這些平臺,找人“砍價”,是老年人才會喜歡的事,而我喜歡的東西,和中老年人,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我才突然發現,用不用它,和年齡無關,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我喜歡做手賬,也需要經常去買很多特別的貼紙、貼畫、膠帶之類的東西。以前我都是在潮玩店里去買,現在我也在拼多多上找它們,一元多的貼紙竟然還能包郵,簡直不要太方便。就這樣,我在很多家店里都買了不同樣式的東西,關鍵是每家店花的錢都是七八元左右,這些在淘寶的精品店里都不包郵,

現在買生活用品,我也會先打開拼多多,合適了都是直接買,當然,我買衣服鞋子什么的還是用淘寶,

前兩天當我得知拼多多上開始拼勞斯萊斯的時候,我才知道,竟然有比在拼多多上買蘋果行動電話還狠的,還有啥是拼多多不能拼的?

我用700元買到了同款“加拿大鵝”

西瓜 | 23歲 新媒體從業者

“等我掙錢了,我一定去買正版大品牌,”大學部時候和朋友出門逛街,看見商場里的品牌店鋪,我只能進去逛一逛,從來不敢剁手去買,畢竟一件衣服就可能要花掉我兩個月的生活費。

因此,買“品牌”貨就成了我工作后的購物首選。畢竟在穿戴潮流上,不能落在別人后面嘛。盡管我畢業不久,工資不算太高,但是我買著高興,

有一段時間流行某品牌的大黃靴、彪馬的蕾哈娜經典款,我周圍的朋友們人手一雙,成為了潮男潮女的出街必備,我也不例外,對它動心了,但是那陣子我確實手上的錢緊,我偷偷去找了某寶上的潮鞋代購,他們那里平均200元的價格就能買到一雙款式一樣的鞋,我開心壞了,

我開始去嘗試找所謂的明星產品“同款”,有時候運氣好,買到的東西質量很好,有時候也會踩雷。朋友看見了,有時候還會跟我要鏈接,也一起省錢,但其實我們心里都清楚,買所謂的“同款”,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罷了,


有一次,我本打算買一件“加拿大鵝”,去實體店試了一下,準備入手的那一刻,看到價格我猶豫了,這一件10000元以上的價格,幾乎是我這個月全部工資,我最后還是放棄了。

后來我打開行動電話,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了“代購”資訊,我看到一件同款衣服的價格才700元,沒有猶豫就下單來看看質量如何,出人意料,這件衣服的質量讓人驚訝,雖然不是大牌,但穿在身上的效果不比正品的差,保暖的程度雖還比不上正品,但也值這個價格了。

要說上大學部時候,買“同款”是為了省錢、滿足自己追求大牌的虛榮心。但現在已經畢業工作了,我也還是會買。朋友有時對我說:“買一雙2000元左右的鞋、幾百元的衣服,應該不會給你造成太大的經濟壓力了,這時你為什么有時候還去買同款呢?”

但我知道,我現在想要買“同款”,已經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品牌了,我只是單純地認為,不值得在這些服裝類的商品上,搭上我全部的薪水,我喜歡時尚感,但卻只是喜歡自己搭配自己的快樂,買起衣服來還是個“月拋型”,用不超過1000元的價格,去獲得一個大牌同款、又不缺乏潮流感的商品,即使過幾個月我不喜歡了,我也不會覺得心疼。

獨立生活后,我成了一名“羊毛黨”

莫得 | 24歲 自由職業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在畢業離家獨自生活前,我從不知原來網上購物有“隱藏優惠券”、線下店鋪會有“低價團購”等各種省錢的渠道。

和爸媽住在一起,靠爸媽給自己生活費時,我買東西是不看價格的,我喜歡什么、覺得什么好用或者有需求,我就去買就是了。頂多注意下,總價不要太超過我爸媽的接受范圍就可以了,買東西討價還價,那是中年人的專利。

第一次體驗“薅羊毛”,還是幾年前,我在淘寶上看中了一個儲物箱,打算下單購買時,想起了舍友之前和我提過,淘寶下單前可以先搜一下有沒隱藏券,會便宜點。于是我請教了一下舍友,并通過她分享的鏈接,獲得了15元的無門檻優惠券,這也意味著我便宜了15元買了一個箱子。我這才恍然大悟,上網買東西也有省錢之道。之后凡是網購,我都會事先搜索下優惠券,

但是我不是單純就喜歡省錢。除了找優惠券以外,看“成分表”也成了我購物前的一大準備動作。同為“蛋白質3.6”的優質牛奶,被不同品牌冠以“有機可追溯”、“專屬牧場”等宣傳語后,一盒牛奶的單價能相差好幾塊,可是各自的配料表都只有“生牛乳”這一成分,當然不排除有的消費者會考慮口感等其他方面,可對我來說,配料表和成分表一樣的商品,普通價購買就行,我認為之間的差價更多是品牌溢價。


而在此之前,我的消費習慣與我父母一樣,覺得品牌就意味著“安全可靠”,所以買牛奶時我十年如一日選擇本地某品牌牛奶,可是現在我覺得,同等價格還有很多可選擇的品牌。當然不一定是買便宜的東西,只是同等價位選擇更合適的同品質商品。

為了能及時“薅羊毛”,我特意關注了一名“羊毛原PO”,他每天會在微博上發布優惠券和最佳訂單參考,我們稱之為“作業”。每天我都會瀏覽這個原PO發布的資訊,遇到合適的就會參照“作業”下單,除了一些得靠“搶”的地板價商品大多時候我趕不上外,日常組合用券的活動我基本都能趕上,

