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復興,是回歸,還是妥協?


地產漫談/Profile/

不拘一格,研精覃思。

《地產漫談》系列將聚焦房地產行業深度思考,關注投資趨勢等泛財經話題,于高處悅見新思潮,


欄目主理人 梁文匯

資深媒體人

YouMeLive房產華東總經理

PROFILE


前 言

FOREWORD

昨天是平安夜,12月24日,在我的朋友圈,上海蔦屋書店開業比《拆彈專家2》還要火,

今天圣誕節,朵云書院在上海的第五家店開業,線下書店的市場,一下子火熱了起來,頗有一種復興之勢。

PART-1

“網紅”書店們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現在的書店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書店,他們往往是“網紅書店”,網紅2字背后,代表了變化,代表了流量,代表了話題,

蔦屋書店來自日本。這家書店對自己的定義是:生活提案顧問,他們直接表達:他們并不要求讀者來書店買書,來書店是一個發現和探索的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探索,他們從書店起步,但是做的不僅僅是書店,

朵云書院當然也不會只是賣書,第一次去朵云在上海中心的店,就被他們的簡餐圈粉。這一次的新店,他們更是大張旗鼓開了一個日料店,做了一款“朵云壽喜燒”,

西西弗書店起步比另外2家更早,他們雖然個性沒有另外兩家那么鮮明,但是邊緣產業顯然早就在他們的謀劃之中。咖啡館只是大家的常規路徑,還有畫廊,音樂室,

在那個大家都很愛讀紙質書的年代,書店曾經那么火熱。但是,他們的迅速消亡也代表了市場化的選擇,那么,又是什么帶來了書店的再次回歸呢?

PART-2

當書店成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場所

關于書店,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故事要從亞馬遜說起。這里先不展開說,

一個行業不會無端消亡,當然更不會無端復興。背后一定是資本的力量。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顯然,第三次消費升級大潮中,教育和知識付費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板塊,

線下書店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個賠錢的買賣。所以,販賣生活理念是一種方式,所有的書店都在努力下一盤大棋——從生活理念延伸出去,書店作為一個場所,包羅所有和文化有關的東西。

PART-3

消費升級帶來的是無壁壘競爭

大家有沒有發現,當所有人把目光都盯向大消費的時候,所有行業之間的競爭突然變得無壁壘,變得無序了。

我所在的房地產行業,他們除了開發住宅,也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醫療等等,比如上海蔦屋書店,背后就有萬科集團的影子,

這或許就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樂趣所在:下一個路口,你不知道你遇到的競爭對手會是誰?

未來,沒準朵云咖啡館會成為最大的連鎖咖啡館也未可知?

PART-4

亞馬遜的故事

最后回過頭來講講亞馬遜的故事,這家公司從1994年起步,開始是一家郵購書店,用戶在紙上勾選自己要的書目,亞馬遜根據需求從出版社進貨,郵寄給用戶。

1995年,亞馬遜做了一個網頁,讓大家直接在網上挑書。接著,他們在網頁上增加了一些書評書介,同類書籍推薦(推薦引擎),

2000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促使亞馬遜改變模式,讓小商家入駐,解決生存和擴張難題,marketplace由此誕生了。再之后,亞馬遜開始做電子書,Kindle,

2006年,它把閑置的IT服務能力出售,這就是AWS,也就是后來的亞馬遜云的雛形,目前亞馬遜云業務占全球云業務51.8%的份額。

然后現在,將所有線下書店清退出歷史舞臺的亞馬遜,自己又開起了包括線下書店在內的6種業態的線下店……

結語


書店的商業化,并不是為了經營書店的妥協,而是對用戶需求的一種回歸。

線下書店的再度復興,不僅是人們對線下體驗需求的一種回歸,更是一種體驗需求的升級。萬變不離其宗,也許只有緊緊抓住用戶需求,才是永遠引領時代的法寶,

-END-

(責任編輯:忻奇琪_NO35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