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月12月30日,大陸學者在Cell共計44項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12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32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1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21篇是大陸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
按單位來劃分(文章數目大于3):大陸科學院21篇,清華大學部8篇,北京大學部7篇,中山大學部5篇,大陸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4篇,廣州醫科大學部3篇;
按類型分,covid19肺炎領域的達到了17篇,非covid19肺炎領域的達到了29篇;
按通訊作者來分(文章數目大于2):秦川4篇,劉光慧,高福,曲靜,蘇士成,嚴景華,饒子和,婁智勇,王佑春,秦成峰等都是2篇;
最后,由于文章較多,如有錯誤,請及時向iNature反映,方便我們進一步糾正,
1.截至2020年12月30日,大陸學者在Cell發表了44篇文章,具體的單位列表如下:
2.文章列表如下(紅色字體的為covid19肺炎領域相關的文章):
3.所有文章解析列表
【1】選擇性靶向CB2的藥物有望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炎癥和疼痛,同時避免CB1介導的精神副作用,對CB2激活和信號轉導的機制了解甚少,但對藥物設計至關重要。2020年1月30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等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Gi Signaling Complex”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綁定到激動劑WIN 55,212-2的人類CB2-Gi信號復合物的冷凍EM結構,3D結構揭示了WIN 55,212-2的結合模式和用于將CB2激動劑與拮抗劑區分開的結構決定簇。具有計算對接結果的進一步結構分析揭示了CB2和CB1之間在受體激活,配體識別和Gi耦合方面的差異。這些發現有望促進針對大麻素系統的藥物的發現,
【2】2020年1月30日,上海科技大學部劉志杰及華甜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開了大麻素受體CB1和CB2分別處于拮抗狀態、中間態及激活態的神秘面紗,對大麻素系統的認知又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該研究還揭示了CB2受體獲得高選擇性配體的分子機制,為針對CB2的免疫類新藥設計提供了更加精確的分子模型和理論基礎。
【3】2020年1月30日,北京大學部湯富酬與大陸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曲靜、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Primate Ovarian Aging“的研究論文(封面文章),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制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征之一。
【4】2020年2月27日,NIBS的邵峰及大陸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丁璟珒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Mechanism for GSDMD Targeting by Autoprocessed Caspases in Pyropto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產生p10產物的于特定位點的caspase-4 / 11自動加工,對于裂解GSDMD和誘導焦亡是必需的和足夠的,總而言之,該研究揭示了胱天蛋白酶的前所未有的底物靶向機制。疏水界面為開發對焦磷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特異性的抑制劑提供了額外的空間,
【5】2020年2月27日,大陸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曲靜,大陸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及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aloric Restriction Reprograms the Single-Cel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Rattus Norvegicus Ag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經歷跨衰老和CR的各種大鼠組織建立了全面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該研究工作提供了與哺乳動物衰老和CR相關的多組織單細胞轉錄環境,加深了我們對CR作為強力保護性干預的了解,并揭示了代謝干預如何作用于免疫系統以改變衰老過程,
【6】2020年3月5日,中山大學部蘇士成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omplement Signals Determine Opposite Effects of B Cells in Chemotherapy-Induced Immun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前后的患者縱向樣本中對B細胞異質性進行單細胞解剖,發現ICOSL+ B細胞亞群在化療后出現。總而言之,該研究表明腫瘤治療重塑了腫瘤中B細胞,并揭示了補體在B細胞依賴性抗腫瘤免疫中的新作用, 同樣重要的是,該研究建議CD55作為增強免疫原性化療功效的有吸引力的治療靶標,
