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本文由綠地集團特約制作
這是一座
天性如火的城市
它火爆
從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
到網紅小龍蝦、網紅奶茶
(排隊購買茶顏悅色的人,攝影師@任俊豪 )
▼
它火辣
剁椒魚頭、辣椒炒肉
米粉、口味蝦、臭豆腐
用熱辣純粹的口味
征服人們的味蕾
(左右滑動觀看,長沙的美食,從左至右依次為臭豆腐鹵蝦、豬油拌粉、糖油粑粑、牛肉粉、臭豆腐,攝影師@劉眾、劉眾、羽塵VISION、丁俊豪、羽塵VISION )
▼
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這座城市的文明
如火一般延續不熄
從商代的青銅重器
到馬王堆的驚世國寶
(長沙商代人面紋方鼎,攝影師@柳葉氘)
▼
近百年的崢嶸歲月里
無數仁人志士匯聚于此
燃燒如星火般的生命
點燃革命的燎原烈焰
(橘子洲頭毛主席雕像,右側為正在修繕的工人,攝影師@楊照夫)
▼
今日的它
GDP進入萬億級別
2019年增速更是高達8.1%
在萬億級城市中名列第一
(日出時分的長沙市,圖中上方為賀龍體育館,攝影師@陽仔)
▼
與此同時
相對穩定的房價
宜居的城市環境
豐富的娛樂和美食
又讓它連續多年上榜
“大陸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單
(長沙黃興行人徒步區,攝影師@楊輝)
▼
它曾遭烈火焚身
卻一次次浴火重生
究竟是什么
讓它脫穎而出?
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是古往今來的長沙人
他們靠著一股
“吃得苦,耐得煩”的韌勁
延續著長沙千年文化之薪火
又憑著
“霸得蠻,不怕死”的剛強
點亮了長沙熱烈火辣的青春
01
山水沙洲
湖南省三面環山
僅在北部留下一個開口
中部的地形也并不平坦
而是一大片丘陵與盆地交錯起伏地帶
被稱為湘中丘陵盆地
長沙
就位于湖南省東北部
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區域
(湖南省地形圖及長沙位置示意,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其西邊是雪峰山余脈
東邊是幕阜山、連云山、九嶺山
(長沙地形圖,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最為人所熟知的
是湘江西岸的岳麓山
(請橫屏觀看,近處為岳麓山,攝影師@晟龍)
▼
暖濕氣團和干冷氣團
在山地中郁積盤旋
使得長沙降水極為充沛
冬季陰冷潮濕
夏季則悶熱如蒸籠
(長沙市內的平流霧,攝影師@朱駿杰)
▼
在水的滋潤下
杜鵑、香樟、松柏等植物
如火一般瘋狂生長
遍布山林
(位于長沙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園,攝影師@高興建)
▼
降水匯聚成溪流
溪流匯聚成江河
最終匯入湘江
(湘江,左下方近處的兩條河流從近至遠分別為撈刀河、瀏陽河,攝影師@晟龍)
▼
湘江下游流速較緩
泥沙在河道中沉積形成沙洲
望去“白沙如霜雪”
因而古人稱此地為
“沙”
這是“長沙”得名的說法之一
其中最大最長的一條江心洲
因長有橘樹而得名
橘子洲
(請橫屏觀看,橘子洲全景,攝影師@李咸良)
▼
湘江一路滔滔向北
接納瀏陽河、撈刀河等支流
最終匯入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不僅開闊
且時常風浪大作
在航運技術并不發達的年代
無異于一道鬼門關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根據他人記述和自己想象而描述的洞庭湖風浪大作之景象,雖有夸張成分,但對于航運技術不發達的古人而言,洞庭湖確是一道不小的交通障礙)
