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 | 作者
賢聊君 | 編輯
《奇葩說7》開播兩集,火了一把大冪冪,同時備受關注的還有去年鎩羽而歸的“天選之女”學霸許吉如,老奇葩們重新進入海選本來并不奇怪,但令人意外的是,許吉如抑郁了,時間于她來說好像發生了靜止,靜止在了去年她失敗的那一刻。
說實在的,奇葩說從第2季以來就不缺學霸選手,名校高材生,這是一檔在我看來匯集了頂尖聰明腦袋的節目,許吉如只是其中之一,據說她整個高中,幾乎拿完了全國中學生英語類比賽的最高獎項;18歲保送清華法學院,擔任青奧會形象大使;20歲,她是清華第一個公派哈佛的交換生,22歲,進入哈佛大學部肯尼迪學院讀研,
但是在上一季《奇葩說》,她第一集的言論是可能拿BBking的候選,但之后的表現實在平平,就如同她此次海選的發言,一樣只有邏輯(她是有道理的)但是沒有動人之處,客觀的感受確實不太能聽得進去,和導師們哈拉還好,一旦她開始闡述你會不知不覺走神,而站在她反面的恰好是楊冪,這兩集奇葩說的“好評收割機”當之無愧,被網友譽為節目開播以來最犀利的導師女神,32歲的楊冪金句頻出,時時處處閃耀著內心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輝,
- 從許吉如到楊冪,女人的內心強大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 優等生為什么反而容易抑郁?
- 許吉如的辯論究竟少了什么,使得馬東和蔡康永建議她放棄?
成績優秀并不能導致內心強大、優秀,
相反可能是心理障礙的溫床,
我在大學部做過11年大學部新生的心理健康測試,每年的數據有個結論是一致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最高的學院一直都是體育學院,遙遙領先。而在我10年的工作,發生過3起自殺的危機事件,卻無一例外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在我平常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許多得抑郁癥焦慮癥的孩子也大部分是好孩子。
人們往往錯誤地認為,優等生在身心和人格上都應該比其他學生更加健康和健全,但在事實上,這很可能是相反的,因為太順的人,往往抗挫折能力沒那么強。所有人眼中的標桿和榜樣,鶴立雞群,會使得這個人無法甘愿接受自己正常的弱點與平凡,
于是優秀的人通常更容易產生嫉妒敵視、自高自大、焦慮恐懼、猜疑和刻板的心理。長期處在被褒揚、被欣賞的位置,他們的內心對成功的喜悅習以為常,但是,當他們預期的目標受諸多因素制約而未能實現時,他們強烈的自尊心便會最大程度地受到傷害,
另外,為了保住自己的“優秀”的寶座,許多優秀的人是孤獨且排他的,強烈的優越感和勝負心使得其他人很難舒服的跟他們相處,相處越久越能感覺到隔膜。所以他們往往有著人際溝通方面關系的障礙,由此無法構建起真正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撐不出內心溫暖明朗的天空,于是也就無法堅韌和強大。甚至在嚴重的挫折打擊之下,他們還可能一蹶不振,重則抑郁或出現人格障礙,
造成你無法走出失敗陰霾的,
不是失敗事件的本身,
而是你的信念里對失敗的不認同,
以及對他人肯定瘋狂的執著。
受經典心理學比如說精神分析的影響,我們大部分人是以線性思維去理解創傷和情緒障礙的,比如原生家庭傷害決定論,“我今天之所以不舒服不高興,是因為昨天受到的失敗和打擊”,
但生命其實有兩個態度可以選擇,一個是線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著明天;另一個是非線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于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建立在一百年前的歐洲,當時的背景是機械唯物主義的決定論與歸因論,于是經典心理學對人的思考就如一種機器構型或建筑構型,任何部件的缺損(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層疊結構)都會大大影響到整體的功能,
而現代非線性心理學的假定是:人是不一樣的,我們對自我的感知、對現實的感知來源于我們內心的建構,不同的內心建構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創傷只是一種敘事方式或解釋方式,并非真實存在,或者說,我們是可以讓它不存在的。比如有一個人在回憶童年時覺得自己不被父母喜歡,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因為我們的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明,大腦并沒有記憶的儲存物質,我們對過去的記憶都只是當下心境上的一種重構,
父母不幸的婚姻、爭吵的原生家庭,它既可能讓人害怕婚姻,缺少長久維持親密關系的能力,也有可能反過來讓人獲得對婚姻更大的耐受性,獲得應對婚姻爭執的經驗,減少對婚姻的理想化期待,這其實是基于人們的選擇,
所以如果許吉如只站在線性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她會覺得她后面的抑郁是因為上一季奇葩說她的失敗,于是一貫優秀的她自然會想“哪里失敗就應該從哪里站起來”。但是,如果站在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我們其實是不關注過去發生過什么的。我們認為所謂失敗,只是她個人內心不斷重構的一個結果,它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事實上每個人都曾經遇到坑曾經跌倒過,健康的人在跌倒的當下可以選擇拍拍土處理完傷口然后繼續走路,但有部分人卻會坐在那里一直欣賞那個“坑”,這些執著的人試圖向他人證明: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坑的問題,我要用我的努力,填平這個“坑”,你們會一如既往的欣賞我,而這,才會造成人與人最終結果的不同,也最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因為——同樣是摔倒,有的人繼續前行,而有的人,卻會用一輩子填坑。
找回共情力,真正向前走
馬東和蔡康永同時給了許吉如停止的建議,不過很可惜她似乎沒有收到。當然我們也祝愿這個優秀的女孩通過這個挫折變得更加完整,或許這才是她上一季失敗能帶給她的生命最大的意義。
為什么說更加完整?