【7】2020年3月12日,大陸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iquid-Liquid Phase Transition Drives Intra-chloroplast Cargo Sort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確定了兩個擬南芥錨蛋白STT1和STT2,它們專門介導葉綠體雙精氨酸易位(cpTat)途徑蛋白到類囊體膜的分選, STT1和STT2通過其C末端錨蛋白域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的異二聚體,cpTat底物與STT絡合物的N端固有無序區的結合引起液-液相分離。因此,相分離液滴的形成作為葉綠體內蛋白分揀的新機制出現。該研究的發現突出了調節細胞器生物發生的相分離的保守機制,
【8】2020年3月1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曾藝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ong-Term Expansion of Pancreatic Islet Organoids from Resident Procr+ Progenito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在成年小鼠胰腺中鑒定了先前未知的蛋白C受體陽性(Procr +)細胞群體。細胞駐留在胰島中,不表達分化標記,并具有上皮到間充質的過渡特征。通過遺傳譜系追蹤,Procr +胰島細胞在成人體內平衡過程中會經歷克隆擴增并產生所有四種內分泌細胞類型。當以克隆密度培養時,分選出的Procr +細胞(約占胰島細胞的1%)可以牢固地形成胰島樣的類器官。通過連續傳代可以長時間維持指數擴增,而在培養的任何時間點都可以誘導分化,β細胞在分化的胰島類器官中占主導地位,而α,δ和PP細胞則以較低的頻率出現;類器官是葡萄糖反應性和胰島素分泌的,在糖尿病小鼠中移植后,這些類器官可以逆轉疾病,這些發現表明,成年小鼠胰腺胰島含有一定數量的Procr +內分泌細胞。
【9】2020年3月25日,大陸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及齊建勛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basis of SARS-CoV-2 entry by using human ACE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細胞儀檢測,確定S1 CTD(SARS-CoV-2-CTD)為SARS-CoV-2中與hACE2受體相互作用的關鍵區域。隨后解決了與hACE2結合的SARS-CoV-2-CTD的2.5Å晶體結構,該結構揭示了總體上與SARS-CoV RBD(SARS-RBD)相似的受體結合模式。這些數據闡明了病毒的進入和致病機理,并有望激發針對這種新興病原體的新型靶向治療,
【10】2020年4月6日,大陸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陳玲玲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人類和小鼠胚胎干細胞(ESC)中lncRNAs的不同亞細胞定位。與mESCs相比,在hESCs的細胞質中定位的lncRNA的比例明顯更高。事實證明,這對于hESC多能性很重要, 這些發現表明,lncRNA加工和定位是功能快速發展的先前未被充分認識的因素。
【11】2020年4月16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為第一單位)及牛津大學部Oliver G Pybus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了宏碁因組測序和平鋪擴增子方法,從廣東受感染的個體中產生了53個基因組。流行病學和系統發育分析相結合的結果表明,盡管由于大流行初期病毒遺傳變異低,但系統發育聚類尚不確定。該研究結果表明,假定的本地傳輸鏈的時間,規模和持續時間受到國家出行限制以及該省大規模密集監視和干預措施的約束。盡管取得了這些成功,但隨著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病例數量的增加,仍需要在廣東進行COVID-19檢視,
【12】2020年4月8日,清華大學部葛亮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 Translocation Pathway for Vesicle-Mediated Unconventional Protein Secre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一條調節小泡進入和無信號肽貨物分泌的易位途徑。該研究將TMED10鑒定為許多無信號肽貨物分泌及囊泡進入的蛋白質通道。
【13】2020年4月8日,大陸科學院上海神經所楊輝及周海波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lia-to-Neuron Conversion by CRISPR-CasRx Alleviates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Mice”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通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并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該研究將為未來眾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個新的途徑。