▼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日星隱曜,山岳潛形
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這讓古代的長沙
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
山水沙洲之間
孕育出獨特的文化
02
千年文脈
兩三千年前
群山環繞的長沙叢林密布
大量虎與象生活其中
充滿野性的環境中
古長沙人創造出獨特的文化
他們鑄造的青銅器
甚至比商王朝的還大、還重
象紋大銅鐃(náo)
重達221千克
是已知最重的商代青銅樂器
(長沙商代象紋大銅鐃,攝影師@柳葉氘)
▼
四羊方尊
則是已知最大的商代銅尊
四只羊形態寫實
生動而鮮活
(四羊方尊,圖片來源@視覺大陸)
▼
人面紋方鼎
更是迄今發現的
唯一以寫實人臉
作為紋飾的青銅器
極具“個性”
(商代人面紋方鼎,內部刻有銘文“禾大”,其含義一種說法為“谷粒碩大或豐收”,另一種說法認為是物主標記,攝影師@柳葉氘)
▼
春秋戰國時期
長沙納入楚國統治
楚人更是以“狂”著稱
楚王熊渠
便立自己的子嗣為王
與中原分庭抗禮
(司馬遷《史記·楚世家》 )
▼
“我蠻夷也,不與大陸之號謚”
楚人 在湘江東岸
一片平坦階地上
建起一座城池
這便是早期的長沙城
(各時期長沙城位置范圍示意圖,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在這里
楚人用生長旺盛的漆樹
制作出精美華麗的漆器
(西漢“君幸酒”漆耳杯,僅作示意,從戰國到兩晉,這種形式的酒器一直是楚地特色,兩側的“耳”形似鳥的雙翼,因而又稱“羽觴”,攝影師@柳葉氘)
▼
用優雅飄逸的舞蹈
展現生的狂喜
用充滿想象力的帛畫
記錄下死的灑脫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中發現的人物夔kuí鳳帛畫,畫面展現的是墓主人的靈魂在龍鳳的引導下升天,攝影師@任俊豪)
▼
從夏商周時代到春秋戰國
長沙偏居一方,影響力有限
但隨后的幾次機遇
讓它的影響力大為增加
第一次機遇
出現在秦漢時代
隨著大一統王朝的建立
北方的統治者將目光投向了嶺南
經過長沙的湘江水道
是重要的南北通道之一
西漢統治者為經略嶺南
封長沙王、建長沙國
長沙的政治地位迅速提升
(關中經湖南南下嶺南的南北大通道,長沙國為西漢諸侯國,地域包含今湖南大部,以及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省區的小部分,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長沙的農業、手工業
古代科技、醫學等領域
也開始展露頭角
在長沙國丞相利蒼
及其妻子辛追夫人的墓葬
馬王堆漢墓中
發現了大量陪葬品
堪稱一座“西漢長沙地下博物館”
其中重量僅48克的
素紗禪衣
展現出長沙國
高超的絲織技術
(素紗禪衣,攝影師@盧鳴浪)
▼
繪有天界與人間的
T形帛畫
呈現漢代長沙人
高超的繪畫工藝
(T形帛畫,攝影師@柳葉氘)
▼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
展現出長沙國先進的天文知識
其中繪制的29幅彗星圖
是迄今發現最早的
對彗星形態的描繪
(馬王堆三號墓中發現的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上畫的彗星,攝影師@柳葉氘)
▼
《長沙國南部駐軍圖》
則以精確的線條
描繪出湘江水系
支流與干流
還以線條的粗細加以區分
(出土于馬王堆三號墓的《長沙國南部駐軍圖》,攝影師@柳葉氘)
▼
