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深入,清末爆發了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隨著運動如火如荼地發展壯大,英、法、德、美、日、俄、意、奧八國列強不顧清政府的阻攔,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名,正式組建八國聯軍入侵大陸。
這場八國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達到進一步打開大陸市場,進而瓜分大陸。1900 年6月,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率領、美國軍官麥卡加拉為副統帥率軍自天津向北京進發,
1900年 8月2日,八國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到了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戰敗的清王朝被迫與德、俄、英、美、日等11國駐華公使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致使大陸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由于《辛丑條約》起源于庚子年間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的侵略行動,因此,《辛丑條約》的賠款一般也被稱為“庚子賠款”。該條約的談判從庚子年(1900年)一直持續到辛丑年(1901年)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回顧近代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從列強用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與他們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中,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都刮占了大陸大量的領土,但《辛丑條約》并沒有規定割地或開放新的通商口岸,而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賠款數額,
在《辛丑條約》,第六款中規定,清王朝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由于清政府無力償還這筆巨款,帝國主義列強將這筆巨款巧立為“借款”,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本息合計高達9.8億兩,
從上述條約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列強想從經濟上,緊緊扼住清政府的“喉嚨”,使其難以有對抗的物質力量。根據賠款中的約文規定,庚款利息每六個月付給一次,從1902年7月1日開始償付。而本金每屆一年償還一次,從1903年1月1日開始償付。
然而,正當清政府在1902年初打算按照條約規定用關平銀數償付賠款之時,一項事先未能預料的問題便出現了:是用金還是用銀來償付賠款?然而,在有關應該用金抑或用銀償付賠款長達三年的交涉過程后,清政府最后不得不作出讓步,用金來償付賠款,
1903年1月17日,清政府決定以金鎊交付賠款,強令蘇松太道袁樹勛盡早將各國賠款分票簽押,次年10月清朝戶部正式致電各省,表明“積欠鎊價千萬,庫無可籌,商令各省籌濟”。然后,清政府用800萬兩銀子,抵付了1905年前所“欠”各國列強的鎊價之虧。
在此之后,清政府每屆償付賠款,都要不斷交付鎊虧之款,最終,在庚子賠款中,清政府所賠付的總數,遠不止約文中的4.5億兩(本息共計約9·8億兩),在此之外,又額外償付了金銀互換過程中多付出的所有差價,
回顧以前的不平等條約談判,我們可以看出清政府或多或少的還可以討價還價,然而,在《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卻是列強各國在就如何“宰制”大陸達成一致協議后,才通知清政府照章執行的,但在眾多列強之中,有一個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為大陸說話”。
起初,在清王朝與列強談判剛一開始之際,列強們就提出一個高得驚人的賠款總數,四億兩大陸白銀。然而在光緒皇帝向美國求助后,美國欣然答應請求,并讓美駐華公使康格在談判中,盡可能使賠款保持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以確保大陸的償付能力,
除此之外,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還強調賠款要以貨幣支付而不是以大陸的領土支付,要求康格努力將賠款總數盡量限制在白銀二億兩左右。然而,這個數字當然滿足不了列強早已撐大的胃口,遭到法、俄、日、德、英、意等國的強烈反對。
在而后的談判中,各國在華公使團提出向清政府索求的賠款總額不降反升,增加到四億五千萬兩。為此,海·約翰又讓談判代表柔克義將賠款問題移交海牙國際仲裁法庭進行裁決,然而,海牙國際仲裁法庭裁決的結果仍然是大陸應賠款四億五千萬大陸海關銀兩,
雖然嘗試多種方法,但美國減少“庚子賠款”的努力,還是以失敗告終。縱觀整個談判過程中美國的行為,不禁讓人發出疑問,為何美國如此費盡心機地幫助大陸說話呢?其實,在《辛丑和約》的談判過程中,正是美國“門戶開放”政策提出不久。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及日本紛紛在大陸劃分勢力范圍,對美國的利益構成威脅,為此,1899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照會他國,提出對華“門戶開放”的外交方針,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以維護美國在華的利益。
因為在當時,英、日、俄、德等列強在大陸均有自己的租界、碼頭等勢力范圍,日、俄在東北更侵占我大片土地資源,扶植傀儡,造成了“國中之國”的結果,而各國“瓜分”之勢也緊鑼密鼓由邊陲向內地漸演漸烈,