【14】2020年4月16日,北京大學部張澤民,申占龍,安進公司的 Xin Yu及Jackson G. Egen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來自結直腸癌患者的免疫和基質細胞群進行了scRNA-seq分析,確定了特定的巨噬細胞和常規樹突狀細胞(cDC)亞群是腫瘤微環境中細胞串擾的關鍵介體,
【15】2020年4月25日,澳門科技大學部,四川大學部,清華大學部,中山大學部等多機構聯手合作,張康,王光宇,林天歆,何健行,李為民作為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linically Applicable AI System for Accurate Diagnosi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and Prognosis of COVID-19 Pneumonia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來自4154名患者的大型計算機斷層掃描(CT)資料庫,開發了可以診斷covid19肺炎并將其與其他常見肺炎和正常對照區分開的AI系統。AI系統可以幫助放射科醫生和醫生進行快速診斷,尤其是在醫療系統超負荷的情況下,該研究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了此AI系統,以協助臨床醫生應對COVID-19,
【16】2020年5月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張政,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Ido Amit及法國巴斯德研究所Benno Schwikowski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Host-viral infection maps reveal signatures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一種稱為Viral-Track的新計算工具,該工具旨在使用直接映射策略系統地掃描生理病毒感染的scRNA-seq數據中的病毒RNA。該研究分析顯示,SARS CoV-2病毒對重癥患者的免疫系統具有巨大影響,與輕癥相比,發現SARS-CoV-2主要感染上皮和巨噬細胞亞群,此外,Viral-Track在其中一名重癥患者中檢測到人間肺炎病毒的意外合并感染,這項研究將Viral-Track建立為剖析病毒感染機制的廣泛適用工具,包括鑒定病毒誘發的病理學所涉及的細胞和分子特征。
【17】2020年5月17日,北京大學部,首都醫科大學部,軍事醫學科學院及協和醫學院聯手合作,謝曉亮,秦成峰,秦川及金榮華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otent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SARS-CoV-2 identified by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onvalescent patients’ B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可以通過高通量單B細胞測序有效地發現人中和抗體,以應對大流行性傳染病。
【18】2020年5月21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及楊興婁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功開發了SARS-CoV-2 hACE2轉基因小鼠(在C3B6小鼠中為HFH4-hACE2)感染模型。感染的小鼠產生典型的間質性肺炎和病理,與COVID-19患者相似,病毒定量顯示肺是感染的主要部位,盡管在某些小鼠的眼睛,心臟和大腦中也可以發現病毒RNA,從感染的肺和腦組織中分離出全基因組序列中與SARS-CoV-2相同的病毒。最后,該研究表明預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護小鼠免受嚴重的肺炎的侵害,總而言之,該結果表明,hACE2小鼠將成為測試潛在疫苗和治療劑的有價值的工具,
【19】2020年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學部饒子和、王權及大陸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龔鵬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RNA聚合酶及其輔助因子與RNA和抗病毒候選藥物瑞德西韋復合體2.9 Å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聚合酶復合體催化過程中“轉位前”和“轉位后”兩個生理狀態的構象特征。
【20】2020年5月28日,溫州醫科大學部,西湖大學部等多機構合作(溫州醫科大學部為第一單位),郭天南,陳海嘯等人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VID-19 Patient Ser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46個COVID-19和53個對照個體的血清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分析。總之,該研究揭示了重癥COVID-19患者血清中特征性蛋白質和代謝產物的變化,可用于選擇潛在的血液生物標志物以進行嚴重程度評估。