墓葬本身也極為奢華
辛追夫人所在的一號墓
深埋于地下16米
并填入萬余斤木炭
鋪上厚厚的白膏泥層
木炭吸水防潮、白膏泥隔水密封
使得棺槨和遺體保存極為完好
(多次點擊屏幕挖開,馬王堆漢墓一號墓結構,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辛追夫人的遺體
被四層棺木層層嵌套
(辛追夫人棺木,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攝影師@任俊豪)
▼
第2、3層棺木
畫滿飄逸的彩繪
(馬王堆漢墓黑地彩繪棺,攝影師@任俊豪)
▼
第二次機遇
始于南北人口的逆轉
從魏晉南北朝到唐安史之亂
北方的戰亂迫使大量人口南遷
(大陸南北人口比例變化,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
隨后從兩宋到明清
更有江西人口大量移民湖南
幾次人口遷移
造成文化的更迭與融合
宋明理學與本土文化結合
成為“勇敢尚武,經世致用”的
湖湘文化
務實的長沙學者們
興辦學堂、發展教育
宋代以后長沙書院林立
尤其是建在岳麓山中的
岳麓書院
更是成為古代四大書院之一
(岳麓書院,攝影師@趙一杰 )
▼
當時的理學大家朱熹
坐鎮岳麓書院講學
引來眾多學者、學子匯聚長沙
隨后的“兩湖分闈”
更是打開了長沙人才的上升渠道
清代湖南共錄取進士762名
僅長沙府便有419名
(岳麓書院大成殿,攝影師@朱浩銀 )
▼
被共同文化“捆綁”在一起的
長沙士人們
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人才群體
湖湘學派
與此同時
隨著商業的發展
民間文化愈發熱烈火辣
火辣的湘菜
熱鬧的花鼓戲、湘劇
(長沙湘劇表演,攝影師@王寰 )
▼
繁復絢麗的湘繡
火爆的瀏陽花炮
匯聚一堂
(如今在橘子洲燃放的煙花便是瀏陽出產的花炮,攝影師@李咸良 )
▼
然而自唐代之后
隨著 政治 和經濟 中心的東移
東側的大運河-贛江新通道
逐漸崛起
傳統的漢江-湘江通道
作用逐漸減弱
鄰省江西迅速崛起
經濟發達、人才輩出
(新的南北通道,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長沙
該如何突破?
03
崢嶸歲月
長沙新的機遇
始于 清代中后期的一場戰爭
彼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
曾國藩受命以長沙為基地
招募鄉勇,創立湘軍
湘人 第一次被系統 地組織起來
不同于傳統的八旗兵
湘軍將領多為知識分子出身
他們深受湖湘文化浸淫
面對尊崇“拜上帝教”的太平軍
產生了一種近乎衛道式的精神動力
(清末將領蘇元春,早年從湘軍出身,后成為提督和抗法將領,此為蘇元春晚年照片,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
同時
湘軍軍士則
(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 )
▼
“概用楚勇,遍用楚人”
上級軍官直接選拔自己的下屬
再由下屬選拔其下的軍士
層層推進
形成一個個相互勾連
極為團結的群體
思想統一、民風彪悍的湘人
再經過嚴格的訓練
形成了“扎硬寨,打死仗”的作風
正是憑借這種作風
湘軍硬是平定了 橫掃半個 大陸的太平軍
(湘軍火槍隊,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
戰后
湘人迅速躋身軍政高層
開始形成影響全國的力量
甲午戰爭
則是另一個轉折點
在這次戰爭中
遠征遼東的湘軍全線潰敗
長沙人從震驚到反思
思想發生180°大轉彎
維新求變的思潮
開始占據主導
而龐大的湖湘人才群體
則讓湖南的維新運動
走在了全國前列
