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巨熊:淺談蘇聯式航母的致命戰術缺陷

YouMeLive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冷炮歷史】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自聯合艦隊奇襲珍珠港以來,航空母艦作為新興兵器已經替代戰列艦成為了新的海權象征,從乾坤一擲的中途島海戰再到蕩氣回腸的萊特灣海戰,航母帶給了軍迷們無數津津樂道的戰例。二戰結束之后,數量龐大的航母戰斗群也成為了新霸主–美國海軍王冠上的鉆石,而他的對手蘇聯海軍在經過一系列爭論和內斗之后,也終于于解體前夕擁有了自己的正規航母–庫茲涅佐夫號,

盡管兩國航母并沒有直接對抗過,但我們通過一些專業機構的分析和模擬便能看出其中的優劣與長短。本文也旨在通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分析報告,簡介航母的常規戰術與作戰形式,并分析兩種航母在各種環境下的可動用兵力與打擊效率。由于不同時期艦載機聯隊的編成和戰術均有所不同,所以本文選用1991年的美蘇航母編成進行討論,


美國海軍“林肯”號航母的戰斗情報中心(CIC)

作為人類目前能建造的最大的戰爭機器,龐大的航母并不僅僅像中途島海戰那樣負擔一波次打擊任務。而是要在前沿海域保證持續存在,為艦隊甚至是登陸部隊提供支援。

其主要任務包括1. 戰場優勢:保護關鍵設施和部隊以及進入戰場進行作戰的能力;2.力量投射:打擊和摧毀主要敵方目標的能力,包括固定設施和機動戰場目標,3.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和偵察(C3ISR):具有收集,處理和傳播戰場狀態資訊的能力,并能以比潛在對手更快的方式在協調行動中對這些資訊采取行動,


MIT報告中的兩種航母與艦載機聯隊

MIT的這份分析報告中,列舉了兩種航母樣本:一種搭載有80架飛機的10萬噸大型航母以及搭載有40架飛機的中型航母。這兩種樣本剛好符合尼米茲級和庫茲涅佐夫級的艦載機聯隊編成。

其中庫茲涅佐夫級根據公開資料,其艦載機聯隊大約擁有40架飛機,其中22~24架蘇-33艦載戰斗機,以及其余16架直升機,而尼米茲級的聯隊擁有80架飛機,包括56架打擊戰斗機和26架支援飛機,具體型號上可以參考1991年1月21日,海灣戰爭中的美軍編制,包括部署在海灣的肯尼迪號航空母艦搭載了20架F-14戰斗機、19架F/A-18戰斗機、18架A-6E攻擊機還有5架EA-6B電子戰飛機、4架E-2C“鷹眼”預警機、8架S-3B“海王”反潛機、4架KA-6D加油機和6架SH-3H“海王”直升機。


MIT報告中關于CAP陣位與可用戰斗機數量的關系

由圖中可以看出,1艘中型航母無法維持兩個CAP陣位

對航母來說,首當其沖的任務就是艦隊防空,而航母的艦隊防空分為多種模式:1.戰斗空中巡邏(CAP):派出部分艦載機在艦隊附近巡邏監視。2.甲板起飛攔截(DLI):由甲板上待命的戰斗機臨時起飛進行升空攔截,盡管經過了近1個世紀的漫長發展,人類艦載雷達技術取得了空前的進步。

但是由于地球曲率近乎絕對直線傳播的雷達波對于目標的探測距離會隨著高度降低而快速衰減,討厭的海面雜波也會干擾雷達回波,導致雷達難以精確跟蹤海面目標,甚至產生虛警,因此即使是先進的宙斯盾艦也難以去遠距離跟蹤超低空突防的飛彈和飛機,必須要有AN/SPQ-9B低空雷達的輔助,但這依然無法保證從數百公里外發現低空目標,


飛過喬治-華盛頓號航母的F-14戰斗機編隊

因此就需要航母戰斗群進行戰斗空中巡邏(CAP)。這一任務中航母需要放飛部分戰斗機,在航母周邊海域進行警戒和監視,以便航母指揮官們能夠快速掌握和應對突然出現的空中與睡眠威脅。一般情況下,一個CAP陣位需要的飛機數量要視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一個CAP陣位只需要1~2架戰斗機巡邏進行監視即可,