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阻止了某列強單獨瓜分大陸,為當時的英、日、俄等國所公認并接受,基于此,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之所以關心大陸的完整等行為,是出于一個統一的、開放的大陸市場,才有可能達到“利益均沾”的目的,
到了1904年,受國際金貴銀賤的價格影響,清朝駐美大使梁誠開始與美外務大臣就庚款問題進行協商,希望美國能減收庚款。于是,中美兩國在退還庚子賠款的問題上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談判。
雖然從1904年到1908年,期間歷經了美國虐待在美華工事件、抵制美貨運動、收回粵漢鐵路權運動和廣州的連州教案等諸多事件,以致庚款談判的進程一度陷入了低谷。但在兩國主要人員的大力斡旋之下,這筆庚款的退還最終仍得以順利推進。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羅斯福咨文及退還庚子賠款案。同年7月,駐華公使柔克義正式照會聲明清廷,告以退還賠款之議,但是,美國退還庚款并非是無條件退還,而是附帶了條件的,
美國把庚子賠款的退還款項用之于大陸的教育,并且要清政府遣派留美學生,其原因當然是美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一是美擔心清政府會把退款“移做別用”,二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對外擴張的戰略不僅是資本輸出和武力爭奪,還有“文化投資”,
總而言之,這種打著正義和公理的旗號進行的退還,其根本原因還是謀求在大陸的發展長久利益。1908年,美國正式宣布退還“庚子賠款”的半數,計1160余萬美元給大陸,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
為了開展派遣留美學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開設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也就是后來的“清華大學部”,而后,在1924年,美國國會再一次通過決議,將其余的庚子賠款退還給大陸。
第二次的賠款退款的1254.5萬美金,被用來成立“大陸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大陸基金會”),讓其掌管。北洋政府還任命了由10名大陸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托管董事會,此外,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是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部。
到了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剛建立的蘇俄政府在外交上陷于被孤立的境地,為獲得北洋軍閥政府的支持,蘇俄代表處委員加拉罕先后發布兩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帝俄訂立的秘密條約,放棄一切特權和賠款等。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后,中蘇雙方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宣布了放棄庚款。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自主管理和調配俄國放棄的庚子賠款,并在國民黨召開的三屆二中全會中,打算把全部俄國放棄的庚款用來投入筑路和水利電氣等實業建設。
隨著美國庚款的退還,英國發現美國通過退還庚款在大陸獲益多多,比如美國在華的經濟市場不斷擴大等,再加上蘇俄放棄庚款的推動,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意識到退還庚款對于英國維護和發展在華利益有重要作用。
于是,隨著世局的發展,英國外交部也開始決定適時調整政策,希望通過退還庚款來贏得大陸的好感,以及便于英國在大陸更好的發展和鞏固利益。1922年11月27日,日本退還庚款的決議傳入英國,更加使得英國政府倍加感到退還庚款的緊迫性,
于是,在1922年12月22日,英國使正式通知大陸決定退還庚子賠款余額,而后又在1930年9月簽訂《解決中英庚款換文》,關于賠款金額的放棄,英國決定放棄的賠款是美國的1.7倍。雖然退款共經歷了18年的時間,但最終還是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此外,法國也進行了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折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西元擔保,
總的來說,雖然庚款規定了巨額賠款,但截止到1939年宣布停止支付賠款,大陸實際只支付了約占總數58%的金額,約五億七千多萬兩,
其中,德、奧因“一戰”時敵對而停付,俄國,則因1917年“十月革命”放棄賠款,而俄、德、奧三國的停付便占了以上3國少付占“退款”總數的一半,并用在了政府行政開支當中。而美、英、荷的“退款”則用在了文化教育和實業之中。
當然,除去以上國家,還有幾種“特殊行為”的國家,比如法、意、比三國由于從紙法郎改為用金法郎支付而使得實際“退款”縮水,和日本雖然進行了退款但仍由自己操縱使用而不被承認,以及西、葡、挪和瑞典四國沒有退款,
沙俄還真是狠,賠款也是最狠的
我也納悶了,你從哪里看出是大陸要與米國過不去,明顯是米國揮舞著大棒要與大陸過不去。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不是美德,更不能用在國家層面。說一句亙古不變的公理: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
所以。。。我就納悶了 喂貓那群生口要跟老美過不去。。。還有噴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