長沙 成為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
在維新派的推動下
長沙的工礦、水利
郵 政 、電報 等行 業迅速發展
1896年
原計劃經過江西的粵漢鐵路
也改道湖南
鐵路線上的長沙
開始迅速爆發
(現在的長沙京廣鐵路,攝影師@朱駿杰 )
▼
1904年
長沙正式開埠
西方輪船大量涌入湘江
長沙成為湖南的航運和外貿中心
(今日湘江上的船只,攝影師@康慧軍 )
▼
商業 蓬勃發展
從太平街、藥王街
到司門口、八角亭
以及馬王街、化龍池、 潮宗街、通泰街等
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街區
(今日的長沙八角亭一帶,攝影師@朱駿杰 )
▼
最令人矚目的
則是新式教育的
“爆發式”發展
1904年
原來的岳麓書院
成為湖南高等學堂
即今日湖南大學部的前身
(湖南大學部圖書館,攝影師@田春雨 )
▼
辛亥革命后
長沙又先后設立
實業、鐵路、法政等專科學堂
成為今日包括中南大學部在內的
長沙眾多高校的源頭
(中南大學部校門,攝影師@王偉 )
▼
美國雅禮會創建雅禮大學部
以及大陸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雅禮醫院
兩者演變為湘雅醫院
成為今日大陸中部地區
實力領先的醫院之一
(湘雅醫院,攝影師@任俊豪 )
▼
此外
還有女子院校、師范學院
(湖南第一師范舊址,攝影師@柳葉氘 )
▼
以及十余所中學
今日長沙的“四大名校”
仍舊實力強勁
(長郡中學,攝影師@段智為 )
▼
教育的普及
帶來思想的革新
從長沙走出去的人們
先后領導了辛亥革命
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長沙烈士公園紀念塔,攝影師@章彥頡 )
▼
青年毛澤東等人
正是從這里
開啟了領導革命
乃至創立新大陸的路程
(長沙新民學會舊址,蔡和森故居,攝影師@朱立 )
▼
近現代百年的崢 嶸歲月里
一代代湖湘兒女
將長沙的爆發推向高潮
(近現代湖南代表人物,他們雖不一定為長沙籍貫,但或在長沙接受教育,或在長沙開展活動,他們中的許多人跨越不同時期,圖中以其活動和貢獻主要集中的時期進行劃分,制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
然而
風頭正勁的長沙
被戰爭打亂了前進的腳步
1938年
侵華日軍逼近長沙
國民政府決定實行焦土政策
但由于實施人員的疏忽
導致大火提前燃起
長沙城90%地表建筑被燒毀
未來得及撤離的30000余人喪生
史稱“文夕大火”
( 1938年11月,長沙大火后,一名難童坐在已成瓦礫的家園,AI上色,圖片來源 @秦風老照片館/視覺大陸 )
▼
1939-1942年
日軍三次進攻長沙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我方軍隊與日軍激戰,AI上色,圖片來源@秦風老照片館/視覺大陸 )
▼
長沙守軍
憑借新墻河、汨羅江、撈刀河天險
以及兩側丘陵地形
三次擊退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我軍采取“天爐戰術”,引誘日軍進入包圍圈后殲滅,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
1944年
日軍再次集結20萬人進犯
長沙不幸淪陷
雖然一年后日本投降
但一場大火和四場大戰
讓這座城市元氣大傷
長沙
該如何重生?
04
火辣之城
新大陸成立后的長沙
工業基礎幾乎損失殆盡
在新大陸最早的工業建設中
又因地理位置不占優勢
沒能承接任何重大項目
但湖湘文化中
“經世致用”的精神還在
長沙人一直在尋求工業的突破
他們再次將務實精神發揮到極致
選擇了最“硬”的一個行業
工程機械
(建設中的長沙新港碼頭,攝影師@章彥頡 )
▼
