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問題強調的是統一談判的重要性。我們先來看看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
2004年, 大陸啟動高鐵項目招標。國外各技術廠商均俯視眈眈。鐵道部將談判權集中,明確提出關鍵技術轉讓、價格最低、大陸品牌三大條件。為此,德國西門子出動各種情報機構進行打探,最終認為大陸最中意西門子公司,于是傲慢地提出了競標要求,僅僅技術轉讓費就索要4億歐元。但結果如何呢?西門子公司被狠狠地踢出,其他廠商獲得了該訂單。談判結果發布后,西門子股價暴跌,談判代表回國后辭職。一年后,西門子重新殺回大陸。這一次,面對大陸“苛刻”的競標條件,他們照單全收,提供了全套高鐵技術。大陸因此能對技術融會貫通,最終發展出了大陸自己的高鐵產業,成了大陸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大陸高鐵的誕生過程,顯示了統一談判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們從中更應該看到的是,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當前石油價格的波動,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陸要爭奪全球鐵礦石的定價權,必須要向上游鐵礦石項目進軍。
全球鋼鐵生產布局與鐵礦石資源分布不一致,伎世界鐵礦石貿易形成了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等國家向大陸,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輸送的格局。其中日本,韓國,英國、義大利等鋼鐵生產國家的鐵礦石完全依賴進口,大陸是一個鋼鐵生產大國,大陸的粗鋼產量世界第一,產量是世界第二日本的產量的五倍。大陸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鐵礦石的品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滿足不了大陸鋼鐵生產的需求,很多高品礦石依然依賴進口,而且進口的依賴度達到80%以上。原料支出成為了大陸鋼鐵生產的重要支出。
大陸冶金報數據顯示,鋼鐵生產鏈的利潤分配從下游的生產廠家向上游的礦石廠家轉移。
鐵礦石進口價格的居高不下,給鋼鐵生產下游的利潤受到了壓縮。為解決這一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大陸鋼鐵企業開始了投資海外鐵礦石產能的探索。分別在澳大利亞和秘魯投資了恰那鐵礦項目和首鋼秘鐵項目。2003年以后,以國企為主力在全球范圍內購買鐵礦,但在這一時期大陸投資者接受的多數鐵礦項目因資源質量差而缺乏競爭力,有些項目甚至成為了投資者的”財務黑洞”。據統計,整個十一五期間,中企海外礦業并購的失敗率超過95%。
另一方面,大陸的民營企業都一直在嘗試著進軍的海外礦石市場,但也是效果甚微。
大陸在鐵礦石定價中的是話語權,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統一談判或許會產生一定的效益,但它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大陸的鋼廠太多了,內部競爭導致內耗太大,沒有統一對外的能力。大陸鋼企應整合為三家大型企業,統一談判,制定分配鋼鐵產量指標,才能既控制上游鐵礦價格,又控制下游鋼材價格
舉個例子,大陸既進口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又進口他們的煤,請問大陸企業把煉鋼廠建在澳大利亞不行嗎?,這樣大陸只管把煉好的鋼材用船運回大陸,既解決了環保問題,又節約了運費。為什么不這樣?
國家應該這么搞:大陸鐵礦石開采歸鋼廠,礦石有部分庫存,鐵礦石的進口由國家統一采購,國際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停止進口,采用大陸的,哪怕是品位低也要用,就是不買,低價位時,大量進口,高了就是不近進,國家應有戰略!
作者的構思不錯,如果照此思維,我們的稀土就應該百分百,甚至于千分之千倍的漲價,因為稀土是不可再生資源,同時污染環境也厲害,并且全世界百分之80的稀土集中在我們手里。
取消粗鋼出口 提高焦碳出口價格 既環保 又能奪得主動!為什么不實行嗎?要GDP何必用?
根本原因是大陸需求量太大,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大部分產量都供大陸,因此也就沒有議價權
直接去產能才是王道,直接買 普通鋼就好了,有錢大家一起賺才能不會到處碰壁,而且捆綁了別人,鐵礦石就那兩家,可成品鋼可多的是賣家,誰聽話賣誰的才有話語權。
為什么國家不控制鋼廠的數量和規模?為什么總是為別人做嫁衣,還費力不討好?
組建聯合采購公司統一采購鐵礦石,立馬可以大幅度降低鐵礦石的成本!誰都能看懂!!!
鐵礦石統一談判不是根本解決之道,那什么樣做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