【21】2020年6月6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大陸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大學部等多單位合作,高福,秦川,譚文杰,婁智勇,李長貴,武桂珍,徐苗及楊曉明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BBIBP-CorV, with 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滅活的SARS-CoV-2疫苗候選物(BBIBP-CorV)的中試規模,該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食蟹猴和獼猴)中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 ,提供針對SARS-CoV-2的保護。 使用2μg/劑量的BBIBP-CorV進行的兩次劑量免疫為獼猴提供了針對SARS-CoV-2氣管內攻擊的高效保護,而沒有可檢測到的抗體依賴性增強感染。 此外,BBIBP-CorV對疫苗生產顯示出高效率和良好的遺傳穩定性, 這些結果支持在臨床試驗中進一步評估BBIBP-CorV。
【22】2020年6月10日,廣州醫科大學部趙金存,愛荷華大學部Stanley Perlman及Paul B. McCray Jr.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eration of a Broadly Useful Model for COVID-19 Pathogenesis Vaccination, and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復制缺陷型腺病毒(Ad5-hACE2)外源遞送人ACE2開發了小鼠模型,總之,該研究描述了一種具有廣泛和直接實用性的鼠模型,以研究COVID-19的發病機理,并評估新的療法和疫苗。
【23】2020年6月11日,中山大學部黃炳培及倫敦瑪麗皇后大學部Kairbaan M. Hodivala-Dilke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ancer Burden Is Controlled by Mural Cell-β3-Integrin Regulated Crosstalk with Tumor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表明壁細胞通過丟失β3-整合素表達,從而通過FAK-HGFR-Akt-NF-κB途徑增強信號傳導并增加CCL2介導的旁分泌信號,可以通過腫瘤細胞富集的MEK1和ROCK2信號來增加腫瘤負荷, 不影響腫瘤血管數量或功能的途徑,總而言之,壁細胞不是簡單的血管支持細胞,而是通過β3-整聯蛋白,可以通過壁細胞衍生的旁分泌信號調節腫瘤的生長,研究數據為壁細胞β3-整合素的作用提供了原理證明,并闡明了腫瘤生長控制的機制,
【24】2020年6月17日,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來自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志喜/梁承志課題組合作題為“Pan-Genom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公布了大豆的泛基因組,有助于促進大豆的進化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
【25】2020年6月2號,中山大學部的李勃興實驗室和紐約大學部的Richard W. Tsien(錢永佑)實驗室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文章“Neuronal Inactivity Co-opts LTP Machinery to Drive Potassium Channel Splicing and Homeostatic Spike Widening”,發現了興奮性穩態可塑性的分子機制,為這個假說環路提供了完整的實證,
【26】2020年6月23日,南方醫科大學部徐洋、加州大學部舊金山分校王磊及大陸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杭州研究院王謙共同通訊(南方醫科大學部為第一單位)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Developing Covalent Protein Drugs via Proximity-Enabled Reactive Therapeutic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一種接近啟用反應性療法(PERx)的方法來產生共價蛋白藥物,PERx應該提供一種通用平臺技術,用于將各種相互作用的蛋白質轉化為共價結合物,實現針對生物學研究的特定共價蛋白質靶向,以及常規非共價蛋白質藥物無法達到的治療能力,
【27】2020年6月28日,大陸科學院,海南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等多單位合作,高福,秦川,嚴景華及戴連攀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描述了克服此限制的MERS-CoV RBD的二聚體形式。與常規單體形式相比,RBD-二聚體顯著提高了中和抗體(NAb)的效價,并保護了小鼠免受MERS-CoV感染,晶體結構顯示RBD-二聚體完全暴露了雙重受體結合基序,這是NAbs的主要靶標,結構指導的設計進一步產生了穩定的RBD-二聚體形式,即串聯重復單鏈(RBD-sc-二聚體),保留了疫苗效力,該研究推廣了這種策略來設計針對COVID-19和SARS的疫苗,從而將NAb滴度提高了10-100倍。RBD-sc-二聚體在中試規模生產中獲得了高產量,為進一步的臨床開發提供了支持,免疫原設計框架可以普遍應用于其他β-CoV疫苗,以應對新出現的威脅。
