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塵世間走得久了,心靈難免會沾染上塵埃——或許是一些受過的傷害,一直在內心里面不時刺痛著我們。
或許是不堪回首的過往,一直在我們心里某處緊鎖……
“灰色心理”一詞源于西方,西方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許多人到了某個階段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郁悶不樂等不良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被稱之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時防治,不但影響工作和生活,還會損害身體健康,
這些,都使得原本潔凈的心靈受到污染,需要好好的清理!
心靈蒙塵的表現:
1、自責與自罪,自我價值感低,認為自己就像魔鬼一樣不值得被愛,
2、情緒低落,內心感到冰冷,
3、食欲下降,時間變得漫長,喪失活力。
4、自我封閉,拒絕外界接觸
5、對愛的絕望
心理健康與不健康,并無明顯的界限,它們之間有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
如果將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
那么,在白色和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
灰色常常代表中等、平庸,
灰色常常代表一切毀掉生命歡樂的不幸色彩,象征默默的痛苦。
與心理健康問題伴隨的,還有另一個高頻詞匯——抑郁癥,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共有約3.5億名抑郁癥患者,抑郁癥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在大陸,抑郁癥患病率達到2.1%,學生群體呈高發態勢。
2019年7月,大陸青年報曾在網上發起針對大學部生抑郁癥的調查,在超過30萬的投票中,超過兩成的大學部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郁傾向。
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指出,1/4的大陸大學部生承認有過抑郁癥狀,
世界無限大,但當我們心思處于一個點,完全糾纏沉溺在讓自己痛苦的事情時。
針尖大小的事情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整個世界。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散落在灰色區域內。
再干凈的桌面不去擦拭,久了也會積滿灰塵;
再亮麗的衣服不去清洗,久了也會變得暗淡;
再陽光的心理不去梳理,久了也會蒙上陰影。
原因:經濟發展超前,心理發展滯后,
多數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與他人的交流與感受,忽視了生活中應有的那份真善美,久而久之,那原本純潔的心靈也就蒙上了厚厚的灰塵,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被涂改的世界,對物欲的追逐,讓我們不僅喪失了大自然,也讓我們生命本身在裂變,人返祖成動物,人異化成機器,
正如海格德爾說的:
對利欲的追求讓人與世界與人本身離異并對立起來。
于是,人變得空虛、輕浮、瘋狂、愚蠢,六親不認、喪失信念、狂肆情欲。
所有這些,讓人遮蔽了人,遮蔽了人性,人喪失了內心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在這個后現代文化的氛圍內,人們普遍存在的不確定感,尤其是對自我身份的焦慮。而在這之前,人的身份往往是被規定好的,尤其大陸。
比如你是家里的長子,就有相應的責任和制約,價值穩定,你會相對地有“中心感”。
而城市化快速進程和資訊時代的多元化,打破了這種平衡,人與人之間不再制約在一個小范圍內,各種價值沖撞的機會增多。
文化呈現“無中心”“無結構”的多元格局,這會帶來心理上的混亂和失重,
有種“漂流感”,需要著力于一個東西,才會感覺到自我的存在與身份的確定。
比如我有一份怎樣的工作?
年收入是多少?
開著什么樣的車?
住著多大的房子?
背著什么牌子的包包(還有商家所謂的:“包”治百病,在我看來,越治越有病)
如果一個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給他提供可依賴的、按慣例確定的、相伴一生的角色,他可能多半會根據自己內在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來判定“我是誰”。
而這是一種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而生存,并直面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動機的能力,
相反,如果只能借助于外界的評價才能體驗自我認同,那就非常危險。
人并非孤立的個體,一個人的行為,會很大程度上受環境影響;
在和社會系統互動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地塑造了自己,
如果我們所處的環境沒有改善,你每天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都會阻礙你的改變。
比如遭遇解雇以后就會以為自己工作一無是處,婚姻解體后就會認為人生毫無意義。
三十而立,沒房沒車就是失敗人生。
在大陸人的意識中,每個人生階段,都會存在一個“標配”的人,迫切成為這個“標準件”,是多數人焦慮的根本原因所在,
對于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標配”就是生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又好,年年拿獎狀,給父母長臉面,
如果生了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父母就會時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標準件”去對比,在對比中越發覺得自己家的是個“殘次品”。
慢慢地把自己釘在了一個人生的刻度線上,達不到就是失敗,,
越是沒有錢的人,越想在意被人看出自己沒錢,因此,也越會裝得很有錢。
正如《身份的焦慮》一書提到:
“如果周圍的人,過著跟我們同樣窮的生活,即使住在透風漏雨的小屋子,我們也會覺得知足幸福。
但如果周圍哪怕只有一個人,過得比我們稍微好一點,即使有和睦的家庭、舒適的工作,我們也會有強烈的不幸感。”
我們沒有辦法,也不應該用任何模式,去制定人生的“成功”標準。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而我們仍然熱愛人生的原因正在于,它沒有一份標準答案,因而未來可以擁有無限的可能,
那些出身中下階層的人,盡管沒有世俗中成功的事業,卻也從家庭汲取足夠的溫暖,從自身的努力當中獲得力量,因此一直樂觀和豁達,并且依然熱愛生活,
2020年末刮起的丁真風
霸占了半個多月的熱搜榜
話題隨隨便便突破一個億的閱讀量
這個來自理塘縣的“田野男孩”康巴小伙——丁真用一個笑容便征服了數億“打工人”的心。
人們為什么喜歡丁真?
人們喜歡的是那個“丁真”嗎?
藏族男孩的皮膚,野性的小虎牙,質樸的口音,和城市完全區隔的差異化生活,澄凈的眼睛……
和當下的所有脂粉氣的“白瘦幼”男團們區隔,成為一個差異化的互聯網符號,
丁真的走紅似乎看起來超級容易,其實他的出現是完美地契合了現代都市人群對快節奏都市生活的厭倦和對原生態生活以及自由的渴求。
從心理學來看,丁真向往的背后,是對“純樸”的認同,和大眾對內心真實渴求的確認。
都說2020年,是難熬的一年,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總有一些日子苦澀,暗淡,讓人一眼望不見盡頭,
人生實苦,年紀越大,就越能理解這四個字背后的重量,
蕓蕓眾生,那些平凡而又渺小的存在。
誰都是一樣咬著牙,在風雨中盡力奔跑,在黑暗里努力發光,
既然不確定世界會不會變得更加美好,理所當然的,我的人生也不會有更多的確定。
不單純是為了有更美好的明天,同時避免遇到最糟糕的明天活下去。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哈哈,這個絕對準
有一定作用,但要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