但如果戰爭烈度升高,每個CAP陣位就需要再增加數架飛機進行補充,同時需要預警機升空進行管制。倘若爆發冷戰變熱級別的高烈度戰爭,那么將至少需要20~25架戰斗機進行CAP巡邏,一個80架飛機組成的戰斗機聯隊,每天將必須動用100架次甚至更高的出勤率來保障艦隊的防空。


3架F-14正準備從羅斯福號航母上彈射起飛

這樣一來,庫茲涅佐夫級這類中型航母的弊端就顯露無疑。要執行其他監視與支援任務,必須要從艦載機聯隊中分出16架飛機,此時40機的聯隊就只剩下了24架可用,就算對其他功能進行削減,最多也只剩下28架可用,而飛行甲板只能容納其中的60~80%,也就是只有17~22架戰斗機可以立即行動。

因此,蘇聯航母在只維持1個CAP陣位的情況下,還能有3架戰斗機用于甲板起飛截擊(DLI)或者打擊任務,但要在維持2個CAP陣位的情況下,飛機根本不夠用,還差3架才能完成兩個CAP陣位的任務。


黑煙繚繞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除了艦載機聯隊數量較少以外,蘇聯航母糟糕的起飛重量和探測性能同樣制約著其CAP任務下的防空能力,美國海軍標準的艦隊防空任務(FD)的作戰半徑為150~200海里(278~370公里)。在這一模式下,F-14機隊可以監視并巡邏56000平方公里的海面。而且在蒸汽彈射器的幫助下,F-14可謂是如虎添翼。可以滿載起飛,將CAP陣位一口氣推進到距離航母500海里(926公里)的位置,同時,艦隊的E-2“鷹眼”預警機也可以前沿部署在距離CAP陣位后方50公里的位置。考慮到200公里的“不死鳥”飛彈射程與400公里E-2雷達探距,美國航母戰斗群理論上可以跟蹤和攔截1000公里左右的目標,

相比之下,“庫茲涅佐夫” 號前起降點起飛重量只有26噸。蘇-33空重就接近20噸,只有6噸載荷留給武器和燃油,扣掉大約2噸的空對空武器載荷,只能攜帶4噸燃油,幾乎只能半油起飛。蘇-33滿油航程下大概擁有3500公里的航程,半油起飛就只剩下1250公里的航程。再考慮到飛行剖面與任務時間,對空截擊作戰半徑大約是航程的三分之一。因此,蘇-33的最大CAP陣位僅能前突至航母大約400~500公里的位置,其控制范圍和美國航母可謂是天差地別,


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蘇-33戰斗機

在甲板起飛截擊(DLI)模式下,蘇聯航母也同樣存在巨大的短板,該任務不僅需要機隊具備良好的快速反應能力。更因為時間緊迫,戰斗機必須開啟加力進行超音速截擊,因此對油料浪費巨大,

比如 F-14在DLI模式下,攜帶2枚“不死鳥”飛彈與兩枚“麻雀”飛彈,并裝上2個280加侖副油箱,攜帶了共計能飛行1312海里的燃油。但由于超音速油耗較高,其實際作戰半徑也只有204海里(377公里),縮減到了近乎六分之一的程度。蘇-33在截擊時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假設兩者油耗和飛行剖面類似,那么蘇-33半油起飛情況下的DLI截擊半徑只有航程的五分之一~六分之一,僅僅剩下2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


正在降落的美軍E-2C鷹眼預警機

除此之外,DLI任務對艦隊的探測能力也要求極高,如果攔截以同樣條件進行超音速突防的F-14,那么至少需要在408海里(755公里)外發現目標,如前文所述,美軍CAP陣位可以推進到近1000公里外進行監視,但蘇聯航母卻完全不具備這一條件。卡-31預警直升機的探測距離只有300公里,只能跟蹤大約20個目標,不論是作戰半徑還是雷達探測距離也都遠遠弱于美軍E-2預警機,