【28】2020年7月9日,大陸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國家癌癥中心/大陸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肖汀、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賀福初、上海交通大學部李婧以及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汪宜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103例大陸患者的LUAD進行了全面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蛋白質組學,磷酸化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和全外顯子組測序數據的綜合分析顯示了癌癥相關的特征,例如腫瘤相關的蛋白質變體,獨特的蛋白質組學特征以及早期患者或具有EGFR和TP53突變的患者的臨床結局,基于蛋白質組的LUAD分層顯示了與不同的臨床和分子特征相關的三種亞型(S-I,S-II和S-III),此外,該研究提名了潛在的藥物靶標并驗證了HSP90β的血漿蛋白水平是獨立隊列中LUAD的潛在預后生物標志物,該研究的綜合蛋白質組學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LUAD的分子結構,并為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機會,
【29】2020年7月17日,大陸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及黃維金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觀察了80個變體和26個糖基化位點的修飾性,以期對康復期患者的中和抗體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應性,D614G以及同時包含D614G和另一個氨基酸變化的幾個變體,更具感染性,大多數在受體結合結構域具有氨基酸變化的變體感染力較小,但包括A475V,L452R,V483A和F490L的變體對某些中和抗體產生抗性。此外,大多數糖基化缺失的感染性較小,而同時缺失N331和N343糖基化則大大降低了感染力,這表明糖基化對于病毒感染性的重要性,有趣的是,N234Q對中和抗體具有明顯的抗性,而N165Q變得更加敏感。這些發現可能對疫苗和治療性抗體的開發有價值,
【30】2020年7月23日,軍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部及大陸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多單位合作,秦成峰,王佑春及Ying Bo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脂質納米顆粒包裹的mRNA(mRNA-LNP),它編碼SARS-CoV-2的受體結合域(RBD)作為候選疫苗(稱為ARCoV)。肌內免疫ARCoV mRNA-LNPs在小鼠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引發了針對SARS-CoV-2的強大中和抗體以及Th1偏向的細胞反應,小鼠進行兩次劑量的ARCoV免疫可完全抵抗SARS-CoV-2小鼠適應株的攻擊,另外,ARCoV以液體制劑生產,可以在室溫下保存至少一周。目前正在1期臨床試驗中評估這種新型COVID-19 mRNA疫苗ARCoV,
【31】2020年7月29日,中科院上海生化與細胞所許琛琦、北京大學部黃超蘭,美國加州大學部圣地亞哥分校惠恩夫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Multiple Signaling Roles of CD3ε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T Cell Therap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定量質譜法,同時測量了TCR刺激后所有CD3鏈的免疫受體基于酪氨酸的活化基序(ITAM)的磷酸化。由于Lck激酶的選擇性,CD3ε ITAM的亞群被單磷酸化,并專門募集了抑制性Csk激酶來減弱TCR信號傳導,這表明TCR是一種自我約束的信號傳導機制,既包含激活基元又包含抑制基元,此外,該研究發現將CD3ε胞質域整合到第二代嵌合抗原受體(CAR)中可改善CAR-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從機制上講,CD3ε的Csk誘導ITAM減少了CAR-T細胞因子的產生,而CD3ε的基本殘基富集序列(BRS)通過富集p85促進了CAR-T持久性。總的來說,CD3ε是內置的多功能信號調諧器,而不斷增加的CD3多樣性則代表了設計下一代CAR的策略。
【32】2020年8月18日,大陸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方慶及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arge-Scal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ick Genomes Elucid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Vector Capaciti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對678個蜱蟲科標本進行了重新測序,以了解蜱蟲的三個關鍵方面:遺傳多樣性,種群結構和病原體分布。該研究探索了蜱蟲的常見遺傳基礎,包括血紅素和血紅蛋白消化,鐵代謝和活性氧物種,并首次揭示了不同蜱蟲物種的遺傳結構和病原體組成主要受生態和地理因素影響,該研究進一步確定了與不同寄主范圍,生命周期和分布有關的特定物種決定因素,這項研究的發現是研究和控制蜱蟲和蜱蟲傳播疾病的寶貴資源。
【33】2020年8月24日,大陸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Rosa Lozano-Duran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A Defense Pathway Linking Plasma Membrane and Chloroplasts and Co-opted by Pathoge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了植物病毒編碼的蛋白在激活植物防御后會從質膜重新定位到葉綠體,干擾葉綠體依賴性抗病毒水楊酸(SA)的生物合成。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發現來自不同王國的植物病原體似乎與膜結合后趨向于進化為靶向葉綠體并削弱了SA依賴性防御,膜依賴于兩個亞細胞靶向信號:N-肉豆蔻酰化位點和葉綠體轉運肽,這種模式也存在于植物蛋白中,其中至少一種反過來激活了來自葉綠體的SA防御。綜上所述,該研究結果表明植物中存在連接質膜與葉綠體并激活防御的途徑,并且該途徑已被植物病原體在宿主-病原體共同進化過程中所選擇,以通過抑制SA反應來促進毒力,
