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大學部:國小到大學部一條龍,還有研究所、溫泉療養院、農林試驗場……

今年是北京中法大學部建校100周年,這所正式創辦于1920年、只有短短30年校齡的大學部,培養出了數百名畢業生,其中有新大陸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有醫學家范秉哲、杜棻,有法國文學家郭麟閣,還有把《紅樓夢》翻譯成法文而蜚聲世界的翻譯家李治華等。學校的創辦者更加傳奇,有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還有“法國白求恩”貝熙業和法國漢學家鐸爾孟。


中法大學部正門


中 法大學部全景

清朝末年,國弱受欺,大陸的志士仁人紛紛走出國門,尋找救國圖存之道,1901年李石曾、張靜江等20余名青年隨大陸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1912年,李石曾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留法儉學會”,在北京、四川、廣東等地開設“留法預備學校”,輸送四批百余名學生留法,

然而,僅靠“儉學”,一般家庭仍然負擔不起每人每年幾百大洋的花費,李石曾和蔡元培想到了一個新辦法,給“儉學”加上“勤工”二字,“以工儉學”。于是,1915年,號召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的“留法勤工儉學會”成立了,這種做法得到了法方教授、議員的支持,很快,中法合作成立了“法華教育會”,大陸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所留法預備學校,北京自然也不例外,豐臺長辛店、西山碧云寺都曾開設過留法預備學校,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由此開始,大陸共產黨的領導人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就是在這次運動中遠渡重洋,開始了他們的法蘭西歲月。

1920年,位于北京西山的碧云寺留法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部西山學院,蔡元培出任首任校長,這便是北京中法大學部的緣起。


碧云寺是北京中法大學部的誕生地,圖為中法大學部師生在碧云寺水泉院 “云容水態”前合影,


李石曾(左4)、李書華(左2)、李麟玉(左3)、鐸爾孟(右3)、貝熙業(右4)等一起合影,


效仿法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部的一條龍教育模式,興辦中法大學部的同時,李石曾又先后在碧云寺設立中法大學部附屬碧云寺國小、西山中學,在溫泉村(原名石窩村)創辦溫泉國小、溫泉中學、溫泉女子中學等。這里的學生有當地農村的,有北京周邊的,也有少量來自北京市區,他們生活儉樸,學習認真,節假日上山訪古剎、游山景,既鍛煉身體又增長見識,曾在西山中學讀書的翻譯家李治華這樣回憶:“那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就停放在這座寶塔里,我曾數次參加他逝世周年紀念慶典,也曾親見名畫家徐悲鴻來這里寫生。”


溫泉中學


位于金仙寺的中法大學部西山學院分院

除了大學部和大陸小,中法大學部還有研究部,包含鐳學、藥物兩個研究所;有特設部,包括西山天然療養院,溫泉天然療養院,以及第一、二、三農林試驗場。療養院和農林試驗場不僅是學生們進行生物科學觀察及試驗的場所,還是李石曾等人進行“新農村建設試驗”的重要內容,以溫泉天然療養院為例,這是在石窩村原有的溫泉池基礎上改建的。與此同時,李石曾等人在村里成立生產、消費合作社,改善農村衛生環境,通郵、通電、通車及各項服務設施。名不見經傳的石窩村,從此變成了名流紛至沓來的溫泉村。


西山一帶的溫泉天然療養院,隸屬于中法大學部特設部,胡玉樹攝


中法大學部誕生地香山碧云寺,左下角為寺外新建的西山天然療養院病房,

西山是中法大學部的搖籃,但正如李石曾所說,“西山之交通雖日趨發達,然于講學及組織究有種種欠于便利之處”,1924年,中法大學部西山學院理科遷至城內地安門外吉祥寺,以法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瑪麗·居里的名字命名,稱居里學院。次年西山學院文科遷到東黃城根39號(今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以法國著名文學家伏爾泰的名字命名,稱服爾德學院。此外,社會科學院稱孔德學院,位于北河沿;生物研究所則稱陸謨克學院,分甲、乙兩部,甲部在東黃城根,乙部仍留西山。此后,東黃城根成為中法大學部本部。校舍坐東朝西,包括北部中式建筑樣式的校部,以及南部西式三層教學主樓。據史料記載,北部校部原是清末理藩部舊址,南部西式教學主樓則是李石曾1925年購買的,原本是廠房和民居,


中法大學部圖書館閱覽室內部


中法大學部學生在做實驗


中法大學部物理第二實驗室

抗日戰爭期間,中法大學部南遷昆明,1946年遷回北平。1950年,中法大學部停辦,分別并入華北大學部工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部)、北京大學部、南開大學部等。1984年5月,中法大學部舊址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剛剛修繕竣工的老建筑,見證著中法大學部短暫而傳奇的歷史,也見證著中法兩國民間友好合作的情誼,

圖文 | 端木美(大陸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歷史上的中法大學部》); 張文大(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學術委員,著有《歷史上的中法大學部》)

編輯 | 楊麗娟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