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炮彈就超過半噸,“烏爾班巨炮”是怎么鑄造而成的?


(1464年的奧斯曼火炮,口徑635毫米)

有戰爭,就有靠戰爭得利的人,一個名叫烏爾班的匈牙利鑄炮師,游走于戰爭的兩個陣營,希望能夠憑自己的鑄炮計劃飛黃騰達。15世紀中期的歐洲,火炮在圍城戰中,已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時大量的鑄炮師都在巴爾干地區游走,希望能靠這場戰爭賺一大筆錢。

烏爾班的優勢,就是他能夠鑄造一體化的重型銅炮。在半個世紀之前,也許不會有人感興趣,因為早期的戰場上,火藥的配料硫黃、硝石和木炭都是分別裝在木桶里,要用的時候才現場打開混合起來。于是,火藥容易受潮,燃燒慢,效果不佳。

15世紀初開始,歐洲火藥制造者發現,如果把所有原料按比例混合成糊狀,再烘干成餅狀,需要的時候直接根據用量取下來顆粒狀的火藥,其威力大大增加,可以發射重型炮彈了,


(17世紀西班牙軍官留下的軌跡計算圖)

烏爾班最終選擇為奧斯曼帝國效力——在那個時代,歐洲人前往奧斯曼帝國謀求職位,是很平常的事情,

烏爾班的效率很高,當年11月份就鑄造了一門重炮,可以發射重達600磅(約272公斤)的巨型石彈。這門大炮安放在了新建成的割喉堡下的海岸上,死死盯著狹窄的博斯普魯斯海峽,

巧合的是,11月26日,一艘威尼斯運糧船試圖強行闖過,巨炮一發炮彈過去,就把運糧船打得粉碎,實戰驗證了烏爾班大炮的實力,他很快得到命令,再造一門巨炮,尺寸翻一倍,鑄炮不是簡單的擴大尺寸,有很多設計上的變量需要考慮,烏爾班對這些都掌握了。


(烏爾班火炮想象圖)

烏爾班先是用陶土和剁得很細的亞麻布混合,造出了一個炮管模具,長度約為27英尺(約8.2米),這個模具分為兩個部分,前端容納炮彈的口徑達到了30英寸(約0.76米),后端放置火藥的尺寸則要稍小一些,

模具燒制完成之后,就在地上挖一個巨大的土坑,然后把模具炮口朝下放進去。之后,在外層再覆蓋一層陶土——中間留有空隙,用來注入熔化的金屬。

外層的結構必須要結實,所以烏爾班命人堆砌了大量的“鐵、木料、泥土和石塊,從外面壓緊”,最后,再用潮濕的沙子覆蓋起來,只留出注入熔化金屬的空洞。

下面,就是最關鍵的熔煉金屬了,

當時的熔煉技術并不先進,烏爾班建造了兩個大型的磚砌熔爐,外面用燒制好的陶土覆蓋,再用大石頭壓住,最后用小山一樣的木炭把熔爐埋起來,只有爐口可以看見。


(達芬奇筆下的火炮鑄造廠)

他們不僅要置身于高溫中工作,還要時刻擔心熔爐會不會出現意外,一般情況下,熔爐要不斷燒24小時,工人才開始往坩堝內投入銅塊。

然后,他們還要用金屬長柄勺,從沸騰冒泡的大鍋里撈出浮在表面的廢渣。高溫灼燒著工人的身體,一般人根本無法忍受,更危險的是,如果一不小心投入鍋中的金屬塊是濕的,投入鍋中后水蒸氣很可能導致鍋爐破裂,站在附近的工人必死無疑……

鑄炮工人接著投入錫塊,在眾人的祈禱中,又投入一些金銀幣祈求鑄炮成功,然后工人用很長的桿子伸進鍋里攪拌混合,桿子很快就會被熔化,然后再換上一根新桿子。


(烏爾班火炮)

鑄炮師則經常查看金屬溶液,以判斷什么時候溶液能達到要求。這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敏銳的目光,烏爾班就具有這樣的能力,

最終,當烏爾班判斷時機已到,鑄炮工人就穿上厚厚的毛氈防護服,用鐵鉤子把熔爐口打開了。巖漿一樣的金屬溶液開始流出來,順著早就鋪好的陶土管道慢慢流入了大炮模具的孔洞,鑄炮工人則要不斷的用長桿子戳著金屬溶液,把氣泡戳破,

之前鋪好的濕沙子,會減緩金屬溶液冷卻的速度,防止青銅破裂,直到完全冷卻完成,巨型大炮才被挖出來,用一群牛拉到地面上,

最后,就是拆除模具,打磨炮身,當這一切都完成之后,所有人都被震驚了,這絕對是一門超乎想象的巨炮。他30英寸的炮管口徑,足以讓一個成年人鉆進去,它的一枚巨型石彈,就超過了半噸,


(右側的攻城火炮)

全城人都提前得到了警告,“炮聲將有如雷霆,大家務必多加小心,免得毫無準備、耳朵被震聾,或者孕婦被驚嚇導致流產”,

在萬眾期待中,炮手點燃了火藥,一聲巨響傳來,瞬間濃煙滾滾。巨大的石彈飛出了1英里遠,落地后鉆到了6英尺(約1·8米)深的地下,巨炮的威力如此巨大,10英里之外都能聽到爆炸聲,

為了把烏爾班巨炮運到140英里外的戰場,人們只能把多輛大車用鐵鏈綁在一起,然后把炮管放在車上,60頭公牛在前面拉車,有200人負責穩住炮管不滾下來,另有一隊工兵在前面開路搭橋。

每天只能行進2.5公里,“烏爾班巨炮”就這樣被艱難地運到了前線。就是這樣一門巨炮,一發超過半噸的炮彈,直接把君士坦丁堡的巨大石墻砸成碎屑,再配合上其他的大炮,曾經“固若金湯”的城墻,終于被摧毀了……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