上世紀9 0 年代 初
改革開放讓大陸進入了大規模建設時代
但當時80%的施工企業
還在使用塔吊運輸混凝土
先進的混凝土泵技術
被外 國公司高價 壟斷
于是在1992年
長沙建筑機械研究院毅然轉型
成立 中聯建設機械 產業公司
利用研究院的技術積累
研發出大陸混凝土泵
打破了技術壟斷
也讓長沙的工程機械產業
初出茅廬
(2015年中聯重科在麓谷工業園區展示其新涂裝的混凝土泵車,中聯重科如今已發展為大陸裝備制造業巨頭,圖片來源@視覺大陸 )
▼
隨后伴隨著大基建的浪潮
中聯公司迅速崛起
成為大陸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之一
此外
還帶動了 更多
具有專業背景的創業者
投入工程機械的大潮
三一重工、山河智能
等企業相繼崛起
承包了大陸80%的混凝土機械
70%的液壓靜力壓樁機
45%的旋挖鉆機
30%的汽車起重機等
(三一重工的汽車起重機和港口龍門吊,攝影師@章彥頡 )
▼
長沙的鐵建重工
更是突破國外多年的技術壁壘
成功研制出大型大陸盾構機
(大陸首臺大直徑敞開式硬巖掘進機“月城涼山號”,前身為鐵建重工隧道掘進機“長春號”,攝影師@賀銳 )
▼
如今
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鏈
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
使 長沙成為一座
超級“硬核”的城市
而 湖湘文化 中
浪漫自由的一面
也開始嶄露頭角
形成長沙別具一格的
娛樂文化
長沙人愛玩、會玩
在20世紀8、90年代
長沙的歌廳、酒吧、足浴遍布全城
以至于長沙人戲稱自己為“腳都”
(化龍池酒吧街,攝影師@晟龍 )
▼
美食文化也是熱火朝天
街邊的臭豆腐、口味蝦
很快成為火爆全國的美食
(長沙的文和友龍蝦館,攝影師@任俊豪 )
▼
旅游業也開始恢復
雖然大火燒掉了大多數古建筑
但岳麓山中 仍保留較為完好
(岳麓山中的愛晚亭,為清朝所建,攝影師@蔡震宇 )
▼
衛星電視的出現
讓長沙的娛樂文化走向全國
發展為一個龐大的產業
1996年
在大多數大陸電視節目
還都板正嚴肅的時代
湖南經視頻道
率先推出了多檔綜藝節目
在湖南斬獲40%以上的收視率
開啟了電視娛樂的新時代
(湖南經視的綜藝節目《越策越開心》,是長沙人更愛看的本地節目,圖片來源@視覺大陸 )
▼
次年
湖南衛視開播
更是將娛樂推向高潮
《快樂大本營》一 度火遍全國
《超級女聲》曾引發萬人空巷
這些夾雜著“塑膠國語”的節目
在一眾標準發音的電視節目中
反而成為獨特的吸引力和記憶點
創新的節目和鮮明的特色
讓湖南衛視打向全國
(湖南廣電大樓,攝影師@段智為 )
▼
除了娛樂
長沙也從未忘記 嚴肅文化的傳承
湖南出版集團以
“走向世界叢書” “湖湘文庫”等
兼具視野與深度的叢書聞名全國
梅溪湖劇院、謝子龍藝術館等
承擔著市民的文藝需求
(請橫屏觀看,梅溪湖劇院內的一場音樂會排練,攝影師@羽塵VISION )
▼
如今
長沙進入高鐵時代
京廣高鐵與滬昆高鐵在長沙交匯
成為全國八縱八橫的大布局中
一個重要的鐵路樞紐
(長沙高鐵線路,制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
▼
一 列列高鐵
在長沙南站往來穿梭
帶來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
再次打開了 長沙 的“枷鎖”
(長沙南站出站的高鐵,攝影師@李咸良 )
▼
這座城市因而更加火爆
大量人才的涌入
讓長沙的高新技術產業
也開始逐漸發力
超級雜交稻
天河超算
中低速磁懸浮
北斗衛星等等
先后匯聚長沙
(長沙的磁懸浮列車,攝影師@李咸良 )
▼
但長沙的火爆、火辣
不僅體現在這些“高大上”的產業
更在三千年未曾斷絕的市井人間
它是黃興路、解放西路 擁擠的街道
