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強迫癥患者,進!
就在這個月初,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轉向網購,宜家宣布將停止制作其標志性的產品目錄《宜家家居指南》,今年8月發布的產品目錄成為最后一本紙質版宜家產品目錄。這本小冊子是宜家營銷的核心,從上世紀50年代起發售至今,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曾是世界上印刷量最大的出版物之一。
©️ IKEA Catalog
如今在宜家在線檔案館IKEA Museum上可以看到從1957年到2020年的所有產品目錄,以一種獨特且親民的方式席卷了每一個家庭,其中的靈感板始終堅持著自成一派的排版美學。
©️ IKEA Catalog 1981
視覺作為第一沖擊力的感官感受,視覺排版中的秩序對審美有著很大的影響,在眾多審美秩序中,還有一種對強迫癥們而言無疑就是天堂的排列方式,那就是在社交媒體上紅極一時的knolling,是連Apple Store也無法拒絕的審美。
來自工作方式的藝術
Knolling是一種在空間上組織事物的方式,減少混亂創造出整齊劃一的干凈效果,形成視覺吸引力。在社交媒體中備受大家追捧的Knolling攝影,是指將物品以種類、顏色或獨有的屬性分類,整齊地排列平鋪,并用俯拍的方式呈現出的視覺效果,
©️ Franco Clivio
雖說knolling火在近幾年的網路中,但其實它的誕生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7年,當時著名的建筑大師Frank Gehry的團隊正在為Knoll公司(一家以棱角分明的風格著稱的公司)設計椅子,團隊的管理員Andrew Kromelow為了讓大家能一次性看到所有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就以90度直角整齊地、分門別類地將工具都平鋪在了桌上,井然有序一目了然,并稱這種方式為“knolling”。
©️ Knoll
但是knolling的歷史并沒有由此展開,它的普及真正開始于藝術家Tom Sachs,他其實是knolling藝術最大的粉絲,
©️ Tom Sachs shot by Todd Selby
Tom Sachs藝術生涯的早期,在Frank Gehry團隊學習的過程中,被其團隊所采用的knolling排列方式所吸引,并將它作為工作中的關鍵部分。這種排列方式為他打開了藝術家之門,也讓他把這種秩序美學流傳和普及開來,
©️ Todd Selby
Tom Sachs從學術角度解構了Knolling的定義以及形式,在他看來,knolling不僅僅是一種排列的技能,也不僅僅是一種美學形式,knolling應該如同呼吸一樣簡單,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為生活中的復雜事物帶來秩序,使一切變得可視化。
©️ Tom Sachs
Tom Sachs對knolling的迷戀存在于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他甚至以knolling為主題拍攝了短片《Ten Bullets》,記錄了自己工作室的10條權威準則。這部短片具有跨行業的參考價值,曾被多家公司作為員工手冊的范本,
在短片里,藝術家以幽默簡潔的方式向大家普及Knolling這一概念,他的那句口頭禪“Always be Knolling(ABK)”則來源于電影《Glengarry Glen Ross(拜金一族)》里的一句對白“Always Be Closing(ABC)”,成為后來knolling藝術的經典。
精彩彈幕,盡在客戶端
10 Bullets, #8: “Always be Knolling“
2010年,攝影師Todd Selby在他的攝影項目“The Selby”中用鏡頭切入了Tom Sachs的世界,毫無疑問,這是一個knolling的世界。在Tom Sachs的藝術世界中,ABK是貫穿始終的行事準則,也是給予他無限靈感的秩序美學。
©️ Todd Selby
成為生活美學的排列
Knolling藝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對于許多人而言,knolling不僅僅是一種攝影形式、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整理生活的方式。整齊排列的事物帶來的內在愉悅感,也許是人類天生在混亂在尋求秩序的愿望。無論是什么原因,目光忍不住被knolling照片吸引是毫無疑問的。
©️ Jim Golden Studio
