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老百姓經濟有限,貨比三家,挑便宜的買,這個沒錯,日子還是要過的,但這不是盲目支持壟斷市場的理由。
知道什么是羊群效應嗎?
它是指由于對資訊不夠充分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來獲取資訊,
在這種資訊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資訊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
資本看重的就是這一點。
最近的社區團購,一個雞蛋一分錢,一袋食鹽一分錢,不計成本,先補貼他個幾十億,打著額外成本平臺買單的旗號,為普羅大眾謀福利,吸引了大量用戶,
這個大氣呀,可如果這背后站著的是資本巨頭呢?資本巨頭不差這點,但不代表資本巨頭不重視這點,平臺的運營成本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最后肯定還是要實現盈利的,補貼總有補完的那一天,等補完的那一天,資本該怎么盈利?
只能是提價。
有人說了,放心嘍,我們只買便宜的,一漲價我們就不會買了,到時候商戶就又回來了,市場有他的規律,不怕被壟斷,問題是整個市場已經被資本給壟斷了,絕大多數流量都跑到了資本那邊,普通商戶被擠垮一大片,從哪買呀?
市場確實從來不缺做買賣的。
但大家真的以為資本就只是一個社區賣菜的二道販子嗎?
大家看到的平臺店鋪,只是一個給你提供購買渠道的終端,在這個終端的背后,還有一套完整的壟斷供應鏈是大家看不到的。
包括種子、播種、化肥、施肥、收割、包裝、運輸等等都是這個供應鏈的一部分。
那么等資本完成壟斷,且開始提價以后,地處農村的農民還好說,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責任田,大不了不買了,自己種,可沒有責任田的城鎮居民又該怎么辦呢?
市場里面確實會再次出現新的商戶,但重新回到市場的商戶又該從哪里進貨呢?千萬別覺得資本的供應鏈就只是單純的為了降低運營成本,
既然敢下手壟斷市場,就代表其已經做好了壟斷供應鏈所有節點的準備,而且肯定是同步進行的,一個連進貨渠道都沒有的商戶,他賣啥,只能依附于資本平臺的進貨渠道,價格只會比壟斷之前更貴,
指望農民自產自銷、進城賣菜這條路也行不通,雖說大陸農民人口基數大,截至2015年,全國大陸總人口13.7億人,城鎮常住人口7.7億人,農村常住人口6億。
看著確實不像缺農產品的樣子。
然而種菜就得要種子、化肥、農藥,賣菜就得要包裝、運輸,有太多的節點跟資本平臺的壟斷供應鏈掛鉤,不計成本補貼,剛剛準備盈利的資本平臺,會這么認輸嗎?
隨便提高一個供應鏈節點的價格,百姓的購買成本都會大幅度提升,農民自身經濟條件本來就差,賣菜是要吃飯的,當然也不可能無下限地壓價傾銷,甚至低于成本價銷售,
也就只剩下了兩個選擇,要么低價賣給平臺,成為資本供應鏈的一部分,要么自己吃完,吃不完就爛在地里。
同樣的,城鎮居民也只有兩個選擇,要么不吃飯,要么從資本平臺購買。根本沒得選,
因為市場體系中至關重要的議價權已經不在百姓手里了。人民團結力量大,這個沒錯,但是人民太散了。
覺得中小商戶太黑心,又是缺斤短兩,又是賣高價?這些亂象看著亂,但是百姓的議價權還在,完全可以貨比三家,挑性價比高的那家買,再加上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這些亂象都是可以輕松糾正過來的。
畢竟黑心商戶違法不說,也沒有那么大的體量去支撐長時期的門庭冷淡局面,注定在市場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
可是資本平臺不一樣,體量龐大、資金雄厚,在前期完全就不用顧慮成本,只要把重心放在用戶上就足夠,等市場正兒八經被壟斷以后,先不說百姓沒有議價權,價格完全資本說了算,
國家就算是想要進行主動調控,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推翻,說不讓你壟斷,就不讓你壟斷了,終歸還是要不斷的搜集證據,依法辦事,
同時還要照顧經濟、市場、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只能一步一步來,這是需要時間的,直接就從主動變成了被動。
在此期間,百姓依然得從平臺購買,資本也不會閑坐著,會想方設法不計一切代價的拖延時間。
這樣的案例,歷史上其實很多,封建時期所有跟鹽、鐵、茶葉、酒、煤、甚至是軍馬、火藥等相關的經濟改革措施,其實就是為了限制民間商貿體系壟斷局面的出現,
不過古代沒有壟斷或者反壟斷的說法,而是稱其為“榷”或“禁榷”,這也是國家資本壟斷和民間資本壟斷的本質區別。
國家資本壟斷,是為了調控市場,從宏觀角度預防市場失控,這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市場規律,最終目的是讓人民幸福,國家富強,跟單純的商品交換市場規律完全就不是一回事,
民間資本壟斷,卻是為了牟利,資本家不會去考慮百姓或者國家利益,而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將生產資料私有化,從國家、人民兩頭獲利,讓大多數的資源集中在一小部分資本家手里,
真到這個時候,這些資源就跟普通百姓、甚至是國家都沒有什么關系了,完全就是一個只出不進的死循環,苦的只會是國家和萬千人民。
所以,我們普通百姓,要時刻保持理性,不要讓病態的市場影響思維,實體電商都沒錯,資本的前瞻性也沒錯,錯的是資本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