【34】2020年8月28日,原清華大學部顏寧及尹航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Blocking Sugar Uptake into the Malaria Parasite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該研究介紹了瘧原蟲物種基因組中唯一的己糖轉運蛋白PfHT1的晶體結構,與D-葡萄糖復合時的分辨率為2.6Å,與選擇性抑制劑C3361的分辨率為3.7Å。盡管兩個結構都顯示出封閉的構象,但C3361的結合會引起明顯的重排,從而導致額外的口袋形成,該抑制劑結合誘導的口袋為PfHT1特異性抑制劑的合理設計提供了機會,在該研究設計的C3361衍生物中,有幾個表現出對PfHT1的抑制作用增強以及對惡性瘧原蟲的細胞效價,對人GLUT1具有極好的選擇性。這些發現通過同時靶向PfHT1的正構和變構位點,為下一代抗瘧化學療法的發展提供了概念證明。綜上,該研究針對瘧疾耐藥性不斷增加的現狀,通過對底物或抑制劑結合狀態下的PfHT1蛋白結構解析,鑒定了新的藥物結合位點并設計出一系列高效的“正構-別構”雙位點抑制劑。通過抑制瘧原蟲對葡萄糖的攝取“餓死瘧原蟲”,這代表著一種新型抗瘧藥物研發思路,為下一代抗瘧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35】2020年9月14日,中山大學部蘇士成,許小丁及高志良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Targeting Mitochondria-Located circRNA SCAR Alleviates NASH via Reducing mROS Outpu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成纖維細胞的環狀RNA(circRNA)表達譜分析,該研究觀察到線粒體circRNA占NASH成纖維細胞下調circRNA的很大一部分,通過構建靶向線粒體的納米顆粒,該研究觀察到位于線粒體中的與脂肪性肝炎相關的circRNA ATP5B調節劑(SCAR)抑制線粒體ROS(mROS)輸出和成纖維細胞活化。由PGC-1α介導的circRNA SCAR與ATP5B結合,并通過阻斷CypD-mPTP相互作用而關閉mPTP,脂質超載通過內質網(ER)應激誘導的CHOP抑制PGC-1α,在體內,靶向circRNA SCAR可減輕高脂飲食引起的肝硬化和胰島素抵抗。在臨床上,circRNA SCAR與脂肪變性到NASH的進展有關。總的來說,該研究確定了一種線粒體circRNA,可驅動炎癥過程并充當NASH的治療靶標,
【36】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部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清華大學部生科院李賽研究員共同通訊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和電子斷層掃描圖平均化(STA),解析了真實SARS-CoV-2病毒的分子組裝。確定融合前后構象中S蛋白的天然結構,其平均分辨率為8.7-11Å。通過質譜分析來自天然刺突的N-連接聚糖的組成,其揭示了天然聚糖與重組糖蛋白聚糖的總體加工狀態高度相似。總體而言,這些特征非常詳細地揭示了SARS-CoV-2病毒的結構,并闡明了該病毒如何在直徑約80 nm的管腔中堆積其約30 kb長的單段RNA。
【37】2020年9月14日,北京大學部,協和醫學院等多單位合作,秦川,謝曉亮,肖俊宇及蘇曉東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ly resolved SARS-CoV-2 antibody shows high efficacy in severely infected hamsters and provides a potent cocktail pairing strateg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BD-368-2 /三聚體突突復合物的3.5-Å冷凍EM結構,揭示了BD-368-2通過同時占據所有三個受體結合域(RBD)來完全阻斷ACE2識別,無論它們“向上”或“向下”構象。而且,與表現出嚴重的間質性肺炎的安慰劑倉鼠相反,BD-368-2以低劑量和各種給藥窗口來治療感染的成年倉鼠,此外,BD-368-2的表位完全避免了VH3-53 / VH3-66復發性NAb的共同結合位點。將BD-368-2與有效的復發性NAb配對可在pM水平中和SARS-CoV-2假病毒,并挽救突變誘導的中和逃逸。在一起,該研究結果合理化了一種新的RBD表位,該表位具有很高的中和效力,并證明了BD-368-2在治療COVID-19中的治療潛力,
【38】2020年9月30日,大陸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朱繼東及劉聰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Phase Separation of Disease-Associated SHP2 Mutants Underlies MAPK Hyperactiva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與這些疾病相關的SHP2突變體共有的常見液相-液相分離(LLPS)行為,SHP2 LLPS通過多價靜電相互作用由保守的折疊良好的PTP結構域介導,并通過構象變化由固有的自抑制機制調節,SHP2變構抑制劑可以減弱SHP2突變體的LLPS,從而增強SHP2 PTP活性,此外,與疾病相關的SHP2突變體可以募集并激活LLPS中的野生型(WT)SHP2,從而促進MAPK激活,這些結果不僅表明LLPS是參與與SHP2相關的人類疾病的發病機理的功能獲得機制,而且還提供了PTP可能受到可治療靶向的LLPS調節的證據,