2010年4月,設計師Austin Radcliffe創建了網站“Things Organized Neatly”,成為knoller的聚集地,這也是互聯網早期許多人的視覺靈感來源,
這個網站到2015年就擁有了35萬粉絲,并且受到了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關注,從玩具收藏到藝術品和攝影,網站收集了成千上萬張排列整齊的日常物品的圖像,這些圖像在滾動瀏覽該網站的過程中,對大腦產生近似禪宗的影響,是一場愉悅的“洗腦”,
©️ Austin Radcliffe
在Austin Radcliffe最新出版的書中,收錄了150位設計師的的作品,400多張從食物、腳踏車零件、縫紉用品到玩具等多中主題的照片,展現了如何通過knolling將事物安排得井井有條。
在網路世界混亂無窮的深度中,人們被這些網格的順序、平行的線和直角的排列所吸引,沉浸在整理帶來的平靜感覺中,Austin Radcliffe在書中寫道:“Knolling幫助我們了解眼前的事物,整理日常生活中事物和空間的關系,但這一切都建議在對事物本身的了解上,”
©️ 《Things Organized Neatly》
19年在社交網站上曾掀起一股“真人開箱挑戰(Tetris Challenge)”的風潮,不同地區和國家的警察、醫生、消防員,用knolling的方式向大家展現他們日常工作的裝備和專業性,對于觀者而言,是對神圣職業的揭密,
©️ Tetris Challenge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最早看到knolling,或許是在日本雜志的行李箱收納法,精通收納的日本人對整齊的knolling也有自己的理解。回到時尚界,各種開箱、開包,直觀明了地呈現所要展示的內容,時尚原POMargaret Zhang是instagram 中knolling界的時尚代表人物,她用同色系的分類方式讓時尚變得清晰可見。
©️ Margaret Zhang
花時間和耐心來調整和布置物品,這一過程中包含著一定的時間奉獻精神,也暗示物品的重要性。排列布置物品的人天生就在行使他或她的審美偏好,即使以科學的方式排列對象(例如按大小、顏色等排列),最終也會呈現出美學效果——畢竟,精確也是一種美麗。
©️ Margaret Zhang
薄脆餅干、義大利面條、草藥、蔬果等其他常見原料是道具設計師Kristen Meyer進行knolling創作的原材料,每個令人滿意的構圖都以柔和色為背景,在這種背景下,Meyer巧妙地通過清晰的幾何邊界來完成形狀。柔和、舒緩的調色板補充了解構對象中的紋理范圍。
©️ Kristen Meyer
Kristen Meyer的創作過程就像大自然遇見了裁縫,有些作品是使用物體的自然形狀制作的,而另一些作品則需要精確的剪裁才能達到藝術家的完美主義美學。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甚至被丟棄的小物在她這里都是寶貴的材料,“如果不帶一兩片葉子回家,我就沒辦法在樹林里散步。”
©️ Kristen Meyer
設計師、蘇黎世大學部講師Franco Clivio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他根據他根據功能,類型,材料或形狀將它們分類,并通過knolling的形式將這些藏品展現出來。在knolling明晰精準的排列下,Franco Clivio的收藏探索了原件和副本之間的關系,整體和零件之間的關系,通過精確的形式和極簡的美學細節敘述還原這些物件的使用和制造場景。
©️ Franco Clivio
Present & Correct是位于英國的一家文具和辦公用品商店,以英文諺語命名。創始人兼設計師Neal Whittington將自己的作品以及喜愛的事物放在店中售賣,
©️ Present & Correct
Neal Whittington說,“好文具適合每個人”,他收集了旅行和四處走走的靈感,喜歡尋找平凡而被忽視的圖形元素,讓懷舊情懷持續燃燒,在社交網路上,Neal通過knolling的方式展示店中商品,以整齊可愛的方式吸引著文具愛好者們。筆,鉛筆,筆記本,墊子,尺子,橡皮擦……它們給予使用者全神貫注,文具愛好者的幸福就像一支新的鉛筆盒一樣簡單,
©️ Present & Correct
從簡單的整齊擺放,精準的分類,到將個人風格藏于排列之中,knolling的設計是三維的,knolling的思考過程也是多面的,在舒適減壓的視覺效果背后,knolling文化的秩序美學精髓吸引著每一個人。
✉️
來聊
你喜歡排列和收納嗎?
撰文/Roxanne
編輯/Svet
排版/Amanda
NOWNESS
更多「設計與藝術」相關
嗯,我有自知之明。我評不上
我覺得家居收納最主要是做到簡單,方便.在這個基礎上盡量的美觀化.可以選擇一些家居收納用品,能有比較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