許吉如丟失的是什么?
為什么她的辯論無法打動人心?
剛好之后的節目梁秋陽帶來了“共情力”的概念,關于共情力,馬東老師有幾句很精彩的回應,他說:
“我一直覺得辯論這件事是一定要通過思考、邏輯、理性的激發等等來進行的,但你會發現在奇葩說的現場,真正厲害的選手,包括像康永哥這樣的,他們在啟動邏輯的同時,他們也啟動了強大的共情能力,就是他既有邏輯,但是同時他起到在站在別人角度、或者關照到別人情感需求的那種東西,我覺得這對于辯手來說,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那么下一個問題是:如何才能找回共情力呢?
我的答案是,拋下優秀的成績單,去經歷‘情’的歷練,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奇葩說第一季的決賽,當時的辯題是《不生孩子,我有錯嗎?》女神陶晶瑩當時很動容的一番話,我覺得有助于大家理解“共情力”的來源。
“其實生命非常非常奇妙,我之前是那么討厭小孩的一個人,有小孩跑過來我都會想“你不要過來,不然我推你一把哦”,我也想好了絕對不要小孩,但當我35歲遇到我先生,第一次聽到孩子的心跳,然后我們夫妻倆就跑到平溪去放天燈,我們在天燈上沒有寫我們要賺多少錢要當多大的明星,我們只寫了希望豆豆是健康的……當了父母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我才知道我要發自內心的、謙卑的去對待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的孩子。我才懂得,更體諒我身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你們每個人都是父母的掌上寶,”
我覺得真正的共情力,它不會來自于書本和知識,它只能來自一個人的生活和經歷,
沒有小孩的人,很難和有孩子的人聊到一起,如果聊起對孩子的感受,他們會覺得‘哦我對我家的貓好像也是這種感覺’,但,其實這是不同的;
沒有生過孩子的,就算知道生孩子是12根肋骨同時折斷的痛,她也無法真正共情這個痛,她會表示理解,但因為她的身體細胞沒有情緒記憶點,心不動就不會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同樣的,一個從沒有摔倒過一直順風順水的人,她也很難感受到普通人生命起起落落的點點滴滴,就算她有共情的意識,但她缺乏共情的能力。
因為愛過,所以慈悲;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最后,女人內心的強大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一個女人真正的內在力量是什么?
揚在臉上的自信,
長在心底的善良。
融進血里的骨氣,
刻入生命的堅強,
要做到這些,談何容易?從生理與心理的角度看,女人一般在35歲前后才開始能活出自己,35歲之前,幼年的女孩子在懂事,在學習孝順父母,不給家庭添亂。少年的女孩子在上進,在品行端正,尊重老師。青春期的女孩子在懂得自愛和節制,兼顧親情、友情和愛情,出淤泥而不染,成年以后的女人需要盡量做到事業、婚姻、家庭兼顧并行,盡心、盡責、盡力。女人,通常就是這樣度過了她三分之一的人生,
這中間,歷經多少評價與打分?
而一個女人如果不再在意別人的喜歡與否,不為社會的期待、物欲、性欲、榮譽所壓迫的時候,才可以真正做自己。人只有成長到一定的階段,精神豐滿了,與社會的適應也日趨完善,知識和經驗也讓我們有了取之不盡的內在資源和動力,別人的評價才能不那么重要。否則,只在認知上知道“不要介意別人的眼光”,或者跟有的人減肥似的每天喊“我要做自己”,是沒有什么用的,
真正的“自我蛻變”不是形而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是真正把“成為社會、他人喜歡的人轉變為成為自己喜歡的自己”,佛家所說“鳳凰涅槃”正是這樣的境界。楊冪,是歷經千辛涅槃后的鳳凰,她的“冪式心態”,那種“無所謂”的力量感,是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人生角色后,生發出來的,
而對于許吉如來說,可以說,人生真正的修煉才剛剛開始,
泰戈爾說過的: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難,才能有創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祝愿所有的女人,彈出自己的絕唱。
作者簡介:周 賢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治療師
浙江師范大學部心理教育與輔導碩士
-The End-
(責任編輯:王倩楠_NBJS12706)
太絕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