【39】2020年10月8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部厄巴納-香檳分校明瑞光(Ming Ray)及大陸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陳進共同通訊(福建農林大學部為第一單位)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omes of the Banyan Tree and Pollinator Wasp Provide Insights into Fig-Wasp Co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對大陸榕樹F. microcarpa,缺乏氣生根的種F. hispida及以 F. microcarpa為共進化關系的黃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對兩個榕屬基因組的比較分析揭示了與適應性進化相關的動態核型變異,來自重復的生長素相關基因的拷貝數擴展和植物生長素產生的增加與 F. microcarpa氣生根的發育有關,雄性特有的AGAMOUS旁系同源物FhAG2被鑒定為 F. hispida性別鑒定的候選基因。榕屬物種的種群基因組分析表明,與它們的傳粉媒介有關的形態和生理共適應的基因組特征涉及到萜類和苯類化合物。這三個基因組提供了洞察力和基因組資源,可用于研究氣生根,單性和雌雄異體的基因,以及共生系統中的多樣性。
【40】2020年11月14日,清華大學部,上海科技大學部,武漢大學部等多單位合作,饒子和及婁智勇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介紹了SARS-CoV-2 RTC向帽結構合成過渡的結構快照。該研究確定由nsp7-nsp8(2)-nsp12-nsp13(2)-RNA和單個RNA結合蛋白nsp9組裝的擴展RTC的原子冷凍EM結構。Nsp9與nsp12(RdRp)NiRAN緊密結合,使nsp9 N末端插入nsp12 NiRAN的催化中心,從而抑制活性。該研究還顯示,nsp12 NiRAN具有鳥苷酸轉移酶活性,可催化帽核結構(GpppA)的形成。錨定模板RNA 5‘延伸的nsp13的方向顯示出顯著的構象變化,這些結果說明了RTC處于mRNA合成的中間狀態,為理解RTC架構鋪平了道路,并為抗病毒開發提供了靶標,
【41】2020年11月27日,廣州醫科大學部,北京大學部,中山大學部等多單位合作,張玉霞,溫哲,夏慧敏及白凡(廣州醫科大學部為第一單位)共同通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單細胞RNA譜分析,觀察到膽道閉鎖患兒的巨噬細胞低炎癥,庫普弗細胞清除功能缺陷,細胞毒性T細胞擴增以及CX3CR1 +效應子T和自然殺傷(NK)細胞缺乏。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出生后肝B細胞淋巴細胞生成沒有停止,并且耐受性缺陷促成了膽道閉鎖中免疫球蛋白G(IgG)-自身抗體的積累,在恒河猴輪狀病毒誘導的膽道閉鎖模型中,消耗B細胞或阻斷抗原呈遞可減輕肝臟損害。在一項初步的臨床研究中,該研究證明了利妥昔單抗可有效清除肝B細胞并將巨噬細胞,庫普弗細胞和T細胞的功能恢復到與對照組相當的水平。總而言之,該研究對膽道閉鎖嬰兒的全面免疫分析表明,B細胞修飾療法可以緩解肝臟病理。
【42】2020年12月23日,復旦大學部樊嘉, 楊欣榮,華大基因劉石平及吳靚通訊共同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分析了18例原發或早期復發的HCC病例中約17,000個細胞的轉錄組,與原發性腫瘤相比,在兩個獨立的隊列中,早期復發的腫瘤的調節性T細胞水平降低,樹突狀細胞(DCs)增加,浸潤的CD8 + T細胞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復發性腫瘤中的CD8 + T細胞過表達KLRB1(CD161),并表現出先天性的低細胞毒性狀態,克隆擴增低,這與原發性HCC中觀察到的經典衰竭狀態不同。這些細胞的富集與預后不良有關,差異基因表達和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復發性腫瘤細胞中潛在的免疫逃逸機制,這些機制可抑制DC抗原呈遞并募集先天性CD8 + T細胞,該研究對HCC生態系統的全面了解提供了對與腫瘤復發相關的免疫逃逸機制的更深入的了解,
【44】2020年12月28日,清華大學部施一公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γ-secretase inhibition and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 drug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三種不同的GSI抑制γ分泌酶的結構機制:Semagacestat,Avagacestat和L685,458。該研究還報告了與GSM E2012結合的γ-分泌酶的原子結構,整體分辨率為2.6 –3.1Å,值得注意的是,每個GSI都在presenilin1(PS1)上占據相同的一般位置,以容納淀粉樣前體蛋白或Notch的β鏈,從而干擾了底物募集,L685,458直接協調PS1的兩個催化天冬氨酸殘基,E2012與細胞外側γ-分泌酶的變構位點結合,可能解釋了其調節活性,總之,該研究揭示了三種不同的γ-分泌酶抑制劑的作用機理,分析了其共同點,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三者之間的區別,為未來優化和設計具有底物特異性的抑制劑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項研究更清楚的揭示了這些調節劑和抑制劑是怎樣抑制底物進入的,為之前臨床藥物的失敗提供了解釋,也將極大地推進下一代γ-分泌酶抑制劑及調節劑的設計與優化。
你以為科研是不要錢就能做出來了的嗎?國外的科研都是免費的?
燒了多少錢[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