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約賬號【朕說】原創內容
作為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
《大秦賦》被拍成
大段描寫宮斗的《大情婦》
豆瓣評分一路下跌
作為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身上爭議多多,謎題也多多
大秦王朝那么牛
現代人也不免想看看
究竟它究竟是怎么樣的?
《史記》中曾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
那么
秦始皇的手辦隱藏著哪些秘密?
我們可以從陵墓解讀哪些資訊?
這些資訊真的說明秦始皇很不堪嗎?
《大情婦》《大秦賦》的致命弱點究竟在哪?
為什么秦始皇帝陵不繼續挖掘下去?
秦始皇帝王陵最被人熟知的就是
大型手辦“兵馬俑”
在秦始皇帝陵中
秦俑(按密度估算)有近八千個
平時朕跟插畫師們
是這樣和諧相處的
那制作兵馬俑的工匠又是怎樣
保證質量完成秦始皇的大訂單呢?
《國家寶藏》中提到工匠
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的作品上
仔細看的話,在兵馬俑身上還留有工匠的指紋
考古學家袁仲一在發掘的兵器上發現了
秦始皇紀年以及“相邦呂不韋造”的銘文
“寺工”是秦朝廷主造兵器車馬器的官署機構,在秦始皇之前沒有出現過,秦始皇二年才出現
這都體現了秦國建造的制度——
“物勒工名”
就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
可以說是終身責任制
其中
“相邦呂不韋造”這個印記
還在秦始皇紀年十年之后消失
不過
要說兵馬俑最牛的
是體現了秦國強大的軍戰能力
在秦始皇兵馬俑1、2、3號坑
分布了不同的軍種
文物攝影師趙震老師(微博@秦陵守陵人)拍攝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至今他已經拍攝800多尊兵馬俑——“在太陽的余暉下,那就是那個帝國的影子,”
而秦國軍隊那么厲害
還依賴于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和什伍連坐制度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無論是奴隸還是農民,殺一定敵人就可以升官,還可以傳給孩子,并且軍功還可以抵消犯罪跟服勞役,在這樣的制度下戰力杠杠滴
什伍連坐制度:一人逃跑,四人受罰
不過,問題來了
按道理說
對墓主最重要的部分必須是在高大封土之下
可是,兵馬俑坑離秦始皇陵有1500米
也許
兵馬俑在秦始皇眼中可能并沒那么重要……
一個陵墓可以看出的資訊很多
就比如——
No.1
阻排水渠
秦末時,因為農民起義
秦帝皇陵還被火燒
至今還留著紅色土壤跟炭
不過
在2200多年里
為什么秦始皇還能保持相對的完整?
尤其是在地下水較多的地區里
整個秦人地區是南面高北邊低
地表水、地下水也是從東南向西北
為了防止地下水進入墓室
墓葬的東南西挖了一個水渠
這個水渠后來再用青膏泥把它堵起來
然后把水排走,形成一個水壩
這樣就能保證帝陵不被水浸破壞了
No.2
石片鎧甲
考古學家們發現
石鎧甲比兵馬俑
所看到的皮鎧甲種類還要更多
這其實是為了適合多軍種
比如重裝步兵,重裝騎兵
考古學家曾嘗試復原一套鎧甲(612片),發現一個人需要一百天,而且是采用電動工具,所以這就是當初秦始皇要派70多萬人來修陵墓的原因之一了……
No.3
銅車馬
《國家寶藏》介紹道
在銅車馬剛出土的時候
據考古學家統計
一號車破碎為1325片
有斷口2069個
二號車破損1685片
有斷口2244個
在文物專家吳永琪先生的主持下
經過八年的修復才得以復原這些銅車馬
而在古代
這些銅車馬的組裝、零件、技術、彩繪
也是只有在秦統一六國的基礎上
集結舉國之力才可以做到的
No.4
水銀
經過考古學家前后相隔20年的測試證明
秦始皇陵地宮里面存在大量的水銀
這些水銀和陵墓的封土是
完全一致的
并且,這種水銀不是土壤所本身攜帶的
而是從地宮里面揮發出來的
據曾任秦始皇帝陵考古隊長的段清波教授所考究
秦人對水銀的認知就只是在
做丹藥治癬,可以鎏金鎏銀,做朱砂原料
這樣的層面上
秦人之所以用水銀
其實因為“五行學說”——
水銀引申為水德
秦代周,克周人火德
No.5
墓葬里的世界
司馬遷說秦帝皇陵里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考古學家根據西漢晚期,東漢等古代墓葬
推測秦帝皇陵的上方刻有二十八星宿
秦始皇陪葬坑有200多座
考究起來,這些陪葬坑就相當于
一個個中央政權的機構——
這套中央集權郡縣制
從秦始皇開始
到漢武帝確立
而至今還影響著我們
那電視劇《大秦賦》究竟有什么問題呢
電視劇里還有這樣一幕
在當時秦國對其他國家征戰
分封制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背景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
怎么會是想要解救蒼生?
有生之年我們還能看到
秦帝皇陵內部是怎樣的嗎?
既然秦帝皇陵所包含的寶藏那么多
為什么我們不繼續挖下去呢?
“ 秦始皇帝陵相當于78個紫禁城的大小
算上環山環水的環境
超過100多平方公里
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園 ”
秦始皇還沒修完自己的陵墓就掛了
是秦二世給續上
前前后后花了39年的時間
現在要挖出來
并且不能破壞其中的文物
可以知道,需要人力物力究竟有多少了
雖說目前的修復技術進步很大
但考古不可避免地會破壞文物
而且這個過程是
不可逆的
此外,由于歷史原因
明代萬歷皇帝的墳墓定陵曾被挖掘
其中大量絲織品未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而迅速風化
成了考古界的一大悲劇
此后
國家出臺政策不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
“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
曾提出考古“三三制”原則
“只挖三分之一
留下三分之二給后代
而且在發掘的三分之一區域
也只修復三分之一,用于展示、科研
剩下的區域保留給觀眾
讓觀眾可以看到原來的樣子”
不過,即使這樣
也不妨礙秦始皇是個牛逼的人
已經去世的段清波教授曾這樣說道
漢文明的形態,是在帝國文明的發生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以漢字為交流的語言,以天地陰陽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規矩核心價值觀為行為處事方式的文化體系
秦始皇是個爭議很大的人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我們用統一的文字
用統一的貨幣
對文化政治經濟有統一的認識
我們有從古至今延續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這些,都是從秦始皇統一大陸開始的
參考資料
感謝秦始皇把38個國家統一成一個國家,如果他多活五百年,他肯定要把世界統一成一個國家,把193個諸侯國統一成一個國家,人類世界再也沒有國家之間互相殘殺互相搞毛互相破壞互相拆臺危害人類和平了,太可惜了,
文章和配圖都不錯,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