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南渡政權的悲哀

由于地理位置的關系北方大陸最容易遭受北亞或東北亞系的民族攻擊,每當大一統王朝無法抵御這種進攻時,便會選擇“衣冠南渡”,依靠南方密布的水網和遠離對方大本營的優勢避開鋒芒,歷史上主動或被動這么做的王朝有三個分別是:東晉、南宋、南明(南明情況略不同,依靠的是朱棣留下的建制,這里不多做贅述),可我們翻開歷史書卻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位于南方的中原王朝表現可謂一代不如一代。東晉和繼承東晉的南朝還能時不時發動北伐,甚至一度光復黃河以南;南宋雖然屈辱,但總算是撐過了初期的攻勢,并利用金大陸部的糾紛和矛盾收復部分失地,到南明時期,非但無法做到反攻,就連自己本身的軍隊都成為帶路黨,國家要靠著流寇和海賊這些曾經的敵人才能勉強茍延殘喘。就算如此努力,卻依舊無法支撐哪怕一代人的時間。

南明的表現無疑是最糟糕的

許多人曾嘗試去分析為什么南明的表現會這么糟糕,卻很少有人從最基礎的基層問題上去分析問題,本文就南朝、兩宋、明清時期的社會基礎以及政治架構分析為何一代不如一代,

南北朝的基層社會結構繼承自東漢。劉秀借助豪強的力量中興漢室后,對社會基層的大族一直采取溫情脈脈的懷柔手段。在朝廷的縱容下,各地豪強紛紛崛起,強大的豪強甚至可以擁兵數萬。他們在自己的居住區建造城堡,并稱之為塢堡,其身份地位十分接近中世紀的大貴族,以中流擊楫聞名的祖逖就是依靠他們的支持將石趙打得節節敗退,如果不是東晉中央控制欲發作,一定要空降領導,祖逖的成就極有可能超過后來的劉裕,

就算如此,中流擊楫的故事也能傳頌千年

之后劉裕更是靠著南渡的豪強和流民組織組織起赫赫有名的北府軍,創造了朱元璋北伐以前最輝煌的南對北戰績。可見南朝對付北朝優勢騎兵的辦法便是其優秀的基層組織架構,

如果說好的基層組織能給上位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那么優秀的上層架構便是發揮力量的杠桿。東晉的制度繼承自曹魏,原本的設計思路是都督可以開府建設屬于自己的軍區,刺史則管理地方的民政司法。可制度這種東西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往往會因為現實政治的需求偏離其原本的軌道,北方邊境的戰爭壓力迫使司馬家不斷地放權。南朝的刺史往往身兼軍政,都督們則可以收取部分地方稅收專供自己和自己的軍隊使用。各大都督府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封建領地,這種制度導致地方軍隊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動員和集結;地方財政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給前線的軍隊提供支援。而劉裕正是這種完美結合的產物,

淝水之戰是基層和上層契合的結果

兩宋之交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由于宋初堅定的“強干弱枝”政策,大部分的豪強組織已經萎縮。我們很難在漢人集聚的地區看到成組織的民間武裝了。同時,地方權力的分割讓國家機器的運轉成本大大增加。所有轄區內,軍官就是軍官,文臣就是文臣很難彼此兼任不說,中央官家還特別喜歡空降領導給地方。封建的組織徹底被中央集權制度所取代,隨機應變的專業人員也被呆板機械的書呆子所指揮。因此,北宋連連戰敗,在聯金擊遼的戰爭中甚至連視為支柱的西軍都因空降指揮官而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

無論宋軍的裝備是否精良,結構坍塌的結果就是軍隊無戰力

不過,情況并非全無轉機,一來兩宋時期的東亞政權都有很高的組織度:西夏王國,蒙古部族,耶律大石都是女真人的威脅,金軍非但沒有辦法全力南下,還要分出一部分軍力去各個軍區防御,二來宋朝出于邊境壓力的關系保留了西軍這個組織完整的軍區,在西北邊陲他們依舊維持著傳統的社會結構,上下層之間磨合良好還很尚武。翻開南宋初年的名將傳記,我們不難發現西軍將士們的作用,也正是他們的努力,幫助自毀長城的趙家穩固了江山,

除了西軍,宋軍就只有岳飛這樣非體制內出身的將領可堪大用了

如果說南宋還保留了一些殘余的基層組織和可用之人,那么南明就是徹徹底底的自我毀滅。朱元璋在國初就定下規矩,軍戶必須世襲,士兵的兒子必須是士兵,軍官的兒子也得是軍官。其曾自豪地宣稱“養兵百萬不費國家一粒米”。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句話肯定不是真實情況,軍備的制造和維護后勤所需要的人力依舊是巨大的開支。但說出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朱元璋不想給士兵們很高的待遇,世襲職位也意味著階層失去流動性和活力,更糟糕的是軍戶們悲慘的待遇——士兵們的賞錢往往被軍官貪墨,本人和家屬淪為軍官農奴,而且這種待遇是需要傳給下一代的,沒有人再愿意從軍,除非真的很缺錢“賣身”給國家。

畫像上的明軍或許很威武,但基層士兵的待遇能讓最熱血的人望而卻步

這一切使得作為明軍基層的衛所根本無法良好地運轉,明朝自身也試圖彌補這個弱點,所以后期搞起募兵制,但是,土木堡戰役后,武勛集團幾乎退出了權力中樞,文官在京師遙控指揮下,再厲害的部隊也得折戟。從薩爾滸到松錦,明朝中央一系列“遙控指揮”把有識之士最后的努力也給浪費了。等到南明時,合格的指揮官和士兵只有原本體制外的流寇和海賊了,這二者本就是明朝的敵對勢力,只不過是出于“抗清”這一共同的目的短暫地聚集在南明皇帝的麾下,一旦戰事有所扭轉,立刻就會表現出不臣,原張獻忠的太子孫可望先軟禁皇帝,再攻打同僚,失敗后索性投降滿清,可謂經典案例。這樣一個王朝,能支撐過一代人才是怪事。

明軍動員數萬人的戰役,往往會因為皇帝或者某個士大夫的胡亂干預而敗北

如果把國家比作船只,那么東晉就是運轉良好的新戰艦,上層的半封建制度和下層尚武的豪強能完美契合,每一次都能讓自己的敵人心驚;南宋就是修修補補又上陣,靠著西北的殘軍勉強支撐著千瘡百孔的王朝,但總算能維持一段時間;南明就是一艘不斷漏水的破船,縱然有無數盡職的船員不斷地往外排水,并搬來大量本被排斥在船只外的浮木支撐,也不過是多續了一點時間而已,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大運河就是明朝的高鐵,北清的兵馬錢糧可以坐“京杭高鐵”從燕趙齊魯直達南明的心臟揚州,再加上黃河奪淮入海,北清又可以坐“黃淮高鐵”直達長江,所以在南宋易守難攻的江淮防線,在南明就是形同虛設。

  2. 南明不齊心,本來就丟了半壁江山,兒孫們還在為誰繼承大統斗來斗去,今天你擁戴一個,明天我擁戴一個,相互之間還要來打!一路逃跑,還一路爭奪!根本沒有一個有凝聚力的,一盤散沙怎么劃江而治!還有個知根知底的大叛徒吳三桂出謀劃策,明朝的徹底滅亡用不了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