MIT的報告中也對固定翼預警機和與預警直升機(V-22)進行了模擬和分析。結論是搜索同樣大的海面,E-2只需要5架,直升機則需要9架,效率遠遠低于固定翼預警機。但蘇聯航母的里也壓根沒有9架卡-31可供使用。當然,這還不是蘇聯人會面對的最糟的情況。如前文所述,如果要維持兩個CAP陣位的話,那么蘇聯航母就根本沒有多余的戰斗機進行DLI攔截。


為蘇式航母所倚重的卡-31預警直升機


編隊飛行中的美軍超級大黃蜂戰斗機

除了艦隊防空任務以外,對陸打擊任務也同樣是航母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現代海權論的重要組成部分。MIT的報告也同樣詳盡分析了這一任務下,兩種航母的表現優劣。


由圖中表格可以明確得知:執行同樣的打擊任務,尼米茲級大型航母只需要7天就可以完成任務,并貢獻差不多900架次的超高出勤率,而中型航母則需要整整48天才能完成任務,兩者相差了近7倍,即使在擁有雙航母戰斗群的情況下,中型航母也需要11~16天才能完成第一階段打擊任務,依然遠不如單一航母的尼米茲級,在出擊架次上,更是與雙航母戰斗群的尼米茲級差距巨大。


美國海軍的兩大電子戰飛機E/A-6B與E/A-18G

如果結合戰例,對艦載機聯隊的構成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蘇聯人在打擊方面差距更大,很難有能力去獨立進行打擊任務。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東戰爭與海灣戰爭中,北約與以色列空軍已經為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做現代化的空中戰役。先借助電子戰與反雷達戰力對敵軍進行防空壓制,癱瘓防空與指揮系統之后再借助預警機掌握空情優勢。接著在敵國上空引導戰斗機直接對起飛的敵機進行伏擊,從而殲滅敵軍,也就是著名的攻勢制空戰術(AOA),因此尼米茲級上不僅配備了數量眾多的打擊戰斗機,還有諸如EA-6B、EA-18G等專業電子戰飛機以進行防空壓制,以及E-2系列預警機,


美國海軍的E-2鷹眼預警機

反觀蘇聯航母,根本沒有用于防空壓制的電子戰飛機,更別說固定翼預警機了,由于蘇聯紅海軍缺乏戰例,我們不妨從2008年的俄格戰爭一窺蘇/俄軍的防空壓制能力,此役中,俄軍面對裝備S-200等老式防空蘇聯防空飛彈的格魯吉亞軍隊,表現得簡直堪稱慘不忍睹.電子戰直升機/飛機部隊不僅沒能成功壓制格軍防空,反而還被擊落1架寶貴的“逆火”轟炸機。其他部隊也因為缺乏夜戰能力和突防戰術單一,只能白天按照固定航線突入防空陣地,最終導致多架飛機被擊落.

由此可見,蘇聯/俄羅斯在防空壓制戰力與理論的建設上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擁有多種電子戰飛機/直升機的空軍都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只有蘇-33的海軍了,因此,就算只考核戰役的第一步,蘇聯海軍都是不及格的,


演習中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綜上所述,庫茲涅佐夫級的艦載機聯隊編成過于單一,由于缺乏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只能依托艦上的“天空哨兵”雷達進行遠程預警和作戰,在結構上遠遠不如裝備E-2預警機的美軍,在戰時也只能為友軍提供非常有限的防空支援,很難有多余的兵力去執行對陸打擊與反艦任務,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蘇聯人還要給它裝上P-700“花崗巖”反艦飛彈了,擁有這種航母的軍隊也很難談得上具備遠洋力量投射能力,僅僅是解決有無問題的無奈之舉而已。如今,尼米茲級、福特級已經換上了新銳的F-35C,在未來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而庫茲涅佐夫級則還掙扎在船臺上,充當著蘇聯帝國的最后一抹斜陽,

歡迎關注YouMeLive號:冷炮歷史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