(七夕節,長沙街頭出現了“♥”形紅燈,攝影師@晟龍)
▼
是橘子洲頭
燃起的煙花
(人們在杜甫江閣前看橘子洲煙花,攝影師@劉眾)
▼
今日的長沙
也許還保留著一些舊日的痕跡
不如武漢、成都那么光鮮亮麗
但正是這些讓它更“接地氣”
塑造出一座別樣的
火辣之城
這座城市不僅火辣熱烈
更以宜居著稱
城中綠地、公園
以及沿河風光帶環繞長沙
湘江西岸的大河西先導區
岳麓山環抱在側
梅溪湖靜臥其中
(請橫屏觀看,位于湘江西岸長沙河西新城,攝影師@彭詩健 )
▼
圍繞梅溪湖的
梅溪湖國際新城
處在山水環抱之中
同時又與市中心緊密連接
可謂兼顧自然生態 與城市 便利
(長沙梅溪湖,攝影師@石耀臣 )
▼
在這里
一條長達3千米
匯集眾多商業、教育和醫療資源的
“超級中軸”
正在崛起
位于這條“超級中軸”起點的
綠地·麓云國際
以60萬平方米的體量
打造出集住宅、公寓、 寫字樓
商 墅、 沿街商業于一 體的
旗艦級綜合體
開啟了長沙的“軸心時代”
(左右滑動觀看,綠地·麓云國際 )
▼
而 同在 梅溪湖國 際 新城的
綠地·麓湖郡
則被5000余畝的
象鼻窩森林公園環繞
較低的建筑密度
留出了通透呼吸的空間
簡潔現代的建筑線條
更是讓人仿佛置身于一片
城市中的“北歐森林”
同時
它又與城市的繁華和便利
僅有咫尺之遙
堪稱“一半山居一半城”
為長沙人提供醫、康、養
娛、游、學的一站式服務
(左右滑動觀看,綠地·麓湖郡 )
▼
就在“河西”迅速崛起的同時
跨越江河湖泊的橋梁
正在將城市的不同區域
聯系得更加緊密
(左右滑動觀看,依次為洪峰過境時的三汊磯大橋、湘江福元路大橋、湘江特大橋、梅溪湖的大陸結橋,攝影師@朱駿杰、田春雨、鐘勁帆、田春雨 )
▼
從“河西”的岳麓山
到“河東”的 世界之窗
這條串起長沙自然與人文的軸線上
綠地V谷
以200米的高度
成為長沙的新地標
云朵一般的外立面
超寬景玻璃組成的全景幕墻
以及270°無遮擋露臺
更是讓它點亮星城長沙的夜空
呼應著這座城市的崛起之路
(左右滑動觀看,長沙新地標“綠地V谷” )
▼
從河西到河東
從沉靜的岳麓山
到繁華的人間煙火
截然分明
又緊密連接、完美融合
(請橫屏觀看,從黑麋峰看長沙市,攝影師@彭詩健 )
▼
這就是 長沙
山河與歲月
賦予它千年的底蘊
一代代長沙人
賦予它如火的青春
正所謂
(出自長沙天心閣對聯,根據陳澤琿《長沙名勝楹聯選》 )
▼
“四面云山都入眼,萬家煙火總關心”
創作團隊
撰文:成冰紀
圖片:0736混跡0731
設計:王申雯
地圖:鄭藝
審校:擼書貓、風子
封面攝影師:李咸良
參考文獻
[1]譚仲池. 長沙通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
[2]朱奇志. 論長沙文化行為模式與楚文化之關系[J]. 船山學刊, 2003.
[3]彭雪開. 長沙地名源流考[J]. 長沙大學部學報, 2016.
[4]朱翔. 湖南地理[M]. 北京師范大學部出版社, 2014.
[5]陳建明. 馬王堆漢墓研究[M]. 岳麓書社, 2013.
[6]黃樸華. 長沙古城址考古發現與研究[M]. 岳麓書社, 2016.
[7]彭韌. 長沙制造是如何“造”成的[J]. 21世紀商業評論, 2008.
[8]匡躍輝等. 長沙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 成都理工大學部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責任編輯:王倩楠_NBJS12706)
雖然我是湖南人但是真的不喜歡長沙啊天氣真的很差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唯一優點就是好吃的特別多家里人都希望我以后回長沙工作但是真心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