因為全品類券和商家活動很多時候可以同用,先領券然后遇上商品有折扣的,就相當于折上折購買了這件商品,5元的濕廁紙,兩元多的餅干……都是我“抄作業”的成果,當然我的這些“戰績”在其他大神眼中不足為奇,有網友可以做到優惠券后花幾分錢就買到上百元的產品,但于我自身而言,我很知足,因為這已經足夠劃算了。

這段時間“廣西優惠券”也很火,搶到廣西消費券和用上店鋪的隱藏優惠券后,可以做到不到兩元就買一包螺螄粉。雖然在這之前,我都是某一個品牌的“忠粉”,但是在嘗過低價品牌的螺螄粉后,我覺得味道也挺好,所以下次我還會選擇它。既然味道和品質都差不多,那當然是要買性價比最好的啊。

就算開著寶馬,買鞋也不追大牌了

張偉明 | 35歲 某互聯網公司中層

我今年35歲了,在北京打拼十年,有一輛寶馬5系,房也有了,房貸還在還,我在有些人眼里應該是妥妥的中產,但我自己知道,我這點財富和“有錢人”相比,中間還差著北京10套別墅,

我的消費理念很簡單——實用為主,我早就已經過了靠外在的穿著來滿足虛榮心的年齡。我清楚地知道哪些商品是我的虛榮心溢價,哪些是真正的需要。

我穿過價值5位數的行頭,但那穿上真的不夠舒服,只是在某些商務場合適用。平時我喜歡穿耐吉(NIKE)的平價運動鞋,也喜歡限量版的AJ,但我有時也會買“A貨”——仿照限量版球鞋設計的類似同款,


我知道我買的便宜球鞋只是看起來類似大牌,但看到了合適的還是會買,原因是,有些配色好看的鞋款被炒上了天,我既買不到,也不想無聊的花冤枉錢買。“A貨”盡管不是真的,但我很喜歡。我有時候覺得,這些鞋的質量,其實和我買過的真鞋的質量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那我又何必花冤枉錢。

眾所周知,高價的AJ并非運用了什么高科技或者珍貴的材料,而是靠配色設計俘獲了大眾的芳心,或者跟其他品牌聯名,鞋身上多了另一個品牌的LOGO,是品牌賦予了它們更高的價格,

但有趣的是,當我開著我的寶馬出門,一腳從車里出來,并沒有人發現過我穿的是平價鞋。到現在為止,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懷疑我的鞋是假的,除非我主動告訴他們,

有時,當我告訴朋友們實際上我穿的是同款鞋時,朋友們一致都夸我消費理念健康,沒有一個人認為我虛偽,

追求性價比,買到假貨也得將就用

小豬 | 24歲

這幾年,我的消費觀念正在一點點轉變,對于大牌、品牌的意識越來越淡薄,盡管工資在上漲,但在購物消費這方面越來越節約,反而還比不上曾經的學生時代,

上學的時候,我買東西極其講究,買褲子不會挑選200元以下的,一款大衣便宜的都要八九百元,我家柜子里都掛滿了我的衣服,有的甚至都沒上過身、沒穿出過家門。

彩妝、保養品這些用到臉上的東西我更是一點都不含糊,雖然不是最貴的,可起碼是日本法國等知名品牌,一支CPB、愛馬仕的口紅也是四五百元起步,一套保養品算下來也要一千多元,雖然用起來也無功無過,也沒有宣傳的效果那么好,但是總覺得大品牌用起來更安心,

但是工作以后,我的消費欲望反而比不上從前了,我不會再刻意追求那些大牌,反而更注重性價比。

我之前聽說快手上辛巴的直播間里商品打折力度大,我去看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辛巴在直播賣東西的時候聲情并茂,演講很用力,好像每一件便宜的商品都是為了粉絲,從品牌方那里硬拿來的折扣,于是我在他的直播間里下單了一款某品牌口紅,比官網旗艦店便宜了整整一半。


我高興了好幾天,結果收到貨的時候傻眼了。這款口紅不論是包裝還是膏體質地,都跟我之前的不一樣,即便只拆封沒有使用,但是客服也不接受退貨,只能將就用了。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雖然開始注重性價比,但對一些號稱打折力度很大的大牌,我基本上不會考慮了,因為圖省錢的后果就是容易買到假貨。現在我對一些比較平價的品牌反而比較鐘愛,就像一些大陸醫用級的護膚品牌,我就很喜歡,它比大牌便宜,也不比大牌差,

現在,我開始喜歡在淘寶上不斷對比性價比、找打折商品。我有一件從淘寶79元買來的牛仔褲,穿起來比優衣庫三四百元的還要舒適有型,我買到過一件打三折的李寧棒球帽,39元戴起來也不差,口紅這塊,我現在既買國貨品牌,也買大牌。反正,在我喜歡的前提下,只要質量過關,東西越便宜越好,

我想這些消費觀念的轉變,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開始掙錢了以后,知道錢來得不容易,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年少無知的時候容易被收割智商稅,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慢慢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知道了一些大品牌營銷的“陷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年紀大了之后,我開始規劃未來的人生,懂得為明天儲蓄,希望能給到自己足夠多的安全感,

*題圖來源于視覺大陸,文中配圖來源于pexels。應受訪者要求,張偉明、莫得、圓圓、美式、西瓜、小豬、曲圖圖為化名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深圳更慘!深圳本地人只占總人口1%,城市人只占4%,剩下95的是農村仔和鳳凰男,個子幾乎都過不了475,這些男的偶爾出現幾個有房有車的,實際負債幾百萬,平時豬肉都不敢多吃!哪個女的跟過去簡直就是掉坑里一起還貸!比北上廣慘多了!

  2. 月薪三千的沒有房貸所以耐吉(NIKE),月薪一萬五的房貸車貸一萬三實際可支配收入兩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